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南地区藏族山歌音乐特点分析

2016-02-03 17:11谈云波
北方音乐 2016年20期
关键词:曲调歌舞藏族

谈云波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青海 西宁 810001)

青海黄南地区藏族山歌音乐特点分析

谈云波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青海 西宁 810001)

青海黄南地区是安多藏族的聚居地,他们创造的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论文从声、情、形结合的美学特点;调式与旋律相结合;节奏与曲式结构的艺术形式三个层次对黄南安多藏族的山歌进行了分析。

藏族山歌;音乐特点;分析

“音乐使人们心灵高洁纯净。

哪里有缠绵和净发的歌咏,

或是翩翩起舞的弦歌之声,

哪里就不再有悲愁和呻吟,

音乐的奇功实在值得推崇。”

这是十三世纪元朝我国杰出的佛学家、文学艺术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撰写的著名的音乐论著《乐论》中指出的。的确如此,在人们认识和理解音乐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功能,无论是自娱还是他娱,意在于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只有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才能使我们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艺术为人类音乐事业的发展作贡献。藏族歌舞音乐艺术正是通过为一前提,以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诗歌、音乐以及舞蹈三者融为一体,较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特定的音乐形象,曲调流畅,节奏规整有力,歌舞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结合成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这种独特的歌舞艺术,经过广大藏族人民的千锤百炼,使音乐具有当地独具的民歌旋律特色与别致的舞姿风韵,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青海黄南地区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具有声与情、声与形结合的美学特征

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歌舞艺术中的声与情的结合也正如萨迦班智达的《乐论》中所总结的:

“唱愉快的歌要表现欢喜之情,

忧伤时歌声如生起信仰,

相互钟情的歌似爱神花箭射中。

唱祭祀歌如吉祥花开放,

净恶之音似被盐河中冲洗,

赞颂乙方声如神鼓,

贬抑对方似申斥奴仆。”

这种以意为主,借意寄情,以情代声、声情并茂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唱情也正是我国各族歌手的优秀传统,既是藏族民间音乐的一大优秀传统,又是藏族歌手演唱的一大特色。安多地区歌舞艺术就声与形的结合方面,也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言:

“唱鲁体歌要立姿要豪放,

把手托在自己的腮旁。

唱祭歌要沐浴眼下视,

虔诚地作盘腿打坐状。

唱忏悔歌要面带羞惭,

下跪合掌表示谦恭。

唱赞美歌要面带喜色,

唱贬抑抗衡歌要显出威风,

……

加上手的动作方称随合音,

和平世间常情他人接受。”

这种以形与声一致的视觉表现要求,以加强歌唱艺术魅力,使观众得以美的享受。这是萨迦班智达对千百年来藏民族歌舞艺术的总结。安多藏区流传的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舞蹈,总是通过唤起这美感的音乐形象,从而使人们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引起世人的共鸣。

二、具有新颖的调式和优美的旋律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与其生存环境中所用的语言密切相关。音乐是语言感情的升华,作为音乐艺术最基本的因素如调式、节奏等方面,仍然是语言的伸展和深化。民族歌舞音乐的基本特征,也是植根于它的语言规律之中的。歌词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意志。歌是人民的心声,倾注了人民强烈的感情。音乐给予舞蹈以明确的概念和意境,舞蹈则赋予音乐以生动的形象。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所形成的音乐旋律、体裁和风格必然各异。音乐思维的基本规律,首先就是它的旋律调式因素。民族的语言音调本身,包含着不同的自然音乐,这些音乐是构成调式的基本素材。作为民族歌舞音乐中完整的旋律,音乐思维基础的调式因素,就更加鲜明和突出。由于安多藏族地区自然环境特别,与其它藏区人民的语言、习俗以及心理素质等略有差异,故形成的音乐旋律、体裁和风格都独具艺术特色。正如有关资料所言:“歌舞音乐的调式,也以五声音阶为主干音。五声性旋律的调式,其阶名仍为宫、商、角、徵、羽四个调式;角调式也有,但用得很少。”总的说来,五声最为普遍,六声比较少,七声就更少,曲调风格不如五声那样质朴、乡土气息也不那么醇厚。四个偏音中,清角、变宫在少数舞曲中,只是对一些特性音型进行了一定的润饰;变徵、闰一般很少用。如上所述,其五声性的旋律调式,与我国汉族及其它民族及其民族的五声调式有相同之处,但也有相异之点,民族的旋律,也很有特性。

在旋律发展的民族手法方面,由于表演的需要,一首曲子往往要多次反复,这与其它民族的民间歌舞一样,均为普遍遵循的原则。在一首曲调中,将有特性的、或在格调上有典型意义的音型、乐句都分别进行反复。旋律的进行和发展中,复杂技巧多种多样。歌舞曲因其短小精炼,旋律发展上最根本的原则,是主导音型式的发展手法,每首曲一开始就开门见山,以它特殊的音型或一个乐句,表现出具体生动而典型的音乐形象,成为乐曲的组织中心,集中体现了这首乐曲的本身音乐特性。每首歌曲的思想内容与音乐、形象,其旋法原则,都是以主导音型为基础,音乐思维的展开,也是以主导音型为前提,成为乐思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它源于生活,经过人民群众的千锤百炼,凝聚成生动具体的特性音调,向新方面延伸,扩展和丰富,构成新颖有特性的音乐形象。从音乐形象思维的观点来看,主导音型是具体形象与概括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三、具有鲜明欢快的节奏规整与和谐曲式结构的艺术形式

安多地区藏族歌舞音乐,有着固定和准确性节奏规律的重要特征。舞曲节拍为偶数的四二拍、四四拍,除了“格尔”外,三、五、六等节拍一般不用,其中四二拍拍子较为普遍,很切合舞蹈动作的节奏规律,四二拍、四四拍的节拍还具有其民族可为特殊的节拍组合。音乐的重音并不都是四二(强、弱)或四四(强、弱、次强、弱)的一般原则。在歌舞表演中,往往会出现“弱、强”(四二拍)或“弱、强、弱、强”(四二拍)这与国内外其它民族歌唱的节奏重音完全不同。间或强、弱交替运用,使音乐力度变化丰富多彩,节拍的强弱对比更为明显,音乐感情的表达不同凡响,民族风格浓郁而独特。解放以来,随着广大藏族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歌舞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除内容上换了很大新词外,曲调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一些典雅娴美,节奏缓慢的音调,在速度上也变得欢快明朗。内容和曲调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原有歌舞相比,内容体裁、表演风格,面目一新,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

乐曲结构方面,都较为规范,呈方整性的结构形式。由于舞步的偶数拍子、动作整齐划一,乐曲的结构必然要服从歌舞内容表达总的要求。音乐段落层次分明,有着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从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安多地区歌舞曲基本上是“联曲体结构”,因为表演的每组(场)歌舞都由两首经上独立完整的曲调组成。这种音乐的联曲式,有着传统或习惯的固定的格式,也有其速度组成规律,与其它民族的“套曲体”颇为相似。其结构原则一般是:开始曲(祝福性的),中间部分(生活内容广泛,由两首以上的曲调组成),结束部分(互相问好与互祝吉祥)。音乐速度因素的组合规律一般是:开始慢速——中速——快速或比较快速。音乐思想内容与情绪表达相互连贯,形成了一个在速度上高度统一的曲式整体。

(一)“勒”(酒歌)曲调丰富,情绪欢快,音域宽广

一般采用五声音阶,调式以羽调式、商调式为多见,徵调式次之。曲调大多是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上句又往往包含着一个引子,下句则常常是上乐句的变化重复。“勒”的引子像是高声呼唤,是用一系列全曲中较高的音,回旋盘绕而上,直至调式主音时形成极为舒畅悠长的拖腔,并用较强的气息顶向高潮。引子最能显示出歌唱者的声音素质和演唱功夫,是全曲中感情最为奔放激越的部分。引子还起着试腔定调的作用。引子大多用衬字和衬词增强情绪,充实感情及语气,每首歌曲的衬字或衬词基本上是固定的、专用的,许多“勒”即以衬词作为曲调名,如《阿森果》、《香得老老》等。当引子作为全曲的先导,使情绪得到充分发挥之后,旋律才级进下行到正词乐句。“勒”的所有歌词只是在一个乐句中反复诵唱。“勒”的引子着重发挥音乐的渲染,正词或主题则强调语气要素,重现语气的连贯性和歌词内容的思想感情,使全曲在旋律高低、强弱、急缓、色彩上形成对比。“勒”曲的乐句长度无明显的规则,节拍形式除了偶而出现八三拍、八九拍等外,大都是散板,充分表现“勒”作为藏族民歌在音乐风格上的自由豪放的摹民歌的特点。散板虽没有明显的有规律的重音,无法按其节拍律动划分出规整的小节,然而其节拍仍有特殊规律。如以八分音符为该曲的基本节拍单位,且节奏急促而连贯,有的一个长乐句是一气呵成,与汉族板腔体戏曲中的跺板十分相似,这是一种特殊的节拍形式。“勒”的旋律运动方式、曲式特点、音阶构成的特性、节奏音型、特有的装饰音的运用特,是构成“勒”曲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

(二)“则柔”(表演唱)曲调非常丰富

曲体很有特点,既有“勒”、“拉伊”等歌种那高昂悠长、自由舒展的引子、拖腔和颤音,又具有藏族歌舞轻盈的节奏型,成为藏族民歌中别具一格的曲体。“则柔”旋律精练流畅,调式大多是高调式和徵调式,也有不少是角调式,与以微调式为主的“拉伊”和以羽调式为主的“勒”形成对比。音阶为五声音阶,节拍多为四三拍和八三拍。除引子外,曲体与词体比较定型、规整,不像“勒”、“拉伊”可即兴填词,也较少出现词典更迭和变体现象。“则柔”除具有独特的曲式结构和演唱方式外,还运用转调兵役法增强表现力。转调主要采用移宫手法,有的在移宫时又伴以调式的转换,这在藏族民歌中是较少见到的。是“则柔”主要流传在黄南、海南两州一带的小块农业区,纯牧业区则很少演唱。

(三)“年谐”(婚礼歌)

(婚礼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联唱等。“年谐”的曲体与“则柔”相似,音阶采用五声音阶,调式以羽调式、商调式居多,还有少量角调式,节拍以四二拍、四三拍为多见。

(四)“伊”(歌舞曲)

(歌舞曲)曲调丰富,曲体短小规整,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式,旋律一般从低音开始,而后以级进方式推进,高潮在全曲的后半部分。以徵调式、宫调式为主,节奏明快,具有鲜明的藏族歌舞的特点。

(五)“拉伊”(山歌)

(山歌)是一种喧叙性的,接近语调的音乐,声腔宽阔高亢,音韵婉转,字多腔少,基本上是连念带唱,节奏松紧随歌词的情感而变化。曲调一般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有的则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四声音阶上。旋律比较定型,节奏自由多采用散板形式,没有明显的节拍重音,曲调终结时往往给人以斩钉截铁之感,这种结尾与高亢悠长的歌头恰成对比,使其与其它品种的民歌迥然不同。

(六)若田(情歌)

“若田”包括藏族群众广为传唱的“拉伊”和寺院僧侣中秘密传唱的“依呀”。“拉伊”是山歌,“拉”是藏语山的意思,是草原放牧、行程、打猎、田间劳动时唱的爱情歌曲。

“拉伊”从题材内容上又分为:“则果则巴”(引歌)“、角直”(问候)、“若卓巴”(初恋)、“斜统巴”(交心)、“若占巴”(思念)、“若格哇”(反目)、“卡者巴”(分手)、“得毛”(送别)等。

“依呀”最初是流传在藏族群众中的民间小调。从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西藏达旺地区)时起,逐渐成为带有宗教色彩的“道歌”,只在寺院宗教人士中传唱。因而有人也称为“寺院的情歌”。

(七)“嘛尼调”

“嘛尼调”可独唱、齐唱,也可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曲体从一句体到四句体不等,节奏缓慢,情绪低回沉闷,内容主要为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尼叭咪吽”。

安多藏族山歌,从音乐特点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曲体较规整,节奏分明,旋律欢快,音乐进行以级进为主,音域不宽,四分音符为基本节拍单位,节奏和旋律的进行舞蹈感强,如“伊”、“则柔”等。

另一类是曲体不太规整,节奏自由,曲调起伏幅度较大,音域比较宽广,有的带有咏诵性,以八分音符为节拍单位,是纯歌唱性的曲体,如:“勒”、“拉伊”等。

黄南藏族山歌在唱法上与其他民族民间唱法有许多相似处,如用真声、声音位置靠前等,但它特殊的演唱发声方式和技巧,是安多藏族民歌的主要特点。如:每出现时值较长的音是,尤其是在调式主音或骨干音自由延长或上下级进时在喉头位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唱出极其短促、清脆而又连贯的喉颤音,这种颤音有的是在主音与上邻音快速反复交替出现时,成为长波音;有的开始时为长波音,之后转为单平音,最后又用长波音结束。这种演唱技巧,若不熟悉藏族语言、生活,不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琢磨,是很难掌握的。

总之,藏族人民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深受不同民族人民的喜爱,其艺术风格能够准确表达藏族人民的思想与情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创造,成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1]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丹曲.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3]陈光国.青海藏族史.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

[4]张谷密.西海乐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曲调歌舞藏族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一起歌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