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琰彦(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丁琰彦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国的综合性大学都在大力开展以突出实践效果为首位的,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阐述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发展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创新,以沈阳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良好互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论证,希望能够为其他综合性大学提供一些建议与帮助,共同探寻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互动
本论文是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一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课题编号:PJHYYB15274。
(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自我鲜明特色。
我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因创办时间不长,所以大部分学校在设置音乐表演专业的时候,直接朝向专业音乐学院和高等师范类院校模仿学习。但是与培养高质量、精英化、顶尖级演奏家为目标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面向中小学以教学实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音乐师范类院校相比较,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人才培养定位,后续很难得到发展。
(二)教师能力单一,教学硬件设备不达标。
由于音乐表演专业中教师授课学生是以1对1的琴房小课来教学,教师能力的单一和教学硬件设备不达标就成为综合性大学艺术实践难以开展的因素之一。而目前许多专业教师除了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导致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与整改。同时教学硬件设施不达标,音响、教材、乐器等物品陈旧不堪,学生不喜欢,失去学习的兴趣,教育教学自然受到极大影响。
(三)艺术实践缺乏多样可行的计划评定标准机制。
综合大学因为艺术实践开展的内容有限,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制可行性的计划与标准,就不能全面地展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学生们参加艺术实践中的态度、发挥水平、创新性等各方面的表现。最终的成绩的认定上也只是依据课堂“填鸭”式的教学结果,教师给出单一主观片面性的分数,学生的学习的成果没有可行的评定标准机制和综合评价制度,致使学生艺术实践成绩不够标准化、公正化与公开化。
(四)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参加艺术实践较少。
参与艺术实践的教师几乎都是有着多年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全国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一线课堂教学,这种状态直接制约教学的发展空间和教学创新性,艺术实践变成了艺术陪练,其实用性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再加上相关负责人没有相应的重视,艺术实践地点的缺乏、艺术实践管理的空缺、艺术实践资料的贫瘠等等导致青年教师对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即使有创新的想法,也未必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艺术实践成功传播开来。
(五)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国内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设置结构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没有完全匹配,这直接体现为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在综合大学的不完善,把提高综合大学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简单理解为聘请国内外名师、增加教学硬件设备投入等。因此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高等师范类学生音乐教育的育人才能,又缺少专业艺术团体所需要的音乐学院学生顶尖的演奏技能,从而导致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大量学生闲赋在家或者干脆改行做了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领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艺术的精髓在于交流与共享,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基于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与良好互动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将专业演奏技术与舞台的完美表现、视听享受呈现于台下观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艺术实践中的技术技能发挥与舞台表现也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立体式的阐述和定位。
(一)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就不能在内心对专业产生愉悦之情和幸福之感,也就不会有机会在艺术实践中展示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好体验,艺术实践才是真正能够提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质变。以笔者自身成长经历和为人师表后的教学体会来说,能够多次带领学生参加比赛与演出获得好成绩与一致认可,正是源于这份最初的兴趣和热爱,促使日后在音乐表演生涯中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中,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互动,古典精髓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辟了演教一体的新音乐教学改革之路。
(二)培养创新和协作的团队精神
没有团结协作的经历,就不能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拓展视野,也就谈不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沈阳大学为例:2015 年5月,音乐学院13级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胡炎骏、孙铭阳、李杭、李欣欣、向学校提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蓝色梦想音乐艺术剧团”的申请项目,通过组建蓝色梦想音乐艺术社团,主服务于学校文化建设、附向社会培训办学,建立成集演出、交流、培训为一体,产业化,规模化的艺术产业链,并组逐渐形成正规化、品牌化教育的艺术教育培训产业。良好地团结互助精神不仅带动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更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好的沟通协作,体现自我能力价值的同时实现了团队的共赢局面,增强了集体归属感。
(三)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对接
学生艺术实践参与性不足,就不能收获音乐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价值,学生的自身潜质就不能充分的被挖掘和更深层次的发展。廖一夫同学 ,2011年考入沈阳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习期间一直保持着校内专业好成绩,2015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云南省艺术学院音乐硕士研究生,大学期间在导师的帮助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艺术教学活动,迅速地提高了个人的音乐素养,兼具了个人专业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受到湖南艺术学校的邀请,被聘该校艺术指导教师。正是这种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互动的应用型教育教学新模式,为综合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成功地实现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完美对接。
(一)制定切实可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符合的艺术实践教学大纲
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对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教学大纲的调整和修订,是十分迫切必要的。沈阳大学结合学校发展转型现状,遵循以下几点重要的制定原则:①全面参与原则。②综合性原则。③身心愉悦原则。根据自身实际,培养“多方向、个性化”的音乐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以演促教、以赛带练”的专业特色。“以演促教”:即学生与教师的汇报、考试、音乐会等与教学结合;专家、外教的演示、示范与教学结合;各类演出活动与教学结合。“以赛带练”:即通过各类比赛的选拔和参赛过程,带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演练。
(二)制定教学研究计划,建立导师制,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增强学术气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沈阳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教研活动内容包括:学习国家、省关于本科教育方面相关文件并进行研讨,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与教法、课程实施计划有关问题;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定期分析研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及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有关问题等。例如2014年沈阳大学在音乐厅隆重举行新生导师见面会,会议介绍导师们的自然、教学、科研获奖情况,让同学们从入学伊始,就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为将来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次大会,坚定了2014级新生的信心,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导师制在沈阳大学战略转型发展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拓宽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互动多种途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沈阳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纲要也为音乐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指明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向,指引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互动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新模式。对原先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质的改变,以沈阳大学为例本研究中将拓展艺术实践的途径概括为以下几种;
1.沈阳大学以“唱响沈大 舞动校园”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校园内的艺术实践。本着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成果,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开展每周一次的音乐实践表演展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无限的舞台展现。
2.大师班交流和学术报告讲座。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菲利普•瑞哈森,来到沈阳大学音乐学院,与院交响乐团师生进行一场生动的观摩讲学活动。下午13时许,菲利普先生在院领导的陪同下准时来到讲学现场,菲利普先生认真聆听了同学们精彩的演奏,并给予积极的好评,令学生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开创音乐会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学生二度创作的艺术实践表现,沈阳大学“青春万岁”舞蹈专场演出在沈阳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此次演出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当代舞等多种形式,以独舞、双人舞、群舞等表演形式,演绎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以及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古典舞蹈,结合艺术实践以音乐会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直接有效克服胆小学生舞台紧张怯场的难题。
4.以赛代练的演教结合。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比赛,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指导。在学生自主独立开展练习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又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在他们遇到难以独立解决问题时提供及时的帮助。
5.学校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合作,增加学生参与实际艺术实践的机会。自2010年4月起,沈阳大学积极响应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的号召,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惠民活动,多次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艺术辅导,聘请学院优秀教师为市民开展艺术讲座,把广大市民请进校园欣赏高雅音乐会,累计学院师生300余人次参与,2万人次市民从中受益。
通过对本文的深入探究,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互动增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了就业率;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互动能够让学生享有主动参与实践项目创编、组织和策划的环节以及最终的舞台展示表演,鼓励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完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与综合素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改进、完善当前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良现状,针对实现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研究与实践,才能够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真正实现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龚亚虹.论高校音乐表演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J].音乐探索,2010(1).
[2]向兆年,王瑶.音乐表演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关系[J].齐鲁艺苑,2009.
作者简介:丁琰彦(1978.9),女(汉),籍贯辽宁大连,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教师,管弦系主任,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