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战略下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

2016-02-04 00:36徐金龙朱娅阳
文化遗产 2016年5期
关键词:习俗一带一带一路

徐金龙 朱娅阳



论“一带一路”战略下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

徐金龙朱娅阳

端午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演变、发展后,现已形成较为定型的文化体系。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政策环境下,国家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遇到了新的契机。本文从追溯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入手,梳理了端午文化的传播历史,总结了目前端午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和海外传播的必要性,为端午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性建议,以推动端午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一带一路端午文化海外传播

一、端午文化溯源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作为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自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现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战国时期的文书记载,“此日(指仲夏之午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当时对于端午节的认识主要是采药以驱除毒气的特殊日期。到先秦时代,以月计时,规定了每个月应该做什么事情,忌讳做什么事情,端午正好处于我国农历五月五日(又称午月午日),以阴阳观念来看,此日阴阳不调,会发生冲突。加之五月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以农立国的中国农民会在五月五日举行祭拜典礼,以求风调雨顺,来年五谷丰登。同时五月作为一年中季节变化的关键时期,气候的变化对人们身体会造成较大影响,容易滋生各种疾病,所以端午节祭祀的另一用意是驱虫、避疫、消灾,屈原曾在《九歌·云中君》里提及“浴兰汤兮沐芳华”,人们会在端午节用兰汤沐浴,这一习俗延续至今。《礼记·月令》中还有记载“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在五月的时候,太阳达到了极盛,在南方不再使用火来驱邪,以住在高处或登山望远来代替,来驱除邪气。由此可见,端午节原始习俗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当时并未成熟,到秦汉时期,端午节才得到广泛流传,端午节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端午节的习俗自然也逐渐多元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起源传说初步定型于汉末的纪念屈原说。东汉末年的《风俗通》:“屈原以是日(五月五日)死投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揖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秦立:《端午节溯源》,《山东文学》2010年第6期。这一历史记载成了迄今为止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端午传说。

随着民俗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和演变,民间习俗的世代相传,端午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成为了中华民俗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2006年,端午节民俗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与清明、中秋三大传统节日被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2009年成功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我国首个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追溯端午节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因地域、时期的不同,对端午文化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端午节的纪念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太大的演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归为以下四大类:

1. 提倡驱邪避恶,祈求健康平安。在端午节起源的汉代,人们就在端午节采集药物,用兰汤沐浴等,以驱除体内毒气,加之流传至今的插艾蒿、用艾叶泡脚、喝雄黄酒等习俗,无不寄托了百姓祈求安康的心愿。

2. 举行神圣祭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以农立国的中国,历来就有祭祀的传统,每年的丰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的天气状况,因此百姓对于天地、祖先和诸神有所敬、有所畏。和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一样,大多都有宗教成分的存在,在古代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同样是为了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在一年中农作物生长最旺盛也是最关键的时期祈求风调雨顺。

3. 纪念伟人屈原,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关于端午的传说,因地域性、时代性,流传着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不同的传说,但流传至今的是为纪念屈原投江的屈原传说,也才会有了流传至今的包粽子、吃粽子等习俗。爱国主义精神自古至今都是受我国大力宣扬、鼓励的国民精神,这种精神依托节日而得以持久有效地传承,造就了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活力。

4. 促进家庭团聚,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所有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同样也具有增进友情亲情、密切人际关系的节日功能。在2008年,端午节被列入我国的法定假日,这一举动更是强化了端午文化的情感文化内涵。与清明祭祖、春节回家团聚一样,一些地区有女婿陪伴女儿回家团聚的习俗,这些都表现了端午节丰富的精神文化,有着一股无形、巨大的情感力量。*张小华:《浅谈端午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大众文艺》2014年第4期。

民众对健康生活的祈求,对天地、祖先和诸神的敬畏与祭拜;纪念宣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促进家庭团聚,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丰厚的端午文化内涵,为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二、端午文化海外传播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前,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就已经开始传入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了,例如朝鲜半岛。据说,在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从中国传入韩国,也是现今常常提到的韩国“端午祭”,准确来说叫“江陵端午祭”。目前有很多对于韩国端午祭的研究,很多文章也对端午祭和我国的端午节做了比对,但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韩国的端午文化已经本土化,不再是8世纪流传过去的文化形态了。韩国目前只是借用了端午节日的时间与名称,替换了原本端午节的文化内容(屈原投江传说),而是将韩国的端午传说的主人公定位为韩国的一位历史名人金庾信,端午节的意义自然也与国内的文化意义截然不同。如今韩国端午节(即江陵端午祭)从农历四月初五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初五,节庆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假面演出、下棋、投壶、供奉神仙、大大小小的祭奠等等。

在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博士中臣丸连张弓等就中国古代节日起源向孝谦天皇提出了一份勘奏,勘奏中对于端午节起源便是叙述的屈原传说,自此日本在建立本国文化的时候参考了中国的古代节日也设立了端午节,但日本的端午节又被称为“男儿节”,文化意义与中国本土的端午文化迥然不同,自然节日的习俗与我国端午节的习俗也相差甚远。

端午文化自19世纪以来,在马来西亚地区一直有着稳定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当年大范围劳动力的南迁,也带去了大陆的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自然随着南洋的华人也传播到了南洋地区。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等这些习俗被很好地沿袭,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由于当地气候环境的因素,端午节的习俗也有一些本土化、区域化的改变。例如,他们会在端午节的中午把书拿到阳光下曝晒,以防书本收到害虫侵害,还会在当天把午时的淘米水封存起来,认为可以用来治热病等。*王琛发:《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的历史与内涵》,《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这些节日习俗已远远超出了当时端午文化流传过去本身的文化范围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国的本土化的演变和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端午文化现已成为了联系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大陆的文化纽带,也是中国文化丰富其他地区文化的典型表现,这也增强了中国文化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从我国端午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史来看,端午的海外传播主要集中于古代,近代传播到马来西亚也是因为人口的大范围迁移造就的,并非我国的主动文化输出行为。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国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呢?笔者归为以下几点原因:

1.政府官方对其海外传播不够重视,多停留在民间交流层面

由于韩国用“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时,在民俗学者奋力疾呼下,我国政府才高度重视端午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积极主动传播方面更是缺乏动力。但自从端午节被申请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国家开始重视、宣传端午文化,很多地区会有官方举办的赛龙舟比赛,甚至还会举办国际龙舟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海外传播的一大举措,但传播行为依然只是停留在本土,并没有结合异国文化进行再传播。政府在文化传播上承担着关键角色,政府行为的文化传播才能去商业化,保证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视程度。

2.缺乏可输出的文化产品

观念文化相比器物文化来说,更难进行传播,观念文化作为精神层面上的文化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产品作载体。端午文化本身是一种习俗文化、精神文化,在物质层面上有粽子、艾叶、雄黄酒等,在行为层面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在精神层面则主要传达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目前的端午文化传播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没有依据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开发出适宜的文化产品,这对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传播手段单一化且新科技手段利用率低

端午节如今的传播还是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如在海外的留学生或是华人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同时也是在传播端午文化,但官方的传播还未充分利用现今的高科技手段,在传播方式多元化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和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高新科技,将端午文化放到更广阔的平台,以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效应。

三、“一带一路”下端午   文化海外传播的必要性

2015年3月28日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正式启动。“一带一路”的政策深化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之路,是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文化交往的实现机制,其核心文化理念是文明互鉴,倡导和谐包容,注重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和平对话。*赵波:《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意蕴——基于世界文化交往思想的视角》,《学术论坛》2016年第1期。

在现如今“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下,我国更是重视文化输出,发挥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觉性,让中国文化积极进行区域融合与合作,鼓励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中国文化的辐射范围,强化中国文化的感召力。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的契机下,显得尤为必要。

1. 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是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发展的需要,丰富了我国海外传播的文化内容

“一带一路”发展的文化维度中,国家着重发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我国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及其相关的文化意识。端午节在精神层面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首,因此端午节可谓是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一项重要文化载体。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则是顺应了“一带一路”中文化传播的需要,在保证主流社会价值观传输的同时还丰富了海外传播的文化内容。

2. 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促进端午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实现端午文化的现代化、多样化发展

端午文化从最初只是民众用来祛疫避邪的日子,后来又成为了民众祭拜祖先、祈求农事顺利的日子,到最后演变成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的政治内涵,这一文化演变过程透露着端午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然,任何传统节日都需要经历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尤其传统节日里的习俗会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取其最精华处传承,不符合现代生活的习俗就会被摒弃。我们如今看到的挂艾草、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活动,都是经历时代变迁传承下来的节日精华。目前赛龙舟这一习俗已不仅仅是端午习俗的一部分了,随着赛龙舟的普及化,现已发展为一项体育竞赛,当代龙舟竞赛在保留古代娱乐性的同时,增加了比赛的竞技性和大众性,成为以纯粹的比出胜负为目的、以速度来决定输赢的体育项目,这是端午节现代化的一大重要发展。*郜冬萍:《端午节传承中的现代性因素》,《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4期。端午文化想要得到更好的海外传播,则需要融合新的时代因素,融合当地的文化元素,在保留核心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实现端午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现代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播,融入到大众生活。

3. 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我国的文化优势

端午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共同认知的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现。而文化对外传播的前提是要保证文化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文化在内部环境的传承,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则会进一步强化国人对端午文化的认识,在端午文化的感召下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多样性强,各国的文化差异明显,这便有利于各国间相互借鉴学习,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端午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策略

1.增强民族认同感,促使端午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成为文化软实力,只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与文化观才可以转换为文化软实力。首先需要增强整个民族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对端午文化的认识,为端午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进一步将端午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从而作为代表性文化输出国外。

2.强化文化共通点,融合当地文化元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强,较大的差异性容易导致文化冲突与不包容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端午文化的对外传播,但历史的相似点和文化价值的共通点又为其传播创造了机遇,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普遍认知的价值观,也是沿线国家积极倡导的普世价值观和现实诉求,因此,端午文化的内涵较易被接受。同时,不同的地区、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进行海外传播时一定要以受众为中心,在保证端午文化核心内涵的前提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元素,适应受众的文化需求,从而让端午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3.加强区域文化合作,塑造端午文化品牌

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尤为突出,在文化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端午文化在古代已经传播到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琉球、越南等地区,在东亚文化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在对外传播端午文化时可以考虑整合东亚区域的端午文化,形成端午文化圈,成立端午文化共同体,壮大端午文化的势力,从而增强端午文化的影响力,塑造端午文化品牌。

4.促进端午文化产品产出,推动端午文化产品消费

端午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不同于器物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如果对于观念文化没有切实的感受与体会,就不能切实地传播文化。因此,想要传播端午文化,传播其习俗是一方面,但要在思想上、深层次地进行文化传播,则需要一定的文化产品的输出,例如推出端午特色食品、出版外文书籍、输出影视戏剧作品等,将无形的端午文化精神嵌入到具体可感的有形文化产品中,使得文化传播效果最优化。同时也要注重端午文化品牌的打造,形成文化产业链,从上游的内容生产,到下游的衍生品开发,环环相扣,创造端午文化的产业价值。

5.运用新兴科技手段,建立端午文化资源数据库

2014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旨在通过对中国海外传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传播的基本情况、规律、经验和方法,这是我国文化海外传播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但该数据库仅仅局限于海外传播政策、情况等汇总和收集,并未对我国对外传播的文化资源做出整合。因此,可考虑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整合端午文化资源,还原古代文化元素,建立端午民俗文化数据库,甚至利用虚拟现实让受众有更直观、更鲜活的感知和体验。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距离的限制,让海外受众也能随时随地通过民俗文化资源数据库知晓、了解、熟悉端午文化。

6.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优势,扩大端午文化国际宣传

在目前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为端午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传播契机。文化传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手段,面对如今科技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保留传统传播渠道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利用新兴传播工具,充分利用新媒体应用迅捷、内容简短、信息扩散快速的特点,调动公众参与文化传播的主动性,从而扩大端午文化的传播范围。如以双语或多语形式精心制作端午节俗纪录片、专题片,在海外播映展出,扩大受众范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做好对内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海外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现今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下,我们应加快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强化中华文化民族特色,在保留文化核心的基础上融合当地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新兴传播媒介和新兴科技手段,助力端午文化走向更高的平台,增强端午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贡献一份积极的力量。

[责任编辑]蒋明智

徐金龙(1979-),男,湖北罗田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朱娅阳(1992-),女,湖北宜都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430079)

G122

A

1674-0890(2016)05-152-05

猜你喜欢
习俗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