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平 李敏
研究动态
新世纪以来岭南文化研究综述
张龙平李敏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曾一度面向海外代表整个中华文化,跨越古今、中外、海陆、雅俗之间,成为中国“最具特色和活力”[1]的地域文化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岭南文化及其地域亚文化曾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曾出现过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岭南文化研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本文在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岭南文化研究的存在空间与可能。
岭南文化研究起步较早,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岭南本地学者为代表已对岭南文化的整体脉络与特色、岭南文化的具体专题、岭南古典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岭南历史人物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岭南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在起步阶段,岭南文化学者的一项突出贡献就是对岭南文化进行整体性研究,从历史发展脉络上和岭南文化的内容上勾勒出岭南文化的整体面相,为后人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这方面,曾出现不少对于岭南文化的专门著述,如陈乃刚的《岭南文化》、农冠品的《岭南文化与百越民风》,李勤德、刘汉东的《岭南文化论》,袁钟仁的《岭南文化》、邓启龙等人的《开放的岭南文化》、李权时的《岭南文化》等。尤其是李权时的《岭南文化》一书是目前所见较为系统的对于岭南文化的整体特征、发展脉络、主要内容进行综合研究的力作,是后人研究岭南文化不可绕开的著作。值得指出的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南文库》系列丛书开始出版,至今已先后出版120多册图书,几乎涵盖了岭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岭南文化的专题研究
在此阶段,一些从岭南文化的具体区域、具体内容、历史片段进行更为细致的专题研究也开始出现。区域上,岭南文化的三大板块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这一阶段都出现了一些专题研究成果,如龚伯洪的《广府文化源流》、黄挺的《潮汕文化源流》、谭元亨的《一个大迁徙民系的文化史:客家盛典》等。此外,一些更为具体的区域文化研究如韶关珠玑巷也有成果问世。内容上,岭南历史、地理、美术、诗歌、粤剧、民俗、宗教、书院、建筑、文学、语言等文化载体均有涉猎,如蒋祖缘、方志钦的《简明广东史》,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李公明的《广东美术史》、曾昭璇的《岭南史地与民俗》、陈永正的《岭南书法史》、李新魁的《广东的方言》,邓毅、李祖勃的《岭南近代报刊史》,覃召文的《岭南禅文化》等。历史片段上,此一阶段从岭南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均有涉及,如胡守为的《岭南古史》,李锦全、吴熙钊、冯达文的《岭南思想史》,关履权的《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刘圣宜、宋德华的《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邓开颂、陆晓敏的《粤港澳近代关系史》等,基本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古今发展脉络。
(三)岭南人物研究
岭南人物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承者,也是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方向。在此阶段,学界在继承“文化大革命”前对岭南先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撰写人物传记和人物学术研究等方式,挖掘岭南文化对岭南人物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人物对岭南文化发展的贡献。198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为从唐代的惠能到近代的刘思复等21位思想家立传, 描绘了岭南思想家的集体群像,展现了一千多年间岭南文化思想的流变。 90年代中期,陈泽泓相继编写《历代入粤名人》(与李小松合撰)和《广东历史名人传略》,通过对两千多年入粤和广东本地历史名人的评介,展现岭南社会历史面貌,堪称岭南人物传记的“联璧”之作。[2]此外,在此期间广东近代历史人物研究是个热点,包括孙中山、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苏兆征、叶挺、胡汉民、容闳等一系列近代人物研究取得进展,尤其是孙中山研究更是成长为学术界人物研究的标杆。
(四)岭南古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岭南先贤著书立说,岭南古文献是岭南文化的历史记录,是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此期间,学界在对岭南文化展开研究的同时,也很注重岭南古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广东人民出版社在80年代初就出版《广东地方文献丛书》,收集整理了包括《岭表录异》、《广东新语注》、《南越五主传》、《广东通志·金石略》等古文献新编150多种;在90年代出版“广州史志丛书”,收集整理了包括 《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历史地理》在内的史志100多种;并且在 90年代推出规模更大的《岭南文库》,其中就包括部分岭南文献的整理。1992年成立的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出版了《岭南文化通志》、《岭南文化研究论著》、《岭南文化历史文献资料选辑》3个系列,总称为《岭南文丛》,已出版岭南历史文献50多册。此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岭南文学名家书系》, 也收录了包括丘逢甲文集和苏曼殊文集在内的岭南名家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广东高校的古籍整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岭南古文献的发现与整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高校已于1984年成立了《岭南丛书》编辑委员会, 整理编辑《岭南丛书》,规划分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综合五大类,分别由三家出版社出版,最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潮州三阳志辑稿·潮州三阳图志辑稿》、《粤大记》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粤中见闻》、《南汉纪》等;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溪丛稿》等,这批文献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岭南山川、古迹、物产、民俗的风貌。此外,《屈大均全集》、《潮汕文库》、《珠巩巷丛书》、《全粤诗》等大型古文献整理工作也先后展开并取得明显进展。[3]一些重要人物如惠能、张九龄、陈白沙、湛若水、吴趼人、孙中山、朱执信、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献也得以整理出版。
进入新世纪以后,岭南文化研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在岭南文化的微观研究、岭南文化的海外交流研究、岭南文化的现代性研究、岭南文化研究与岭南学建构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一)从宏观研究进入微观研究
进入新世纪之后,尽管学界对于岭南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仍在继续,如徐续的《岭南古今录》、谭元亨的《岭南文化艺术》,杨影、于丹的《岭南文化》,李宗桂、张造群的《岭南文化的价值》、高敬的《岭南文化》,郭杰、左鹏军的《岭南文化研究》等,但学界对于岭南文化的研究主要转向为以岭南地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具体内容为专题的微观研究之中。
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出现了“井喷”的态势,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在广府文化研究方面,有陈泽泓的《广府文化》、谭元亨的《广府文化大典》、刘傅峰编的《广府文化与和谐广东》、林有能编的《广府文化与改革开放研究》等书。陈泽泓的《广府文化》是首部以广府文化为对象的通史通论性著作,是深入了解广府文化不可绕开的研究成果。在潮汕文化研究方面,有陈泽泓的《潮汕文化概说》、《潮汕文化》,郭伟川的《岭南古史与潮汕历史文化》,黄挺、陈占山的《潮汕史》,陈晓东、适庐的《潮汕文化精神》等。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有谭元亨的《客家文化史》、《广东客家史》等。在雷州文化研究方面,有吴建华的《雷州传统文化初探》、司徒尚纪的《雷州文化概论》等。此外,还有不少以市乃至区为单位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成果问世。
在专题研究方面,既有以整体岭南区域的具体文化样态为对象的专题研究,也有以更为具体的区域文化样态为对象的精细研究。在以整个岭南为对象的专题研究中,学术界从不同内容分块研究,如以历史为对象的《南越国史》、《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岭南近代文化论稿》,以人物为对象的《崔与之与岭南文化研究》、《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岭南人物与近代思潮》,以戏曲音乐为对象的《广东戏曲简史》、《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粤乐》,以语言为对象的《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以民族为对象的《广东民族关系史》,以宗教为对象的《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以建筑为对象的《岭南近现代建筑》等。而更多的专题研究则是蕴含在具体的区域文化样态之中,如《潮汕侨批》、《英德溶洞文化》、《珠三角广府民俗》、《客家山歌史研究》、《广府风俗》、《岭峤中医》、《近现代潮汕民间文学》等。
近几年,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号召下,各地区各部门推出一系列的岭南文化及其区域亚文化研究工程,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如《岭南文库》、《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岭南文化书系》、《珠江文化丛书》、《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广东人精神丛书》、《岭南丛书》、《岭南学丛书》、《广州大典》、《岭南建筑经典丛书》、《岭南画学丛书》、《岭南文丛》、《珠海历史文化书系》、《潮汕文库》、《珠巩巷丛书》等,将不少的岭南文化通俗读物、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收录其中,其中就有大批微观研究的成果。
(二)岭南文化的海外交流研究
岭南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与海外的关系,这是由岭南独特的海洋自然地理条件、敢为天下先的岭南人精神,以及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问世之后,从海外交流的角度来观察岭南文化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并在岭南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出现不少亮点。
1.岭南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岭南地区是中国最早进行对外交往的区域之一,尤其是在明清之际几乎是中国唯一保持对外交往的区域,岭南文化甚至一度能代表整体中华文化。近几年,学者们在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港澳历史文化、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等问题时都对岭南地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贡献作过研究,其中尤为注重西方文化对岭南的影响。如吴义雄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赵春晨、雷雨田的《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夏泉的《基督教会教育与明清粤港澳社会》等研究,均考察西方的宗教文化对岭南的影响。
2.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岭南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宋元以后岭南先人正是通过海上丝路走向世界。因此,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广东本地学者如黄启臣、叶显恩等人较早就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广州海上丝路与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等论著问世。近几年,随着广东沿海相继展开“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等重大水下考古发现,以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又成为新的热点,与之伴随着的就是对作为海上丝路发祥地的岭南海洋文化与海洋社会的研究。在这方面,司徒尚纪的《中国南海海洋国土》、《中国珠江文化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从海洋地理文化的角度展现出岭南海洋文化的大致面貌;而韩强的《岭海文化:海洋文化视野与“岭南文化”重新定位》则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海洋思维来考察岭南文化在物质、精神、社会生活方面的特质。
3.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研究。广东是华侨华人大省,从华侨华人的角度考察岭南文化的海外影响是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拓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广东华侨华人史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包括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在内的多家华侨华人研究机构成立,出版了大批研究成果。对于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研究,既有包括《广东华侨华人史》、《念祖爱乡:海外广东人的情结》、《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走出伶仃洋》、《五邑华侨华人史》、《大埔华侨》等华侨华人区域群体对岭南文化的认识,也有包括《归国与再造侨乡》、《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等专题论集中所涉对岭南文化对华侨华人的影响。此外,广东省、市及重点侨乡的县、区、乡等侨联组织大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如《广东侨史》、《侨声》、《五邑侨史》、《梅州侨史》等,这些会刊定期发布各地侨乡、侨务、侨情信息,不少也会涉及华侨华人与岭南文化的关系。特别是自201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又启动《广东华侨史》编修工程,将会对广东华侨史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其中会涉及岭南文化的研究。
(三)岭南文化的现代性研究
岭南文化是岭南人历史沉淀的结果,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近几年,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岭南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及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现新的岭南文化,实现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成为岭南文化研究的新趋势。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对岭南文化的现代性研究一直有所关注,如邓启龙等人的《开放的岭南文化》、龚隽的《现代岭南文化的定位与走向》、陈乃刚的《改革开放与岭南文化》等,都对岭南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有所涉及。2001年李权时的《岭南文化现代精神》出版,对于岭南文化的开放、重商、务实、灵活、创新、批判、兼容等各种现代精神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新世纪的岭南文化精神作了展望。蒋述卓的《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钟晓毅的《岭南文化的当代形态》等文注重考察岭南文化对当前学术、和谐广东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而更多的研究成果则具体体现在诸如《华侨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现代化》、《汉代岭南荔枝文化的时代价值》、《生活世界与岭南城市居住文化》等微观视角之中。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广东吸引力大批国内外移民的进入,在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文化的共同作用之下,岭南文化已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有学者称其为“新岭南文化”。新岭南文化研究成为岭南文化现代性研究的重要特色,特别是2012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视察广州时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岭南文化,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之后,新岭南文化研究成为媒体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州日报》持续发表多篇跟新岭南文化有关的文章,如《岭南文化如何“步步高”》、《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 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培育核心价值观:新岭南文化当擎精神大旗》等,从不同角度解读新岭南文化。蒋述卓、郑焕钊的《新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李燕的《新岭南文化与文化转型》,刘社欣、余晓玲的《新岭南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等论文,从文化产业、文化转型、方法论等角度探讨了新岭南文化的价值,并提出方法论启示。华南理工大学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成立专门的“新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并成为广州市重点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还专门开辟“新岭南文化研究”专栏,为新岭南文化研究打造新平台。
(四)从岭南文化研究走向岭南学建构
随着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从历史学、文化学、语言文字学、社会学、法学、民俗学、伦理学、艺术学、宗教学、建筑学、经济学、政治学、外交学等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均对岭南文化作过研究,岭南文化研究已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为岭南文化研究形成地域性专学打下基础。近几年,有学者基于岭南文化研究的“学科化趋势”,已明确提出构建“岭南学”。中山大学的吴承学、翁筱曼认为,岭南学是“以岭南地区的历史人文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岭南地区所开展的涉及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建筑学、传统及现代工艺等人文与自然学科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研究,均属‘岭南学’范畴”,“这一学科概念建立在地域划分的基础上,其核心是岭南独特的文化以及对岭南地域独特性的认同”。[4]对于岭南学建构着力较多的要数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的左鹏军教授。他不仅系统阐述过从岭南文化研究进入岭南学建构的学术理由,[5]而且在他的推动下,编辑“岭南学”辑刊、出版“岭南学丛书”,至今已出版包括《黄遵宪与岭南近代文学丛论》、《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岭南人物与近代思潮》、《岭南近代文化论稿》、《古代广东史地考论》在内的多部岭南学著作。尽管目前岭南学还远不如“徽学”、“蜀学”、“楚学”、“湘学”、“闽学”、“藏学”等地域性专门学问那么成熟,但在海内外岭南学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岭南学研究应该大有可为。
通过以上的学术梳理,人们看到经过多年的努力,岭南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对岭南文化的历史、内涵、特色、价值、文献、学科建构等问题都作过充分的研究与探讨,为岭南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然而,在梳理岭南文化研究成果时,人们明确感到前人研究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几乎都是站在岭南看岭南文化,即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岭南文化自身,而甚少跳出岭南去看岭南文化。事实上,岭南文化不仅是岭南人的岭南文化,更是中国的岭南文化,也是世界的岭南文化。
(一)岭南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
作为一种海陆交汇的区域性文化,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沿海区域其他海陆交汇的区域亚文化有着很多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与中原地区其他文化的关系如何?作为海洋文化的一员,岭南文化与沿海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又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研究涉及的较少。人们认为,岭南文化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应注重与中原文化的传承关系研究;在强调海洋文化之时,应注重不同的区域海洋社会对海洋文化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要将岭南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在文化比较中发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能就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文化比较中发现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地域文化的特色。因此,从地域文化比较的角度观察岭南文化,不仅对于更好的理解岭南文化的特色,展现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一脉的关系有重要启示,而且对于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推动岭南文化继续向前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际视野中的岭南文化研究
岭南文化连贯中西,并随着岭南人的脚步走遍世界, 前人的研究多从西学东渐、华侨华人的视角考察岭南文化如何受到西方影响以及华侨华人如何将岭南文化带向国际。实际上,除这些以岭南自身为中心讨论岭南文化的国际影响之外,来粤的外国人也留下大量关于岭南文化的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就有关于岭南文化的历史记载,鸦片战争前后也有《番鬼在中国》、《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等直接间接反映岭南人社会生活状态的记录,近代全面开埠通商之后就更多。所以,系统整理自明清以后来粤外国人关于岭南文化认知的历史文献,加强多语种岭南文化记录的发现与整理,考察国际视野中的岭南文化,不仅对于考察岭南文化的国际影响,梳理岭南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相互关系,而且对于今天岭南文化走向世界,推进广州发展新岭南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现实指导。
(三)岭南文化与岭南区域社会的研究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一个地方的文化离不开特定区域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因而研究岭南文化就离不开对岭南区域社会的研究。梳理对于岭南文化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前人对于岭南文化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对文化本身的描绘与解读,将岭南文化与岭南区域社会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见。岭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区域社会发展差异较大,造成建立在不同的区域社会基础上的文化风格各异,并随着人口流动、族群迁徙交互影响,形成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圈和亚地域文化圈。所以,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已然形成的岭南文化或几个大地域文化的描绘与解读,而应注重发掘不同的区域社会对特定文化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特定的区域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只有充分研究文化形成的社会因子,探讨文化与社会的交互影响,跳出以文化谈文化,岭南文化研究才更有根基与生命力。
(四)新岭南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对于岭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岭南文化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建设新岭南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岭南文化的复位和回归,而是对传统岭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也绝不是仅仅是对传统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制,而是基于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文化学者也应该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注重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之外,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服务社会现实需要也是其中应有之意。就岭南文化研究而言,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便是岭南文化应以何种方式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之中。从学理上探讨岭南地区是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可能为今天岭南地区“一带一路”建设找到历史文化依据,但这远远不够,岭南文化的研究者们应重新思考经过百余年的近代化、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海内外交汇到如今,岭南文化具备了什么样的新特质,新的岭南文化能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做些什么?这些看起来比较实用性的问题,可能会觉得不够“雅”,但务实就是岭南文化的特质之一。所以,岭南文化研究应注重对新的岭南文化的探索与发现,并一并探讨新旧岭南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与角色。
本文系《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专项“晚清旅粤西人的岭南文化印象研究”(项目号2015GZY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张玉荣:《〈岭南文库〉24年传奇》[J],《小康》,2014(13)。
[2] 孟平:《堪称联璧的两部名人传记——读〈历代入粤名人〉与〈广东历史名人传略〉》[J],《广东史志》,1998(4)。
[3] 程国赋:《构建“岭南学”研究的基础工程与创新思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6)。
[4] 吴承学、翁筱曼:《“岭南学”刍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5] 左鹏军:《从岭南文化研究走向岭南学构建》,《粤海风》,2013(4)。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