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新闻”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抓手

2016-02-04 02:50陈凯星
传媒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新华社客户端标准

文/陈凯星

“现场新闻”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抓手

文/陈凯星

“现场新闻”全息直播态报道的常态化生产,成为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新媒体报道的鲜明特色,进而成为重要的品牌标识。实现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从新理念到新产品、从新软件到新硬件、从线下生产到在线生产、从单一单向的生产到生产“活”的新闻,引风气之先,也引起国内国际业界的密切关注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尽快实现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

2016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以蔡名照社长提出的“现场新闻”全新理念为指导,以新华社客户端改版和新媒体专线升级为载体,着力推动“现场新闻”常态化生产、技术升级和标准化建设,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展开有益探索。

以常态化报道丰富“现场新闻”报道实践

今年以来,移动视频直播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风口。2月29日,新华社客户端全新改版,以“现场新闻”为鲜明特色,率先推出全息直播态报道,实现新闻的在线采集、生产和播发。

作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样式,“现场新闻”运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形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地、全方位地、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通过打造“现场新闻”,抢抓新闻第一落点,更加充分地发挥新华社作为“消息总汇”的重要作用。

崭新的新闻样式,必须在常态化报道中得到检验,进而不断成熟完善。“现场新闻”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广大编辑记者的欢迎,特别是一线记者,更是深刻感受到即时直播所带来的参与感,以及前所未有的报道体验。

截至11月30日,新华社客户端累计推出“现场新闻”634场,场均浏览量达到57万一次,最高单场浏览量接近200万一次。报道题材涵盖重大主题、突发事件、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报道范围覆盖国际国内,遍布全球180多个机构的新华社记者,全面实现“在线生产”,在新华社全球5000多名采编人员当中,接近半数已参与“现场新闻”报道实践;报道形态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VR,极大地释放了新闻生产力,助力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现场新闻”全息直播态报道的常态化生产,成为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新媒体报道的鲜明特色,进而成为重要的品牌标识。实现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从新理念到新产品、从新软件到新硬件、从线下生产到在线生产、从单一单向的生产到生产“活”的新闻,引风气之先,也引起国内国际业界的密切关注和借鉴。

以技术升级驱动“现场新闻”业态优化

“现场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生产、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按照“现场新闻”全新设计的新华社客户端“一端两面”,兼具采集和展现功能,发起和收看直播只需一部手机。背后是集互联网、云计算、4G传输和智能终端等最新技术之大成打造的技术创新平台,为随时随地发起直播提供支撑。

记者一直在路上,与记者和读者一直如影随形的“现场新闻”也一直在改进创新的路上。今年9月,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再次对“现场新闻”进行改版,实现“现场新闻”直播功能大提升。

一是强导播。通过引入目前最先进的移动直播支撑技术“云导播台”,实现后台“内核”全新升级。“云导播台”可实现多路音视频切换、字幕滚动、多路画中画场景及多种视频流输入,支持切换同一个场地不同角度的摄像机、手机直播画面,以及在直播画面中嵌入点播画面、LOGO、字幕等元素,可通过视频特效、文字特效等,增强节目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可在“云导播台”增加导播,作为初审环节,解决现有视频直播信号比较单一等问题。

“云导播台”依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助力新闻采编实现在线采集、在线加工、在线分发、在线展示,不再需要直播车、卫星的支撑,从而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云导播台”携带方便,5分钟内就可以建立完整可输出的视频内容。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针对“现场新闻”做了定制化开发,以轻量化应用实现重量级直播。

二是强互动。增加话题互动、弹幕聊天等即时互动功能,将“社交”概念进一步落地,实现深度交互。在报道过程中,由主持人发起话题讨论,用户可以自由切换“现场直播”和“边看边聊”,实时参与话题互动;改版后提供UGC通道,用户可以在线众筹新闻素材,包括音视频、文字、图片等,直接参与“现场新闻”报道。

三是强集成。以集成创新拓展产品功能应用,实现前端产品形态优化,视觉元素更加丰富,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改变目前“现场新闻”频道单一信息流的设计。从后台云导播、前端页面到传输设备,都实现了自主集成和个性化开发。

以标准化建设推进“现场新闻”业内推广

“现场新闻”既是重要的系统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在深化实践的同时,“现场新闻”着重从内容、技术、服务、产品四个大的方面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将为助力主流媒体推进融合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现场新闻”标准体系的制订原则:一是突出标准体系的可参照性,是全时性、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为主流媒体转型在线生产、探索全系直播报道提供范本;二是可操作性,除全息直播态报道标准之外,同时制定N次加工后续产品的开发标准;三是前瞻性,紧紧追踪移动互联网技术最新进展,为常态化升级奠定基础;四是开放性,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完善过程,标准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闻样式的演进,不断补充修订。

“现场新闻”标准体系通过专家评审,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提供产品创新的重要抓手。“现场新闻”标准体系不仅对新闻产品性能作出具体规范,还对新闻产品的选题策划、审定、实施、加工、编辑、审核、互动推广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有助于整合媒体报道资源,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新闻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新闻产品竞争力。

二是助力释放融合发展生产力。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闻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成现实新闻生产力。

三是倒逼新闻采编流程再造。推动采、编、发流程从线下生产向线上生产转型,实现记者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推动新闻采编由分步生产向同步生产转变,新闻现场即时呈现,前后方协同实现秒级同步,有效提升新闻报道时效性和报道指挥能力。

四是推动实现机制重组。“现场新闻”实现各部门、各环节在同一报道场景下的协同配合,打破传统媒体各部门之间、总社与分社之间、记者与编辑之间的条块分割,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的有机融合。

五是助推全媒体采编队伍打造。“现场新闻”标准体系为新闻采编人员适应全新报道模式提供“指导手册”,为主流媒体加快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全媒体编辑、提升全媒体报道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组书记、董事长

猜你喜欢
新华社客户端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