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翼(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
哈密地区巴里坤县汉族社火的传承与发展
杜欣翼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
【摘要】社火是一种集祭祀、杂戏、歌舞、杂耍为一体的民间迎春娱乐活动。新疆巴里坤县社火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民俗的文化形态,具有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多样性。本文以巴里坤县正月十五闹社火为例,从动态层面切入,对新疆社火的文化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巴里坤县汉族社火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巴里坤;社火;传承与发展
社火是中国乡土社会节日庆典当中的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所谓“社”指的是上古以来村落土地神及其相应祭祀活动。“火”既指的是节日期间点旺火的“火”,又指的是红红火火热闹的节日气氛。因此,可以理解为社火是由村落基层组织和老百姓自发组织的一种群众娱乐活动。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东天山北麓,南与哈密市以天山为界,东邻伊吾县,西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38445.3平方公里,县城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520千米。巴里坤属大陆性冷凉气候,山区草原具有寒带气候的特点,春、夏、秋、冬四季较为分明。汉代初期,因战乱人口大约有10000人。清代康熙时期开始大规模屯田活动,移民使得人口繁衍加快,常住人口达到30000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据2004年统计全县总人口为100900人。巴里坤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县境内有汉、哈萨克、蒙古、维吾尔、回、满、东乡、土家、撒拉、藏、壮、俄罗斯等16个民族,其中汉族、哈萨克族人数最多。巴里坤被称为“冰城”,却煤产量丰富。所以每年都会“点旺火,庆佳节”。巴里坤社火是随着内地汉民族的移民进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此前,在关内举行的社火活动不仅体现各地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着驱疫祈福的各种民间仪式,后随大批汉民进入新疆后,出现杂交混居的现象,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一种认同。多民族融合的表演形式出现,使得社火表演种类丰富多彩,突出了巴里坤社火文化的最大亮点。
巴里坤社火活动有:舞狮舞龙、高跷旱船、背蚌赶驴等道具舞,花杆腰鼓、执绸秧歌等执具舞,二鬼拌跤、张公背婆等滑稽舞,脑阁抬阁等技巧舞,其次还有祈愿类:抬城隍、打春牛等迅游节目,还有斗、唱、杂、说等。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村民们由政府支持和各个乡镇自主参与社火活动。表演者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装扮成神话传说中的各式人物。例如:《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等等。在热闹喜庆的锣鼓声中各乡镇拉开方阵的队伍,走街串巷,进行表演。巴里坤的社火随着内地不同地区的移民传入,经过长时间的民族融合,突出了巴里坤汉族社火广泛的包容性和丰富性。除了汉族社火传统表演的秧歌、跑驴、舞龙、舞狮外。还有当地民族特有的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蹈“阿尤毕”,以及可以看到中国南方地区的鹬蚌相争、黄土高原上的抬阁,有的社火队扭着秧歌变成了哈萨克族的黑走马舞;有的社火队成员是一色的蒙古族装束跳起了蒙古族舞蹈;社火在巴里坤自古就是加强民族团结、振奋集体斗志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密集型的人员交际、艺术文化的交流,从人员教化与文化教化中达到团结自娱以及健身的作用。
社火是巴里坤传统的狂欢节文艺游行,是巴里坤最大的文化交流平台。巴里坤社火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复合结晶,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社火在这里展示借鉴和融合,久而久之成为新疆独一无二的社火风格。例如:社火中哈萨克族大妈骑毛驴,哈萨克汉子表演城隍出府,有的社火队把哈萨克族瞎熊舞、马奶酒舞以及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搬到社火中去。巴里坤在地形上属于山区,却能看到南方地区社火表演中鹬蚌相争的节目形式,这是由于历史人口的迁移,当时有全国各地逃荒的人来到此地。为了怀念家乡,各地区的表演者把中原的文化也带到了这里。体现了全国民族文化的大荟萃,少数民族的融合也成为巴里坤社火最具有的特色。人们在社火文化中宣泄,从艺术享受中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文化,如:政府将每月300元发放到传承人手中,县政府把热爱民间艺术的人召集一起统一发放传承费。对于生活较为困难的传承人,政府给予一些扶贫或是就业的照顾。
随着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当代的社火表演已经呈现出更多的表演形式。虽然在民俗节日中传统的表演延续到今天,但不可否认的是社火这项民间艺术表演也在逐渐减弱,在巴里坤2015年社火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社火踩街表演中,同样避免不了的城市化节目出现。在传统的社火表演上,老一辈的传承人继续言传给子孙后代。也有一些由文化馆的专业舞蹈老师编排的社火节目,例如《小苹果》这个节目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表演者们身穿哈萨克族服装,手持两把折扇挥舞。这种混搭风格,既显示出少数民族对于现代文化的关注,也可以看出现代文化在慢慢渗入到少数民族舞蹈和民间的社火表演中,但过度的编排少了社火文化原生态的发展。
如今《新疆汉族社火》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不经思索非遗是什么?非遗就是传承,传承就要靠人。有关文化部门应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政府提高补贴,完善相关政策。合理地将传统的表演技艺设为学生的选修课,加强青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知度,从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例如:韩国在大学就开设民间文化传承的课,我国需要教育部门配合开展这类的课程,一方面解决传承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人民群众也需要在社火活动中提升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在具有传统特色的社火节日中,进行城镇与乡村的民间文化大比拼。从而有效地保护民俗节庆的风俗习惯以及传承民间最古老的社火技艺。
参考文献
[1]王杰文.民间社火.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李德洙.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
[3]李学明.汉韵胡风巴里坤.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
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新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名称:《哈密地区巴里坤县汉族社火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SY201501008。
作者简介:杜欣翼(1990—),女,云南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