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

2016-02-04 00:03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艺术歌曲声乐

康 乐(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

康 乐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阶段。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声乐教学的基石。

【关键词】艺术歌曲;特征

一、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产生

艺术歌曲是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繁荣而兴起的,是浪漫主义时期极为重要的音乐体裁。以舒曼、舒伯特为代表的德奥作曲家,以高超的技法最先赋予了艺术歌曲抒情、浪漫的风格。而后经过欧洲作曲家的不断努力,艺术歌曲在全世界繁衍起来,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并历经多个不同音乐风格时期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音乐艺术宝库的经典。

随着19世纪西方的文化形态和资产阶级思想开始渗透我国,音乐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在中国音乐文化艺术形态下,第一次出现了以日本及欧美的曲谱,配以中国歌词的学堂乐歌,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形态。可以这样说,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我国近代专业音乐化教育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重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经过这场革命的洗礼,文学、诗歌、音乐、绘画和戏剧等文化艺术领域相继出现了变革。以胡适、黎锦晖、刘半农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大力推行“新诗”、“白话文 ”等文化改革思想,紧紧把握住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以萧友梅、青主、赵元任为代表的留学生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以时代为背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同时,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在全国出现,经常举办音乐会来展示创作成果,为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表演和创作实践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音乐院校作为新音乐、早期艺术歌曲的推广传播者,给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发展传播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正是通过了以上几个方面的条件和因素,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正式产生,并迅速成为中国音乐文化活动中重要的音乐体裁。

二、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特征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以赵元任、萧友梅、青主为代表的留学生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在作曲技法上大胆吸收西洋技法,引进和声体系并将其同我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作出了既有欧美特征、又兼具中国韵味的中国艺术歌曲。

在创作技法上,这一时期创作的早期艺术歌曲,在某种意义上确立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形式,其突出表现在调式调性的布局、曲式结构、和声的结构等方面,打破了以往中国歌曲创作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调式调性的结构,引进并发展了和声学。积极地把西方欧洲艺术歌曲中有关调式、调性布局的方式运用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在调性、调式、和声的运用上,多采用大、小调转换创造音乐艺术形象,同时又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例如赵元任的《秋钟》是1922年作词、作曲的一首早期艺术歌曲。在创作手法上基本采用的是西方的创作手法,在钢琴伴奏中用切分节奏和踏板,在加上同音反复一重一轻,为配合歌词“钟一声声的响,风一阵阵的吹”,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钟声滴答、滴答的响声,特别是在钢琴伴奏8---9小节的间奏,下行平行三度音程的使用,生动地勾勒出了“钟声不绝于耳”的画面,让人联想起秋风的微微吹动,全曲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5---14)小节为bB大调,音乐节奏运行平稳,演唱时要如说如诉一般,注意每一乐句尾音气息的保持和积极的歌唱状态。第二部分(15---25)小节,是音乐的高潮部分,情绪有所变化,连续的切分音、转调的使用,使音乐走向急促,情绪步入高潮。演唱时要特别注意歌曲的意境表现,速度不易太慢,并特别要注意歌曲第二部分每小节切分重音的把握。把仿佛落叶晚钟,略带沧桑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题材创作上,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题材内容的选择方面,以近代新诗词为题材内容创作的艺术歌曲,如:黄自的《思乡》(韦翰章词)、《春思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等。多选取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古诗词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如:黄自创作的歌曲《花非花》([唐]白居易)、《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词)等。还有青主根据宋代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根据南宋诗人冯延已词作创作的《红满枝》,根据宋代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大江东去》等。对歌曲《大江东去》进行二度创作前,就应当从历史、文学等方面去理解分析歌词的内涵,明白歌曲《大江东去》是根据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创作的,要对这首词进行分析。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短短的几句话,将历史、江山、人物、自己尽收眼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意境开阔、语言生动、感情奔放。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

例如:《红满枝》这首作品的歌词选自南宋诗人冯延已的词作,青主凭着对这首诗词的喜爱和深刻理解,将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融入其中,把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与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委婉悠长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此曲其词考究并运用民族调式写法,由三个乐句组成,突出表现了一种五声化民族风格,并完全反复一次。该曲篇幅短小、音域不宽(c1-e2)特别适合初级学生基础训练,在演唱中要特别注意对歌曲音准和节奏型的准确把握。演唱时开始起音时按照谱面上力度记号P的力度进行演唱,由于第一乐句是下行的走向,所以更要注意声音高位置的保持。另外要注意这首作品在情感、情绪上的体会与把握,真实的把那种诗人的淡淡的忧伤通过力度、音色的处理来表达,音色上不易过于明亮,速度上不易过快,演唱上要突出表现那种忧伤追忆的情感。该曲结构短小、音域不宽,特别适合初级学生的基础训练。

三、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价值

(一)为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美声唱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众多作曲家和歌唱家的努力,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系统的演唱﹙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的方法。20世纪初,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纷纷回国,他们不但带回了西方的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同时也把西方科学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和一些经典的外国艺术歌曲带入国内。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和表演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加强中西音乐的传播和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专业音乐院校作为严肃音乐的传播中心,经常举办音乐会活动来展示教学成果和音乐创作,很多当时早期艺术歌曲作品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得以流传到社会民众中去。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根据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既吸收着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又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成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最好范本,正因为有了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美声唱法才能在中国音乐文化艺术圈内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并随着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发展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近代艺术歌曲自然成为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载体,开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新起点,从这一时期起中国民众才开始了解并接收这一唱法,开创了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序幕。

(二)奠定了声乐教学的基石

艺术歌曲是一种歌曲体裁,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演唱时无论从声音的运用与控制,还是从音乐文学艺术的角度对作品的进行分析理解上,都要有极高的要求。正由于艺术歌曲有如此之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成为必不可少的曲目,也是我国声乐教学几十年来运用最为广泛的音乐体裁。

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在现代声乐演唱与教学中贡献卓越,主要的体现在:(1)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和目标。早期艺术歌曲音域适中、结构短小、易于理解、适合初级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和基础的训练。(2)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鉴赏理解美的能力。这些歌曲多选用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文学性较强,感情真挚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很有帮助。(3)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确立严谨的歌唱态度。这些歌曲一般都有严谨的逻辑和钢琴伴奏织体、创作技法考究,音乐线条清晰又有层次,有利于提高学生严谨的歌唱态度。因此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几乎成为国内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曲目。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教学随着声乐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进步,逐渐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全国很多艺术音乐院校的声乐老师把它们当作声乐学生所必修的曲目,很多国际声乐比赛也把其列为必唱曲目,更多的歌唱家把它们列为音乐会演出曲目,不仅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的认识和价值的研究。

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把中国传统音调和民族和声运用的更加成熟,同时又吸收了欧洲音乐文化的优点,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与同时代传入中国的美声唱法相结合,成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最好范本,为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声乐教学的基石,足以证明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培喜.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冯元元.试论我国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清华大学学报,1997(2).

[3]杨海源.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和教学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6).

[4]高小鸥.青主二首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探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康乐(1980—)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周口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承与发展——中国近代早期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编号:2014—QN—5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艺术歌曲声乐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