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珊(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从作品创作中寻东北扬琴流派发展轨迹
周 珊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东北扬琴流派是中国扬琴四大传统流派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茁壮成长为独树一帜、具有广大影响力和发展力的流派。一个流派能够流传并壮大发展,离不开技术技巧、音乐作品、乐器制作、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提高和革新,本文将从作品创作这条脉络出发,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历程来追寻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东北扬琴;作品创作;发展轨迹
中国音乐艺术根植于深厚久远的中国民族文化土壤当中,要想了解东北扬琴音乐,必须将视野开阔化,将扬琴置身于整体文化结构中去考究,探寻它产生的“母体”因素。这就包括地理自然环境、地方方言、性格特征、审美情绪等方面的内容。
东北地处山海关以东,有着广阔的黑土地,多是以平坦的平原和起伏不大的高原为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的自然熏陶和重力劳作,形成了东北人豪放、爽快的性格,这就造成了东北扬琴音乐多以跌宕起伏、抑扬有度的音乐线条为主。而东北冬季相对较长,气温寒冷干燥,与之产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让东北人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这也让东北扬琴音乐风格渗透着刚直质朴、积极乐观的个性和格调。
音乐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音乐的基础,而音乐则是语言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而器乐则是一种无言无词的音乐语言。中国民族器乐多是从民间演唱(包括民歌、说唱、戏曲等)中发展衍变而来的,东北扬琴音乐最早则是从辽南皮影戏唱腔音乐这个母体中脱离产生而成的。东北语言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产生,去声调音节动程不足造成东北方言比较生硬,而多轻声又使东北方言有着温婉柔和的一面。因此在辽南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当中唱腔明亮高亢与情绪细腻共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东北扬琴音乐风格则是刚柔并济、意境深刻。
中国民族音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和谐为美。《渔翁》这首乐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天道的相适并存。在传统音乐当中音乐还被赋予社会功能,受人文地理影响的关东人们则有着慷慨的民族气节和豪迈的个性特征,东北扬琴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曲目《苏武牧羊》则是表达了这种正气凛然的爱国精神、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扬琴传入中国已经有近四百多年的历史,东北扬琴流派的形成追溯历史也有百余年,最著名的扬琴艺术家赵殿学(?—1963)就是东北扬琴流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后历经了王沂甫、宿英、张学生等几代人的传承,到现在的刘寒力、谷成忠、刘希圣、高龙、于海英等人的不断发展和继承,东北扬琴流派已经成为中国扬琴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流派作品的创作按照作曲者年代可分为这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赵殿学先生创作改编的作品,主要有《苏武牧羊》、《祭腔》、《水龙吟》、《罗江怨》。第二个时期是王沂甫、宿英先生创作的作品,有《汨罗江上》、《苏武牧羊》、《春天》、《绣荷包》、《绣金匾》、《翻身五更》、《东北风主题随想曲》、《秧歌》、《渔翁》、《春天》、《山村的节日》、《边疆巡逻兵》、《音乐会练习曲》、《春播》、《春满人间》、《号角》、《绿色的大地》、《我的家乡真美好》、《海鸥》、《秋思》、和《民歌》等。第三个时期是刘达章、高龙、刘希圣、张学生创作的作品,主要有《红河的春天》、《木兰辞变奏曲》、《樱花》、《丰收歌》、《边疆的春天》、《赞歌》等。第四个时期是现代的扬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创作的作品,主要有《节日舞》、《竹节韵》、《金翎思—满乡随想》、《骊山池影》、《心中的歌》、《闹花灯》、《情思》、《竹萧琴梦》、《雅乐清歌》等。
通过整理不同时期东北扬琴作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创作技法等方面看,其创作特点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地域性和民间性并存
东北扬琴流派的音乐是典型的东北音乐旋律,其主要来源是东北秧歌音乐,其特点是旋律这类型的作品主要有《秧歌》、《赞歌》、《翻身五更》等等。其中有很多作品是描写自然风光,对大自然的模仿,如《海鸥》、《樱花》》、《春天》、《骊山池影》等等。还有对人们生活场景的描述,如《秧歌》、《闹花灯》、《春播》、《山村的节日》等作品。
(二)传统性和现代性并存
早期的音乐作品创作以传统技法居多,曲式结构单一,一般以单二部或三部曲式为主。旋律以音符级进为主,八度以内的跳进为辅相结合,旋律线条做较大幅度的跳进后音符走向以反方向级进解决,节奏遵循传统的原则,重音在强拍上,音乐生动活泼、诙谐而欢快。
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在传统的“吟、揉、滑、颤”四大技法上突破创新,演奏方法借鉴打击乐的连奏法,作品中出现复调性双声部和半音阶演奏,和声性旋律更为丰富。例如刘寒力老师创作的《金翎思—满乡随想》作品,在满族音调的基础上运用了大段的旋律点描式写作手法、左竹法、二连手奏法,多变的调式调性,并配以多层次的大乐队协奏演奏形式,使得乐曲既保留有传统音乐音调,又富有现代音乐的气息。
纵观整个东北扬琴的音乐作品,虽然较其他流派而言数目较多,但是很多还是无法顺应广大听众的审美观,能被众人接受并广为推广的作品较少。追其原由,大部分的作品还停留在原来表达单一情感的传统创作思维手法上,创新技法不多。曲式结构简单,演奏形式单一,独奏曲目居多,协奏、重奏的曲目少,和交响乐的协奏曲目更是没有。到现阶段为主,还没有一本全面介绍和展示东北扬琴演奏技法和作品的教材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北扬琴在整个社会的传播和流传。
扬琴在东北由一件伴奏乐器到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代表性的风格流派,在中国扬琴乃至民族器乐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发展流派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谨记发展宗旨是:继承传统、创新现代、立足民族、放眼世界。在继承和保留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要吸收其他兄弟姊妹乐器的精华,借鉴西方的创作手法,大胆创新实践,为中国扬琴事业添砖加瓦,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东北扬琴的演奏技巧与发展》.张学生.[J]. 乐府新声 1996
[2]《东北扬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刘寒力. [J] .中国音乐 1998
作者简介:周珊(1982—),女,讲师,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