文/陈依玲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类型、成因与应对
文/陈依玲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园区内,发生了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该事件中两名游客因为中途下车遭到园内老虎攻击,导致一死一伤。这一事件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网友们广泛的关注,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各种版本的老虎伤人“真相”,有说是因为夫妻吵架误下车受老虎攻击的、有说以为到达安全区域下车遭到老虎攻击等。事件当事人被人肉搜索,个人隐私被泄露,同一时间还放出“伤人老虎可能被处决”等谣言,充分暴露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
据凯度集团发布的《2016年中国社交媒体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51%的人已经使用社交媒体了,比2015年提高了17%,但是用户认为社交媒体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渐减少,15%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社交媒体后,他们的生活变差了。同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8%的人认为社交媒体没有任何负面影响,2016年下降为14%。由此可见,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增加。其中,社交媒体媒介暴力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这种暴力现象大幅度增加了社交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媒介暴力可以大致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为了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的成因和对策,本文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多欺少,二是以强欺弱,三是以大欺小,三种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有时是融合在一起的,难以区别。
以多欺少型。这种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类型是指人们通过发表言论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社交媒体用户的关注,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有的用户选择相信,而有的则不相信,在一方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少数人则会受到言论伤害。2016年7月23日的“老虎伤人事件”,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微博上专门形成#八达岭老虎吃游客#的话题,该话题阅读量超过4000万,引发讨论量6000多条,大多数微博用户对这次事件的看法表示,受伤女子是自作自受,不遵守规章制度,活该被老虎攻击。在这种言语攻击下,受伤被抢救女子承受了非常大的舆论压力。
以强欺弱型。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舆论领袖逐渐增多,并且在其所处范围内形成极大影响力,加剧了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这些舆论领袖不仅仅是专业的媒体人,更多的是一些经常接触媒体,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人群,他们虽然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因为不是专业的媒体人,因此媒体素养不高,很容易利用自身影响力,肆意发表评论,引发以强欺弱的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如在“老虎吃人事件”过后,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广泛传播了一些段子:网友责备事件女乘客的任性行为,称女乘客以为自己是母老虎,不巧公园里的公老虎饿急了。段子手作为舆论领袖的一员肆意发表言论,将此次老虎伤人事件说成是一个笑话,实则是对事件人的人身攻击。
以大欺小型。随着微博、微信的发展,各社交媒体用户逐渐因为喜好、兴趣、专业等相同形成大大小小的圈子,当个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与某个圈子发生争执,只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引发冲突,要么形成沉默螺旋。对同一事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如“老虎伤人事件”中,有的人认为当事人是自作自受,有的人则歌颂母爱等。当个体看法与大众看法不同时,就有可能引发冲突。如在该事件过后,一名网友以众筹的方式集资购买了一只老虎玩偶送给了事件当事人,并在微博上曝光了此行为,引来广大微博用户的怒骂。沉默螺旋则是指个体在与圈子发生冲突后,少数与个体观点相类似的用户仍旧继续发表言论看法,使事情发展成倒退趋势。
产生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不光是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环境差引发的,这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与社交媒体用户自身素养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社会转型期间的产物。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往往比较在意自身发展问题,而忽视社会发展问题,个人主义十分严重。“老虎伤人事件”发生后,各种五花八门的评论涌现在社交媒体平台,对不了解事件真相的群体造成误导,激化社会舆论矛盾;滋生重利主义、拜金主义、仇视主义等不良认知,网友对事件当事人肆意谩骂,全然不考虑重伤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不考虑此次事件过后,如何告诫人们遵守规章制度,或者遇到类似现象如何“虎口逃生”;肆意发泄压力和情感,如造谣涉事老虎被动物园处死等,过度娱乐化引发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如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段子手”将事件改编成了具有娱乐色彩的段子,供大众娱乐,全然不顾该行为会引起多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炒作及群体极化影响。社交媒体的发展,逐渐模糊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用户想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得更多的关注量,一些社交媒体用户更是不惜一切代价,想尽各种办法制造噱头,吸引其他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力。在“老虎伤人事件”中,一些社交媒体用户恶意炒作散播“伤人老虎可能被处决”的谣言,利用社交媒体用户的同情心,吸引关注量和讨论量。恶意炒作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人们,形成媒介暴力。另外,群体极化现象也是导致出现媒介暴力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证明,群体性决策要比个体性决策更容易使事件舆论发展走向极端,在“老虎伤人事件”中,众多社交媒体用户将矛头直指受伤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肆意谩骂该女子不遵守规章制度、自己作死、害人终害己等,形成了对该女子的言语暴力。
社交媒体传播环境差。我国社交媒体种类繁多,如微信、微博、QQ等,且社交媒体注册简单,只需要填写邮箱、手机号等就能够完成注册。虽然有的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码,看似是实行的实名制认证,但事实上身份证号码并不需要任何验证,这就有可能出现乱用他人身份证注册社交账号的情况。因此,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微博账号、微信账号,这就为传递暴力信息提供了方便,并且还有一些人在网上购买个人信息,方便网络水军、网络公关对某一事件进行大量评论,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除了社交媒体注册环节存在缺漏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漏,如草根用户虽然关注时事热点,积极参与时事讨论,但是因为缺少媒介素养,且社交媒体缺少把关人,使得暴力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大肆传播。
面对社交媒体媒介暴力,应当积极寻找对策,在减少和避免媒介暴力现象发生方面,需要加强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力,提高社交媒体用户媒介素养,并且优化社交媒体传播环境。
加强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鲜事物涌现出来,使人眼花缭乱,更滋生了个人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力,严格把关新闻信息,防止滋生谣言和暴力信息。传统媒体虽然在时效性方面不如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快,但是传统媒体比社交媒体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同时,从事社交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专业的媒体从业者,因此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能够以专业的眼光辨别新闻事实真相,能够对社会舆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老虎伤人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我们能够看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积极借助主流媒体发声,如在网络谣言出现后,延庆区园林绿化局即通过中国新闻网进行辟谣,减少谣言等暴力信息对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
全面提高用户媒介素养。提高社交媒体用户媒介素养,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升用户媒介素养,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开设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聘请专业人员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学校教育可开设网络角色定位教育、公民知情权和隐私权等法律知识、信息传播规范等。社会教育则需要由政府出面,对公民进行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教育,开展法律讲座、出版媒介素养教材等。另外,在提高社交媒体用户媒介素养上,还需要遵守最小伤害原则,使社交媒体用户形成一种自觉意识,避免暴力信息大肆传播。其次,我国还需以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的形式,规范公民和媒体人的媒体行为,借助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提高用户媒介素养。
优化社交媒体传播环境。社交媒体运营商是社交媒体内容生产的直接把关人,对社会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社交媒体运营商应当严格把关内容,有效控制暴力信息的传播范围,整合优质的信息,提高社交媒体公信力。社交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实名制,创建匿名举报和实名举报模式,在发现暴力信息或者带有暴力色彩的词汇时,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通过匿名或者实名的方式进行举报,而运营商在调查核实后,对暴力信息制造者给予警告,以此控制暴力信息大肆传播。另外,还需要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以公正客观的态度,适时发表言论,不发表虚假信息和暴力信息,以自身影响力传递正能量,与运营商一起优化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环境。
社交媒体媒介暴力现象是社会转型期间的产物,同时也是用户媒介素质低、传播环境差造成的。想要消除这种不良现象,还公众一个公正、客观的舆论环境,需要传统媒体增强舆论引导力,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运营商和意见领袖也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维护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社交媒体生态。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