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思扬
刊首语 以创新引领融合推动发展
文/刘思扬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10月9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要传播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总书记的讲话,对媒体融合发展和新媒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正进入“深水区”,逐步从“你是你、我是我”的第一阶段,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第二阶段,并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最高阶段迈进。传统主流媒体尽管仍面临持续挑战,但通过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并推进内容、手段、平台、机制等深度融合,现象级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在新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进一步凸显,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正在加速形成。
推动媒体融合,加快新媒体发展,强化传播力建设,核心在于创新。习总书记强调,创新为要。新华社将创新作为全社工作重点和推动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创新内容产品、传播方法、议题设置、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我们坚持以内容创新为本,抢占舆论竞争制高点。无论发展环境和舆论生态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只有把内容创新放在首位,才能抢占先机,体现特点,赢得优势。今年初,按照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提出的“现场新闻”理念,新华社客户端率先推出全息化、直播态报道。这一新闻样式的创新,实现了新闻在线采集、在线加工、在线分发和在线展示,引领风气之先。根据中央领导的要求,新华社正在制订“现场新闻”标准化体系,推动移动直播报道规范发展。与此同时,新华社新媒体专线通过改造升级,打造全社面向新媒体用户的统一供稿出口,实现新媒体稿件100%采用。
我们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持续提升新闻报道竞争力。能不能持续生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产品,是衡量媒体融合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今年以来,新华社推出一批创意代表作品,包括微电影《红色气质》、说唱动漫MV《四个全面》、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大型网络直播《红色追寻》,以及可视化全媒体互动产品《寻找中国之美》《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等,这些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主旋律产品,受到网民喜爱。
我们坚持以业态创新为重点,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对业态提出了新要求。今年以来,新华社牵头搭建新媒体领域首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全媒平台”,有效汇聚、分发优质新媒体产品,建设“网上消息总汇”,将和第二批30多家主流媒体签约,实现内容、技术、渠道、知识产权保护等资源共享。在终端建设方面,新华网2015年改版后日均浏览量4200万人次,稳居国内新闻网站首位;新华社客户端下载量1.4亿,成为移动互联网最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之一。
我们坚持以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为重点,着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目前,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粉丝总量近1900万,进入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
我们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带动事业转型升级。2015年下半年以来,新华社通过打造“中央厨房”式的全媒报道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技术、优化流程,依托这一平台推出的“新华全媒头条”融合报道品牌栏目,为平面媒体提供“镇版之作”,在网络空间形成“刷屏之效”。新华社还在中央媒体中率先创建产品研究院,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创新基金,孵化创新项目,评选创新人才,激发年轻人的创新热情。
应该看到,随着媒体融合快速推进,新媒体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困扰,需要业界、学界共同思考,积极探索,给予理论和实践上的回答。比如,如何进一步创新理念,将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更好地结合,扩大报道覆盖面,提升传播影响力,更好地满足新媒体用户需求?如何进一步创新业态,发挥优势,做强特色,做大品牌,更好地实现媒体融合的差异化发展,真正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如何实现内容和技术、资本有机融合,在确保导向正确前提下,探索主流媒体共享市场、技术资源,真正实现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等等。
媒体融合是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推动媒体融合不只是新闻媒体的使命,也需要借助各方力量。中国新兴媒体产业发展大会旨在搭建交流平台,推进融合发展。我们热切希望聆听学界、业界的有益经验,彼此启发、互相借鉴。我们坚信,携手合作,创新图强,媒体融合发展一定能开创新局面,闯出新天地。
作者系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
(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致辞,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