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舵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分析肖斯塔科维奇
——《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结构内涵
张 舵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第九交响曲》创作之初,当权者希望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一首规模空前的,歌颂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合唱交响作品,但结果却与斯大林开了一场“玩笑”,在当时整肃运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肖斯塔科维奇为什么这么做?肖斯塔科维奇擅长利用交响曲中的谐谑曲来表达全曲最深刻的内涵,《第九交响曲》到底要表达什么?本文对《第九交响曲》中第三乐章中谐谑曲进行剖析,较为深入的解开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九交响曲》中埋藏的感情。
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谐谑曲;曲式结构
《第九交响曲》再后来肖斯塔科维奇回忆中,他描写的是卫国战争,那个让他一曲成名的战争,是他人生的顶点。
1.第一乐章(Allegro),乐章主调为降E大调,使用奏鸣曲式,第一乐章旋律轻快,具有幽默的特点,在长号的低音烘托下,小提起以一种灵动的形象展现出来,乐器之间的嬉笑,展现出当时的矛盾重重的社会中,故作轻松的姿态,在宣扬巨大的说胜利和荣耀前,显得十分怪诞。
2.第二乐章(Moderato),主调为b小调,曲式为带有强烈对比并重复的二段式,乐章开始以低音提琴为基调,单簧管则solo带有叙述口吻,在弦乐与管乐的交替中,旋律之间激烈的变换,像两群人在激烈的争吵,像是在互相准备告发前的要挟。在结尾时回归明朗的大调,对比乐段使用f小调,始终带有神秘警觉的色彩。
3.第四乐章(Largo),主调为降B小调,第三乐章结束直接进入第四乐章,圆号犹如集结号预示着战争即将爆发,这是全曲气氛的转折,伴随着极富进攻性的旋律将气氛推向战争的阴影中。
4.第五乐章,(Allegretto),主调为降E大调的奏鸣曲式,是全曲的终曲乐章,主部主要使用铜管乐器,副部主要使用木管乐器,使副部带有明显的抒情音调,在展开部没有辉宏的对比,反而始终停留在忧郁的色彩中,直到全曲结束。
《第九交响曲》到底要表达什么,只能在第三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最擅长的谐谑曲中寻找答案。
(一)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曲式结构
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三乐章(Presto)中,使用了他在谐谑曲中很少运用的曲式结构——带有回旋性质的复三部曲式,全曲主调为G大调。乐段结构为A.B.A.C.A.B的结构,在64小节开始的C乐段,具有全曲最明显的对比特征,所以将全曲划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二)《第九交响曲》的节奏特征所表达的癫狂
第三乐章带有不同动机的节奏型:1.断音节奏:作为三乐章率先演奏引子部分的单簧管,音乐一开头俏皮的断音节奏给人带来轻松地感觉,但这种感觉只维持了小节,单簧管开始快速急进,迅速将音乐拉入紧张的气氛,随之弦乐与单簧管之间的交替共鸣,给人丝毫无法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演奏带来的只有焦急。2.切分节奏:深受爵士乐影响的肖斯塔科维奇,切分节奏具有强调的动机,由于重音的改变使曲目更带谐谑性。3.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具有强烈的向后延生的动机性,随着速度的加快使人焦急感越发强烈。
全曲的节奏充满急切和焦虑的感觉,在全曲到达64小节,进入了接近癫狂的音响效果,这正是肖斯塔科维奇对当时社会环境空前恐怖的描写。霍洛玻娃曾说:“肖斯塔科维奇的节奏型非常丰富、灵活,他运用了节奏组织的一切类型,他的节奏永远远离古典节奏”。
(三)《第九交响曲》的和声与作曲技法所体现的怪诞
肖斯塔科维奇会运用当时所有流行的作曲技法,他的和声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在第三乐章中使用最多见的技法便是十二音技法的使用。
肖斯塔科维奇半音进阶式的技法,使全曲充满荒诞色彩,肖斯塔科维奇接近现代派的技法,使他与同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有明显的区别,在这种急进节奏下使用十二音技法,使全曲给人带来恐怖狰狞的氛围,弦乐不时发出的尖锐、干涩的音响效果更加形象的描绘出苏联大清洗中斯大林及爪牙狰狞的面容。
《第九交响曲》作为向斯大林进献的礼物,肖斯塔科维奇巧妙运用自己最熟悉的体裁——谐谑曲,隐晦而又形象的描绘了斯大林的形象,带有第三乐章谐谑曲的《第九交响曲》并不是颂歌,而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素描画,画出的是斯大林骄狂、狰狞的形象。
[1] Л·β·丹尼列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传[M].商务印书馆,2016:256-318.
[2] 罗斯伯利.肖斯塔科维奇[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78-84.
[3] 周念迦.反讽的胜利——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J].音乐爱好者,2016:1-2.
[4] 周伶.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的谐谑曲[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