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琼(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附中专业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00)
民歌在20世纪的演变与发展
冯玉琼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附中专业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民歌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环境的影响下,民歌在20世纪的演变与发展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刻。在20世纪的发展一共分为五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解放前、解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五个时期创作的民歌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下人们的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内心活动从百般痛苦、顽强抵抗的情绪,到歌唱生活美好、欣欣向荣景象。歌曲的创作也从五个方面发展:填词、改编、以民歌素材创作歌曲、创作较大的音乐作品以及其他创作。这五种创作手法体现了民歌在中国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民歌;阶段划分;填词改编;歌曲创作
中国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精神文化。民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逐渐创作出来的。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处在一个艰难困苦的时期,民歌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支撑精神动力的支柱。
第一阶段划分在辛亥革命,从1911年到1927年。这个时期清政府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要求男女平等为题材的民歌大量出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在新音乐的起步阶段,在“五四”运动的作用下以及有很多海外归来的学子,当时建立了初有规模的教育机构,创作了新型的音乐。如:《辛亥革命歌》《矿工苦》《打洋鬼子》等等。在这个阶段全国教育机构开始搜集和整理全国各地的民歌,其中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为代表,共搜集民歌13900首,出版了音乐周刊《歌谣》。
第二阶段是解放时期,从1927年到1949年。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历了三次土地改革、8年抗日战争,以及解放前中国内部矛盾的解放战争等等。因此很多音乐创作家到人民群众中去,向民间艺人学习,以中国传统民歌为题材,创作和改编了很多新民歌,这些民歌有的歌唱新生活,有的歌唱战斗英雄,有的鼓舞人心。例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陕北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解放区的天》。在创作过程中,很多音乐家研究出民族风素材在歌曲当中的运用。例如:反映解放区新生活的秧歌剧《夫妻识字》,反映生产运动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等等。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为我国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歌剧里程碑式的创作。
第三阶段是在50、60年代解放时期,从1949年到1960年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地区出现了专业演出团体,从这些团体中走出很多的专业歌唱家,如:郭兰英、郭颂、鞠秀芳等等。人们的生活走向稳定,歌曲从之前的使用型逐渐向演唱型转变,如郭颂演唱的《新货郎》,郭兰英演唱的《绣金匾》等。在创作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歌曲外,还诞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在民歌创作中加入了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经过改良后的民歌不论是在演唱方面,还是创作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第四阶段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从1966年到1976年。在这个阶段,由于政治阶层以及社会势力的影响,破“四旧”运动展开,以打烂一切“四旧”物品为宗旨,民歌也被列在其中。在这十年,不仅只有民歌文化损失惨重,中国历史文化的损失也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第五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从1977年到90年代末。在这个时期,音乐文化如同春雨后小草发芽,百花争相开放。传统民族文化对民歌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分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第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止的民歌演唱活动得到了恢复。例如:蒙古地区的“敖包会”,青海地区的“花儿会”等等;第二、民歌越来越向专业化转型,专业民歌演唱者不仅学习民间歌手的演唱风格,而且还学习当地的民歌。也有许多民间歌手为了学习专业的民歌演唱,到正规院校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第三、文革十年,民歌资料被大量破坏,许多专业机构重新开展搜集跟整理民歌工作,整理完的民歌被编入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性展开搜集工作获得成效,精选出来的大量民歌,数量超过三万余首,这些宝贵的资料被记载和保留下来。这个成果的取得,不仅为我们日后学习民歌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且也使得民歌的传统历史文化被保留下来。
(一)填词
这种形式用到的比较普遍,它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和曲式结构,只是改变歌词,歌曲的内容就发生了变化。例如:《月牙五更》这首民歌,原歌词是“一更月牙出在正东,梁山伯懒读诗书,思念祝九红,十载同窗情谊重,一别长亭。”内容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50年代解放初期,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为了配合这个政策,在原有的曲调上改动歌词,“一更月牙没出来,全体会员你要明白,压迫受了几千年,要诉苦在今天……”后更名《翻身五更》。这首新填词的歌,完全引用了原来的曲调,有的地方节奏被稍作改动,整个歌曲的表现风格就完全发生变化,充分体现了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变革的新趋势。
(二)歌曲改编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思维方式和欣赏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原先短小的曲式结构和多段歌词只配有一条旋律,经过不断创编和改良,保留了原来的曲调,只是在原有的曲式结构上扩张,加大了音乐的表现力。例如:最典型的例子是白秉权创编的山西民歌《绣荷包》。全曲一共分为6段唱词,第一段保留了原有的旋律和唱词;第二段在旋律上稍微做了改动,加入修饰部分;第三段加大了旋律的处理,在结尾处增加了六小节,音乐由低向高推动,旋律起伏效果被大大增强了;第四段的旋律与前两段一样,只是节奏由快逐渐变慢;第五段也用了与第三段一样的手法,增加了扩充句;第六段最后一段,曲式变化也是最大的,加入了10小节的衬词, 这种加入推动全曲走向高潮。
(三)运用传统民歌的素材创作歌曲
在20世纪,作曲家创作了许多民歌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音乐风格,这种新型的音乐作品刚刚问世,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反映了新中国繁荣富强的国情,而且还为今后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例如:朝中词,金西曲《我的家乡沂蒙山》,这首歌是根据山东地区的风格作为素材创作的,反映了对沂蒙山区家乡的热爱,以及家乡生活美好的景象。杨庶正、肖培衍词,吕其明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是一首根据山东风格素材创作出来的歌曲,描写家乡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说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面貌。
(四)以民间传唱的小曲为素材的歌曲
在80年代后,民歌的创作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民间传唱的小曲作为素材,创作出篇幅较大、内容戏剧性冲突明显的音乐作品。这需要作曲家搜集大量的民歌素材,将独有的音乐风格运用到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志信创编的《送瘟神》《昭君出塞》《孟姜女》等。这些歌曲不仅在音乐会中被选唱,而且在许多歌唱比赛中也被选用。他的音乐作品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音乐题材进行了诠释,把原生态民歌直接加入到歌曲中,作为音乐主题直接引用,对这种原始的民歌题材进行加工整理;歌曲中加入了音乐表现手法,使音乐的表现力充分体现出来。
(五)其他类型的民歌作品创作
20世纪以来,民歌不断发生变化,由原始的民间音乐到专业性创作歌曲。改革开放后,外国文化流入中国,作曲家不仅引用中国民歌素材,也借鉴外国传入进来的经验,为中国民歌的创作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945年创作的《白毛女》成为我国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音乐作品。它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而成,该剧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流传的恶霸地主黄世仁逼迫佃农的女儿喜儿,逃入深山的喜儿头发全白,共产党两年后在山洞里找到她。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道理。同时还大胆运用了西方歌剧创作的手法,将独唱、伴唱、重唱与合唱交替穿插,歌唱、器乐、说白和表演协调统一,是一部戏剧性冲突明显、真正以唱为主的新歌剧。在解放时期,又创作了《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三部红色经典歌剧,这三部歌剧的诞生,在我国又掀起了一次热潮,为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民歌在20世纪这个重要阶段发生的变化和发展。在历史环境下的影响,民歌的衍变与发展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刻,尤其是我们一直传唱至今的民歌,仍然保留着它独有的音乐风格。民歌不仅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这个重要历史阶段下的基本国情,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从水深火热到生活美好的一种改变。民歌作为中国独有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它的音乐精神,使民歌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