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高校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浅析
王飞飞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是高校民乐演奏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既是实习实训课程,也是对各种不同的民乐乐种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更是实施音乐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的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的发展现状、共性问题及改革发展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巩固专业技能、提高合作意识,使其成为顺应社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民乐合奏;艺术实践;现状;问题;改革发展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民族器乐专业的学习实践,一直是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实践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步伐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和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也使人们在文化生活的质量方面有了更大的需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更引起了世界各地民众的喜爱和热捧。所以,音乐人才市场也对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民乐合奏以其集体性、综合性、互动性的显著特点与个性优势渗入综合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中,无疑是当前音乐教育的有力举措,也是其音乐教育的一大进步,无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掘与培养,还是对于教师规范教学的深化与推广都是功不可没的。不仅成就了“教”与“学”的合力互动,还从根本上树立了音乐艺术的内在品格,助长了音乐艺术人才的壮大与成熟,有着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专家学者们也一致肯定了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指出该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现代民族器乐演奏形式的多样化,急需传统的民乐合奏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这样,高校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为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推动高校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的发展。
综合院校中的音乐表演专业,按照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门化演奏教学人才,并能系统的熟练的掌握专门化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而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其中民乐专业是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单个专业课基础上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虽然这门课程已被逐渐引起重视,对此相关的课题项目研究也随之增多,但综合院校的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日趋成熟的现状相比,仍与很大差距。根据调查,综合院校开设的民乐合奏课无论是学生生源、乐种门类、师资力量和教学软硬件配备等都存在严重不足。
(一)学生生源
目前,许多综合院校中,器乐学生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器乐学习需要年幼启蒙,而作为大学音乐专业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凸现而出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长期、扎实、有效的进行全面、系统的基础培养。因此,普通高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专业情况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报考专业音乐学院落榜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往往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另一类则是小时候有过器乐基础,中途中断,为了参加艺考,临时拔高一至两首曲目参加考试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基本功和所掌握的乐曲结构呈断层状态。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在合奏课中学生们的表现能力相差甚远,从事民乐学习的学生数量不足以构成民乐合奏课顺利开展的必备基数,给课程的开展造成诸多困难。
(二)乐种门类
我国的民族管弦乐团,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立的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并参照西方交响乐团的基本建制,形成的由我国民族乐器组成的大型交响乐团。主要有以下基本乐器组成:吹管乐组(包括唢呐、笛子、笙等);弹拨乐器组(包括琵琶、阮、扬琴、古筝、竖琴等);弓弦乐器组(包括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和贝斯等);打击乐器组(包括锣、鼓、钹、钢片琴、木琴等)。
我国乐器门类相对齐全只有局限于经济较发达的省会或沿海城市。而众多中小城市及乡镇的学生在选学乐器时,主要受当地师资、乐种普及、乐器难易程度、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原因影响,往往会选择购置乐器花费相对较少、容易掌握、短期内进步快、师资充裕的乐器,比如二胡、古筝、琵琶、竹笛等,而乐队中相对紧缺的扬琴、唢呐、笙、阮、大提琴、打击乐等乐器,学习的人相对较少。这样,在普通高校招生时,往往存在有指标、无生源的现象,从而给民乐合奏课程的乐队声部间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更严重限制到民乐合奏课程的排练选材。
(三)硬件设备
优良的硬件设备不仅能够增强师生参与民乐合奏课的积极性,而且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设施只是反映了教学硬件的配备,将此定义在基础建设上,因为是一种改善教学的物质前提。排练硬件设施包括适合排练的场地、椅子谱架、指挥台,以及某些不便携带的大型乐器,如打击乐、扬琴、阮、古筝等。这些设施的购置需要学校在物质上的支持。但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因素,至今仍受困于硬件设施不齐全的高校不在少数。
要想使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真正达到顺应社会发展,符合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势必要进行革新。但前提必须解决阻碍发展的基本问题,比如招生政策的倾斜、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等等,这些实际问题改善后,才会使教师有足够的条件和空间进行研究发展,也才能真正意义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承担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的老师,深知弘扬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除了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常规训练外,更应该进行多样性、多元化的改革发展。
(一)排练形式多样性
传统的民乐合奏课程内容都是所有学生参与的民乐大合奏。而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现代民族器乐演奏形式的多样化,急需传统的民乐合奏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在原有的常规乐队合奏排练的基础上,融入齐奏、重奏、小合奏等多种实践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社会中各种演出形式。
(二)课程设置多元化
民乐合奏课程要求学生技术与艺术并重,是一种集体的二度创作审美艺术,它追求的是一种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增设视奏课程和民乐作品欣赏课程。通过视奏课程,学生的个人技术、识谱能力、反应速度都能得到提高;而通过对作品欣赏,能让每一位学生清楚地了解作品,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这样一来,民乐合奏的质量也会显著提高,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艺术实践丰富化
做为一门艺术实践课程,实践当然是最重要的。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毕业后才能顺应社会需求,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除常规教学课程外,应当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践演出机会,比如开展以合奏、齐奏、重奏等多种形式的专场音乐会、年级音乐会、星期音乐会等多种实践音乐会,还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等演出活动,比如下乡、社区、慰问等。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训练、不仅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丰富了舞台经验、更提升了合作、排练、编创的综合能力。教学与实践相辅相成,既提升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艺术实践课程的培养目的。
通过一门课程的建设,能够带动整个教学水平的发展,只有民乐合奏这类艺术实践课程可以做到。为了很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实践模式,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民乐合奏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提高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质量,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今后,我们将着眼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民乐合奏艺术实践课程顺应社会发展,并根据发展规律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1]陶纪泉,金英子.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6.
[2]姚春城.浅谈合奏课[J].音乐探索,2006.
[3]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4]顾凯霆.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J].黄河之声,2011.
[5]康翊,宗晏宇.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0.
王飞飞(1984—),男,汉族,山西省汾阳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