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刘氏统治的后世评说

2016-02-03 14:17张强禄
岭南文史 2016年2期
关键词:刘氏

张强禄



南汉刘氏统治的后世评说

张强禄

南汉是岭南地区,尤其是作为国都兴王府的广州城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与南汉开国皇帝刘䶮在位期间早期经营岭南的功业有直接的关系。2003—2004年,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今广州大学城)南汉德陵和康陵的考古发掘,[1]特别是康陵哀册文碑的面世,掀起学术界对南汉国史以及刘䶮(889—942)身世、功德等的研究热。笔者因参与德陵和康陵的考古发掘,开始接触南汉及五代十国的相关史料,考察南汉国在岭南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发现无论是正统史家,还是民间口碑,均对南汉高祖刘䶮或其后继者评价颇低,多以僭伪、残暴、奢靡为基调,即便是在位前期颇有建树的刘䶮,与同属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开闽王”王审知(862—925)、吴越国“海龙王”钱缪(852-932)及楚国“武穆王”马殷(852―930)等开国君主相比都相差甚远,认为是一位不值得大书特书的正面人物,反而是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奢靡残暴的反面典型。

笔者在此拟结合相关的史料和研究,以后人对刘氏统治的评价为主线,参照闽、吴民间对王审知、钱缪的祭奠,分析刘䶮及其后继者在粤人心目中的印象。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封建政权,东邻闽国,北接楚国,东北与吴(南唐)接壤,西连南诏,南濒大海,是十国中疆域较广的王国,版图最大时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及湖南、贵州、云南一部分,共2府64州(都、监)218县,是岭南地区继南越国之后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后梁贞明元年(915),刘岩(初名岩,更名陟,复名岩,改名龚,终名䶮)表求加四邻都统,封南越王,后梁末帝(朱友贞,888—923)拒绝,贡使遂绝,刘岩自立为南越王。贞明三年(917),刘岩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建元乾亨,改广州为兴王府。翌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刘岩在位26年,于南汉大有十四年(941)三月卒,庙号高祖。其子殇帝刘玢(920-943)即位,一年后被弟刘晟(920—958)所杀,刘晟在位16年,庙号中宗。后主刘(943-980)于大宝元年(958)即位,在位14年,至北宋开宝四年(971)宋兵入广州,刘降宋,南汉亡。南汉前后经历55年,是十国当中存在时间比较长的一个王朝。

刘䶮生于唐龙纪元年(889),卒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终年54岁。后梁乾化元年(911)三月,其兄刘隐病卒,刘䶮以清海节度使权知留后的身份,成为刘氏藩镇的继承人。同年五月,后梁册封刘䶮为节度使,时刘䶮年仅23岁。至后晋天福七年,刘䶮病故,其经营岭南长达31年之久。即使从后梁贞明三年(917)刘䶮建立南汉国计起,亦在位26年,历经五代梁、唐、晋三朝,是南汉国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较有作为的国主。[2]

历史上对南汉开国君主刘䶮的评价前褒后贬,最终留给后世印象较深的多是昏君、暴君一个,前后判若两人。创业和建国初期,刘䶮励精图治,优礼重用士人,网络中原南下英才,委以重任,“陈上吉凶礼法,请立学校、开贡举、设铨选,一依唐制,百度粗有条理”,[3]使南汉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很有建树。“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4]王夫之(1619-1692)的《宋论》称其“坐拥百粤,闭关自擅,而不毒民”。[5]清儒吴任臣(1628-1689)对这“小康盛世”的评价是“府库充实,政事清明,辑睦四邻,边烽无警”,“睦邻封, 续旧姻, 宁边鄙, 弭敌兵”,“行李往来, 常勤聘问, 区区岭外, 晏然小安”。[6]总体上,史家对刘䶮在位前期的开明统治认可度都是较高的。刘䶮康陵哀册文碑中的“扼腕北顾,中原多事,吊伐在怀,未伸睿志”[7]溢美之辞,怕也只能是说其在位前期的德能与抱负了。

清人屈大均(1630—1696)言:“地至广南而尽。……盖自秦汉以前为蛮裔,自唐宋以后为神州”,[8]五代南汉是唐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应该说南汉刘氏入主岭南,尤其是刘䶮在位前期是作了一定贡献的,广州城(兴王府)的建设和城市布局多是在南汉时期基本定型。但是刘䶮到了统治后期, 看着政权稳固,偏居岭南的小朝廷也一时国泰民安,就变得不思进取,狂妄自大,内心膨胀。“见北人必自言世居咸秦,耻为南蛮主。呼中朝天子为洛州刺史”。[9]刘岩于926年为自己改名为“刘䶮”,自创“䶮”字,取自《易经》中“飞龙在天”之意。彼时统治开始政治昏暗,重用宦官小人,疏远有识之人,生活上奢侈无度,大造宫殿池园,而且残酷成性,果于杀戮,设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熟蒸、“水狱”等酷刑。《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载:高祖(刘䶮)“好奢侈,悉聚南海珍宝,以为玉堂珠殿”,“性好夸大,岭北商贾至南海者,多召之使升宫殿,示以珠玉之富”。[10]《旧五代史》载:“一方之民,若据炉炭”。[11]而康陵《哀册文碑》中的“经天纬地,武库文房,搓尧拍舜,迈禹超汤,君临万国,星廛三纪”[12]等夸大之辞,却将其吹得神乎其神,不知天高地厚,今人读着都为之汗颜。

刘䶮性虽残暴奢靡,却又好佛事,哀册文碑说“天纵聪明,凝情释老”。聪不聪明不好说,迷信佛教道教确是真的。刘䶮在位期间在广州城兴建了大量佛教寺院,“南汉‘崇重西教’,把供养僧鹭、增修佛刹作为取得瑞感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南汉时期广东修建寺院45所,其中兴王府最多,著名的‘东七寺’、‘西七寺’、‘南七寺’、‘北七寺’就是这时修建。”[13]也许自觉作恶太多,为祈求平安,所以大建寺庙,通过崇佛礼佛的形式来慰藉扭曲的心灵。

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南汉本纪》感叹道:“予采南汉逸事,至先主每视杀人不胜其喜,复创为水狱、汤锅、锯解、剥灸之形,不禁掩卷叹曰:《十国世家》有云,‘牢牲视人,岭蜓遭刘,岂虚语哉!夫时当五季,中原迭变,民不聊生,困已极矣。区区广南之地,不务施德,而虐及无辜,将天不厌乱,特假手以毒此一方民邪?不然,传国三世,卜年六十,吾不能为彭城氏解矣。”[14]这番话基本代表了后世史家及至当代史学界对刘䶮及南汉刘氏政权盖棺定论式的评判。[15]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的“龚在位,专以惨毒为事,所诛杀粤人,若刈菅草,死后数百年,粤人始得而甘心之,所谓天道好远非耶。尉佗有功德于民,死葬禺山。人不忍言其故处。仁与不仁之报,盖若是哉”。[16]这段话,更像是民间对南汉刘氏憎恶心情的表白。这与后人对同属十国的闽国王审知、吴越国钱缪及楚国马殷等开国君主的纪念供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史》卷481《南汉刘氏世家列传》说起宋太祖拟用兵岭南:“乾德中, 太祖命师克郴州,获其内品十余人。有余延业者, 人质么麽, 太祖问曰:‘尔在岭南为何官?’对曰:‘为扈驾弓箭手官。’命授之弓矢, 延业极力控弦不开。太祖因笑问为治之迹, 延业备言其奢酷, 太祖惊骇曰:‘吾当救此一方之民’。”[17]《十国春秋》卷60《南汉三》里记载后主刘统治末期的民心所向:“(大宝)秋九月,兴王府见众星皆北流。知星者言,当举国归中原之兆”。“大宝时令民家置贮水桶,号防火大桶。识者谓:房者,宋分也;‘防’与‘房’、‘桶’与‘统’同音”。[18]由此可见南汉百姓渴望赵宋南下消除刘氏暴虐统治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这也说明南汉刘氏政权经营岭南长达67年,在民间信仰比较发达的岭南各地,却基本看不到祭祀追念刘䶮的祠堂庙观的主要原因了,与王审知、钱缪、马殷等的待遇差之千里。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唐景福二年(893),王潮、王审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福建全地。王潮被授职为福建观察使,不久升为威武军节度使。唐乾宁四年(897),王潮死,审知受封为琅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受封为闽王。后唐天成元年十月(926),王审知长子延翰称大闽国王。后唐长兴四年(933)审知次子延钧称帝,国号闽,建都长乐(福州),年号龙启。之后闽国内乱,天德元年(943)二月,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建瓯)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闽共历6主37年。

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建立学校,奖励通商。与南汉刘䶮小富即安、狂妄自大的心态不同,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局面下,王审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未曾称帝,“宁为开门节度, 不作闭门天子”。[19]这既与其审时度势、无意树敌的政治方略有关,也与其受中原正统思想影响、以忠孝立本的文化素养有直接关系。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为政以德,选用良吏,省刑惜费,辟港通商,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深得民心。[20]东南闽地,出现民生安康的升平景象。王审知卒后,初谥忠愍。追谥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并被后世尊为“开闽第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福建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做出的显著成绩,不仅得到史家的好评,更受到世人的尊奉。宋太祖赵匡胤御赐“八闽人祖”匾额褒其文治武功,闽王裔孙也以“开闽第一”为堂号,并以黄、红、黑三种颜色书写灯上,作为区分王潮、王申邦、王审知支派的标志。泉州、福州、漳州、同安、莆田等地至今仍有许多祭祀“开闽三王”庙祠,如同安广利庙、泉州开闽三王祠、金门闽王祠庙等。[21]

时至今日,关于王审知的古迹还保存很多,其中重要的有王审知墓和闽王祠等。闽王王审知墓,位于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的斗顶山,原在凤池山,后唐长兴三年(932),其子王延钧称帝,迷信风水,移葬莲花峰下。明万历三十年(1602)裔孙王亮重修,并竖碑“唐闽忠懿王墓”。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又对王审知墓多次修缮,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重修时改为条石和青砖混砌。2002年以后,由王审知后裔和社会爱心团体与个人捐资,对闽王王审知陵园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今已成为那里的名胜古迹之一。闽王祠始建于五代,坐北朝南,原为王审知府第。后晋开运三年(946),将其故居改立祠庙,奉旨祀典。北宋至清,五度重修。为缅怀王审知劝农的教谕,福州历朝郡守在每年立春会率当地官吏来闽王祠取土捏制春牛,启动春耕仪式。1961 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闽王祠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福州市修复闽王祠后向外界开放。此外,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还保留有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王审知故居遗址,有许多闽粤人和海外侨胞以及王代后裔来此观瞻,寻根问祖。

福建晋安曾于2010 年4 月23日在新店镇莲花峰下的“王审知纪念馆”,举办主题为“缅怀闽王历史功绩,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节,“晋安区第二届闽王(王审知)文化节隆重开幕:来自福建、浙江、河南以及台湾高雄、金门、马祖等地的两岸王氏宗亲代表1700 多人聚集在新店镇莲花山下的王审知纪念馆,共同祭祀‘开闽王’王审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闽台和海内外王氏子孙宗亲有250 多万人,发展到40多代,其中台湾约有50 万人,福建约有百万人。”[22]

钱镠,字具美,小名婆留,临安人。唐光启三年(887),钱镠为杭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升任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乾宁三年(896)唐以钱鏐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封为越王。后梁开平元年(907)五月受封为吴越王,龙德三年(923)又册封吴越国国王。吴越国存世72年,历3世5王,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纳土归宋,其中钱镠在位41年,对吴越国的建立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乱世称雄,独据一方。首先得益于钱镠“知尊中国”不刻意称霸的谦卑心态,向中原正统朝廷纳贡称藩以示臣服,从而赢得支持,达到牵制强邻、不动干戈的作用;其次是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修筑海塘,疏浚湖浦,灌溉农桑,开拓海运,发展贸易,以及平息藩镇战乱等等一系列,维护两浙安定繁荣的治国举措,深得人心。特别是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海堤和沿江水闸,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只往来,世人奉之为“海龙王”。钱镠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终年八十一岁,谥武肃,葬临安钱王陵。

钱王陵园坐落在临安市锦城镇太庙山南麓,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王陵,新中国成立以后四次修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陵园规模宏大,背靠太庙山,左右列距青龙白虎两砂,与功臣山遥遥相对,陵区内筑有牌坊、钱王祠、州池、凌烟阁、安国楼等景点。钱王第三十三代孙、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为牌坊惠赠墨宝“钱武肃王陵”,第三十四代孙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两度光临钱王陵,欣然为“钱王祠”题额。

钱王祠还有一处,位于杭州市西湖东岸柳浪闻莺公园内,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供奉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原称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1957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被毁,2003年重建,重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殷,字霸图,上蔡人(一说鄢陵人)。唐朝任其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继任为节度使。唐光化元年(898)又授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采纳谋士高郁的建议,向梁进贡称臣求封爵,上奉天子,尊礼中原,下抚士民,训卒厉兵,以修霸业。后梁开平元年(907)三月,马殷被朱全忠封为楚王,都于潭州(今长沙)。开平四年六月,加封“天策上将军”。后唐天成二年(927)六月,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正式建国,立宫殿,置百官,只是在名称上略加改变,表示不敢上比朝廷,改潭州为长沙府,使用后唐年号。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马殷又遣使修贡,得加官守尚书令。后唐长兴元年(930)十一月,马殷病死,年79岁,谥号武穆王。马殷统治湖南地区35年,在位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的策略,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动对外交战。马殷对内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赋税,使得楚国经济得以繁荣。

据《湖南总志》记载,马殷墓位于衡阳上潢水侧。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朝东镇福溪村至今还保存有纪念和祭祀马楚大王的“马殷庙”,2006 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殷庙由马楚大王庙、马楚都督庙组成。马楚大王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原址在村北,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迁至现址。马楚都督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清代多次维修扩建。总之,无论是后世的封建朝廷,还是民间百姓,对五代楚国开国君主马殷的德行还是比较肯定的,有值得后人景仰和祭拜的理由。

南汉德陵和康陵,作为南汉国标志性史迹原址保护,并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政府依托康陵保护区,将建设“南汉二陵博物馆”集中展示南汉国史及相关的文物史迹。在考察康陵陵寝制度的时候,[23]笔者注意到从陵寝制度方面康陵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究其异类的原因,可能与南汉刘氏的族属和文化素养有关系。陈寅恪先生曾提到:“近年桑原陟葬教授《蒲寿庚事迹考》及藤田丰八教授《南汉刘氏祖先考》(见《东西交涉史之研究·南海篇》),皆引朱彧《萍洲可谈·贰》所载‘北宋元祐间蕃坊刘姓人娶宗室女事’,以证伊斯兰教徒多姓刘者,其说诚是。”[24]中山大学刘文锁教授考证文章中更认为“刘氏既非阿拉伯裔,也不是自海道入居泉、广,而可能是唐末随迁徙潮流南下的华化贾胡”。[25]

刘䶮性格狂妄自大,不拘传统儒家礼法,颇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里,竟“呼中朝天子为洛州刺史”,这与闽国王审知、吴越国钱缪及楚国马殷等开国君王的谦恭心态完全不同;其次,刘䶮及其后继者奢靡残暴的种种表现,也不似在儒家仁义道德传统礼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土之人,所以史家对其有“非我族类”的疑惑,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释:

[1]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北京:《文物》,2006年7 期。

[2][7][12]陈鸿钧:《广州出土南汉〈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考释》,南京:《东南文化》,2012年第6期,第87页。

[3] (清)梁廷枏(1796—1861)著、林梓宗点校:《南汉书》卷9《杨洞潜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4](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5“神宗熙宁二年九月壬午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9页。

[5](清)王夫之撰 刘韶军译注:《宋论》,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4页。

[6](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汉本纪》卷63,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888、898、899页。

[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卷2,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8月第4版,第29页。

(二)正确免疫 首先制定科学适用的“免疫程序”,一定要结合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及本场实际情况,应用权威部门最新制定免疫方案。不能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避免因免疫带来的应激反应和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及不应有的损失。

[9](宋)王称:《东都事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140册别史类)卷23,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2页。

[10](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11 、812页。

[11](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5 ,北京:中华书局, 1976年版 ,第1808页。

[13]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14](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58〈南汉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0页。

[15]参见 曾国富:《略论南汉四主》,广州:《广东史志》,2001年3期; 郑国耀:《历史上杀害兄弟多的皇帝》,贵阳:《文史天地》,2013年6期; 陈欣:《南汉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元)脱脱等撰:《宋史》(全四十册)卷481《世家四·南汉刘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920-13921页。

[18](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60《南汉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5、874页。

[19](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第二册,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7 页。

[20]参见 黄新宪:《王审知的治闽方略考》,福州:《教育评论》,1996年第5期; 曾国富:《五代闽国史几个问题》,湛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10月第24卷第5期。

[21]段凌平:《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204-206页。

[22]覃作权:《晋安区第二届闽王(王审知)文化节开幕 两岸王氏宗亲同祭“开闽王”》,福州:《福州日报》,2010 年4 月24 日,第2 版。

[23]张强禄:《南汉康陵的陵寝制度》,成都:《四川文物》,2009年第2期。

[2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页。

[25]刘文锁:《南汉〈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考释—兼说刘氏先祖血统问题》,台北:台湾《汉学研究》,第26卷2期(2008年6月),第309页。

(作者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猜你喜欢
刘氏
“刘氏”理筋手法对髌股关节炎患者髌股关节疼痛及功能的影响※
历史上刘太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清末南浔丝商兴盛的物证
往顶上跑
你以为古代美女都是纯天然的
试析河南目连戏中的刘氏形象
后母
刘福生:让“刘氏”葡萄牡丹飘香全国
屠城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