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析《论语》的音乐思想

2016-02-03 10:44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化儒家论语

阙 烁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



摘析《论语》的音乐思想

阙 烁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记录、整理孔子言行而成的《论语》则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论语》经典语句着手来摘析、阐述《论语》中涵盖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乐;善;仁;教化

绪论: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走过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得以代代传承,甚至已经融入民族的灵魂与骨髓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几乎成了中华文明的代名词。与《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关音乐艺术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更折射出其音乐思想的光辉。孔子在音乐方面的主张和思想,同其在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一样,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本论:

乐:

《论语》中提到的“乐”,指的是流传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分为诗歌、舞蹈、以音乐三部分。而本文将论述的“乐”则是以音乐为主,即“歌、舞、乐”中的音乐部分。如《论语》中出现的“歌”、“击磬”、“瑟”等等。

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谈及了自己的一次听音乐的感受:“不图为乐之于斯也”。当时,孔子在齐国听韶乐,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孔子从自身感受出发,发现音乐竟能让人达到如此境界,有如此醉人、感染人的魅力。让人得以精神上的满足,以至于忽略身体上的饥饿。《论语·八佾》中孔子评韶,“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其中“尽善尽美”是说旋律极其美妙、音乐表达的内容也极其符合仁义道德。

孔子通过对上述两种音乐的优劣的对比论述,提出好的音乐,要符合“美”和“善”的两大标准:音乐不仅要好听,还要符合儒家的那套伦理道德标准。这样才称得上是“尽善尽美”。国学大师钱穆的《论语新解》:“古说:帝王治国功成,必作乐以歌舞当时之盛况。舜以文德受尧之禅,武王以兵刀革商之命。故孔子谓舜乐尽美又尽善。武乐虽尽美未尽善。盖以兵力得天下,终非理想之最善者。”韶乐的内在是舜的文德,而武乐的内在是武王的“武德”,孔子的态度十分清楚。他的美学思想就十分清楚了:他推崇的是和平的讲仁义道德的,符合儒家标准的音乐。光有美是不够的没有善的内核,旋律再优美也难以“尽善尽美”。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如果将“美”理解为形式,那么“善”就是指的内容,“尽善尽美”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是审美的标准,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仁:

从以上不难看出,孔子从“乐”的角度提出了做人要“仁”“善”的观点。“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音乐就是教化人养成“仁”的品德。当然,君子的“仁”是有其社会内容的。“仁”就是“善”,也就是高尚情操。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仁”是通过音乐传导的,“仁”是“乐”的宗旨。到后来,“乐”甚至被孔子提到了与治理国家的法律同等重要的地位。《论语·子路》有载:“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认为音乐可以用以治理国家,实施“礼乐”有利于法律的执行。用音乐感化民众,安顺民心,导以其“仁”:也就是说音乐能够感化人、教化人的。

教化:

在《论语·泰伯篇》里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更是得以印证。孔子将音乐教育同“诗”和“礼”的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无论是个人的立身处世,还是国家的兴旺发达,都必须读诗、知礼、习乐,三者呈层次递进的关系,乐是达到终极目标的标志。因此,当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人时,孔子答曰:“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他主张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中完成的。

由此可见,《论语》里的儒家的音乐思想,是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尽管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音乐社会功能的观点,但孔子比其早了一百多年。

结语:

《论语》作为流传数千年的儒家学说载体,它充满了智慧的哲学思想。本文是从“乐”的角度对孔子的“仁”、“善”等核心思想及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论述。反之,亦是从其核心思想中发现音乐、发现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论语》里的音乐思想对于纷呈噪杂的现代更有着重要教育作用:有人曾说,人品即艺品。不无道理,道德伦理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的美可以用来陶冶情操,完善人的品格。反之,对于音乐创作者(泛指,作曲家、演奏家、观众)而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拥有好的人格的音乐创作者,能带给听众更好的音乐享受。德艺双馨,道德和艺术也是相互影响的。当音乐之美和道德之美这两者能达到完美的结合,那千年前那位至圣之人所奔走疾呼的“成于乐”也就能够实现了吧。

附注:因为时间的缘故,孔子的“中庸”思想未来得及论述,《论语·八佾》里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其“中庸”思想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论语》[J].中华书局.2006-12-1.

[2] 钱穆.《论语新解》[M].九州出版社.2011-7-1.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0-1.

作者简介:阙烁,天津音乐学院2014届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化儒家论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如何读懂《论语》?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