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社会审美倾向

2016-02-03 10:44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罗西尼威尔第浪漫主义

石 萌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社会审美倾向

石 萌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随着歌剧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意大利歌剧被搬上舞台。其中,19世纪意大利的歌剧在声乐教育事业及演绎事业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歌剧创作的文化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使得我们在学习及演绎歌剧作品时都有着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及对作品“一知半解”的嫌疑。本文通过对意大利19世纪社会生活的发展现状及该时期浪漫主义歌剧发展现状的探究来分析歌剧对社会审美的反映。

【关键词】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社会

浪漫主义歌剧的出现,正处在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时期。意大利统一的艰难与不易,可以说是在欧洲各国中历时最久,波澜最甚的。在这个过程中,意大利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在无形中得到了振奋与提高。对社会统治阶层和启蒙主义“理想国”的失望让人们更多的强调独立和自由,而浪漫主义歌剧就是在浪漫主思潮和民众意愿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

一、社会各阶层对歌剧的需求

这一时期,无论是威尔第等作曲家的英雄音乐,还是感情强烈的诗篇或历史小说,都是一场道德、政治、军事大变动的伴奏曲。为民族振兴的革命伴奏,为争取民族独立的统一伴奏。这些艺术产物都是爱国者不可或缺的民族战歌。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面对的是相当大面积的公众,而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统治阶层的官僚,都十分热衷于歌剧这一“日常休闲”的娱乐项目,它无形中已经代替了娱乐演出和戏剧。

当时的政治掌权者对歌剧的喜爱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是不同的。他们一边在防着那些叫嚷着民族复兴的革命义士(这其中不乏有着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家们)弄出什么动摇民心的歌词咏赋,对新歌剧严加审核。但同时,他们也不希望关闭剧院,因为这更有可能加剧而不是消除政治动荡。一座开放有很受欢迎的剧院是当地意见建设者经常聚集的场所,而在那里,他们必定会处在不断(被剧院里的其他观众)的监视中。即使在1848-1849年革命爆发之后,很多重回占有地位的外国统治者在意大利做的第一件事仍是将歌剧院重新开张,上演当时最流行的剧目。在大革命之后的意大利,对于复辟的统治者来说,作曲家的分量之重并非因为他们的政治忠诚,而是这些作曲家能够将歌剧院的座位填满。

而为什么在这一时期,歌剧对当权者会有这么大的威胁呢?自不必说,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者无论是从自身情感出发,还是为当时因为意大利的四分五裂而愤慨万分的意大利民众,他们大部分都选择了爱国主义题材的剧本进行歌剧的创作,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浪漫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发展蓬勃的必然性。

二、浪漫主义歌剧中的爱国主义主旋律

这一时期的歌剧内容大都反映了19世纪意大利人民追求独立解放的思想。如罗西尼的正歌剧《唐克雷蒂》中,唐克雷蒂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祖国,无疑这悲壮的场面为意大利歌剧首次带来了战斗性。即使是喜歌剧的笑闹,作者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与《唐克雷蒂》同一年创作的《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作曲家让女主人公用壮美的咏叹调对她的爱人唱道:“你想一想国家吧!要大胆无畏地尽自己的天职。你看,全意大利到处都重新树立起勇敢和高尚的模范。”除此之外,《摩西与法老》所描绘的犹太民族解放的故事中隐含着意大利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巴尔扎克听到剧中人们祈祷的唱段时,他感受到自己恍若是是“身在意大利的解放运动中”。而正歌剧《威廉·退尔》作为他的最后一曲战歌给予了观众极大的鼓舞。作品描写的是瑞士人民反抗外国压迫的故事,很适合罗西尼的爱国情绪以及1830年革命前夕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审美倾向。这个14世纪的故事,经过罗西尼的艺术创造,鲜明地体现了19世纪意大利的战斗精神,创造了一种表现民族爱国思想的英雄浪漫主义歌剧的新典型。

爱国者的合唱和振奋的进行曲当然最早出现在罗西尼的歌剧中,但紧接着意大利歌剧中的合唱曲目都在竭尽所能的参与到精神的革命中。贝利尼在《诺尔玛》中狂热的战士合唱《战争,战争》也是一首反抗罗马统治者的仇恨之歌,被广为传唱。随后当威尔第的歌剧连同其中振奋的合唱开始出现在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博洛尼亚、罗马和那不勒斯的时候,它们给予了一种少有人觉察的感受,这种感受开始被整个半岛的意大利人所分享——意大利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梅特涅的蔑称),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国家。

三、社会群众多样的审美需求

除了爱国主义题材所带来的振奋作用,人们也需要贴近生活而具有趣味的喜歌剧。如《赛维利亚的理发师》虽是描写日常生活的,但罗西尼巧妙的将下层人民的聪明机智和乐观向上表现的淋淋尽致,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是喜歌剧的巅峰之作。俄罗斯的谢罗夫称这部喜歌剧是“压倒以前所有喜歌剧的典型喜歌剧”。歌剧风格轻快而明丽,如《序曲》开始时的一段欢快亲切的旋律,至今仍是很多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除了幽默趣味,人们还对在欧洲流行歌剧的故事中及其音乐处理方式上新兴的、不受约束的创作手法充满兴趣。他们追求“浪漫的”新声音,追求如在《诺尔玛》、《梦游女》和《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的女主角们身上体验到的激烈的感情和冲动。柴可夫斯基听贝利尼的歌剧《梦游女》时说,它是一部“令人感到亲切的,充满着柔情蜜意的旋律的歌剧”。柴可夫斯基直言他对贝利尼有着很大的好感,贝利尼美好的旋律让当时还在孩童时期的柴可夫斯基激动得泪不自禁。

四、结束语

若说作曲家们创作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歌剧是源自于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不完全的。如威尔第,他的爱国主义歌剧并不完全来自于他的自身情感,当时处在事业发展初期的他最强烈的愿望便是摆脱贫困,为此,他更多的时候创作是为了让歌剧听众满意。而充当审美主体的这一群体渴望从威尔第的歌剧中得到力量与激情,需要他越来越多的、不同的、新的歌剧不间断的产生。由此可以说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典型反映,它不只是艺术家本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受众群体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德]芭芭拉·麦耶,张晓静译.威尔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罗西尼威尔第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内涵大师罗西尼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遇到熟人”的礼节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罗西尼的《威廉·退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