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璐
论邓显鹤的档案学思想
■孟璐
摘要:清代著名学者、文献学家邓显鹤一生整理编辑了大量文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主要探讨邓显鹤档案学思想的起源,以及在其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应用中体现的档案学思想。
关键词:邓显鹤文献整理档案学思想
邓显鹤(1777-1851年),字子立,号湘皋,湖南新化县人,清代著名诗人、文献学家、出版学家。自幼饱读诗书,善诗古文辞。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不第。客游四方,所致倾动,海内贤人雅士,多慕与之交。道光六年(1826年)任宁乡县训导,后寻乞病归。咸丰元年卒,年75岁。邓显鹤一生著述四十余种,一千余卷,治学广涉四部。除诗文之外,其成就与贡献主要在于对湖湘文献的搜集整理[1]。其所编著和整理的诗文、文献有《南村草堂文钞》、《南村草堂诗钞》、《沅湘耆旧集》、《宝庆府志》、《武冈州志》、《楚宝增辑考异》、《船山遗书》等。他最大的贡献当属搜集整理王夫之遗著,首刊王夫之的《船山遗书》。谭嗣同曾评价王夫之:“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矣。”而正因《船山遗书》的问世,传播了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开创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新学风,造就了近代许多名人,邓显鹤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楚南文献第一人”。其逝世后,曾国藩为之撰墓表。左宗棠评价他:“著作甚勤,四海才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2]邓显鹤如今虽非声名显赫,但是他对于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其在整理文献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档案学思想,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因为正是邓显鹤的档案思想和意识,才使得很多珍贵的档案资料能够得以形成和保存。本文从探讨邓显鹤档案学思想的起源出发,详细论述了其档案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体现的档案学思想。
1.注重藏书与喜爱作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士都尤爱藏书,以书会友,对于邓显鹤这样的文学大儒来说,其对藏书的热爱也可见一斑。其周游海内时,总要带回数筐书籍。对于一些遍求而不得的书,也不曾放弃,辗转得之。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他还设有专门的藏书处“听雨山房”、“南村草堂”、“古希濂堂”等。邓显鹤的藏书思想,奠定了他注重收藏和保管文献资料的基础。同时,邓显鹤是嘉道时期湖南诗坛的重要诗人,主张“诗以言志”。他的诗磅礴气盛,而又意义深远。其诗文作品颇丰,十八岁就编有《种松堂初集》,后又陆续编辑多本,共约八千余首,然而均未刊行,后因损毁,余下的辑成了《南村草堂诗钞》、《南村草堂文钞》。正因其诗文作品颇多,才有了最初为自己编辑诗集的经历。总的来说,邓显鹤注重藏书的思想和喜爱作诗的经历成为其档案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2.热衷于与名人交往的影响
邓显鹤一生虽然都没有涉足官场,但是他并未隐居一隅,而是遍游天下,以其才学广结好友,“凡海内荐绅大夫、才俊士,多慕与为友”。其编辑生涯最初就是从为友人选编诗集开始的,邓显鹤对待这些诗文,不仅详审编订,而且还为之作序,“而友朋之著作,先辈之遗编,时有校刊于世,则必为之序论”[3]。后来又应陶澍之邀,主修《安徽通志》中的《艺文志》。当时正值安徽人文鼎盛之际,桐城派享誉全国,可谓是人才辈出。陶澍却力邀一个外乡人主修安徽地方志,可见邓显鹤才学之深足以让人信服。魏源也与邓显鹤交往甚密,二人常来往书信,切磋学术,所编定书籍也互提建议。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时,就曾专门请邓显鹤帮忙订正:“遂成《圣武记》十四卷、《海国图志》十五卷,先刊成一种,呈请诲正,余俟秋冬续刊再寄”[4]。邓显鹤也曾将《沅湘耆旧集》寄与魏源,并接受魏源的提议,将《张锅魁歌》补入《沅湘耆旧集》第九十二卷。与这些名人交往,大大增加了邓氏接触文献资料的机会,也增加了其整理文献的经验,成为其档案学思想产生的交友渊源。
3.时代背景的影响
清兵入关以后,许多先贤名人的著作,或因战乱,或因年代久远,大都毁于世,而“行世寥寥”。为了使先贤的著作能重见天日,流传于世,他以搜讨乡邦掌故为己任,搜剔暇隐,表彰先哲,振拔孤寒。后来,清朝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而大兴“文字狱”,读书作诗动辄得祸,广大文人学者因此噤若寒蝉,给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湖湘境内,文人学者大都隐于世而不图虚名,“楚南诸老……深山穷古,抱奇蕴愤,老死不求知与人,而人遂无知之者多矣”[5]。在这种情况,许多文人学士因此罹难,而一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也因此遭到了破坏。邓显鹤对于这一状况十分痛心,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被保存下来,即使是被明令禁止的朝廷钦犯,对他的作品也竭力搜求,为其著书立传。“知之惟恐不尽,传播之惟恐不博且久”,“其于湖南文献,搜讨尤勤,如饥渴之于饮食,如有大谴随其后,驱迫而为之者”[6]。其穷尽毕生之力来搜集整理文献,不为图名利,只求无愧于心。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是邓显鹤开始从事文献搜集整理的一个动因,成为其档案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渊源。
邓显鹤的档案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档案实践活动中,本文将他的档案实践活动分为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利用三个方面。
1.档案收集活动
(1)遍求孤本,博采素材。邓显鹤一生编辑整理的文献很多,大都是他千辛万苦搜集、求购得来的孤本、遗稿。《船山遗书》得以传扬于世,也正是由于他孜孜不倦的“求先生全书”。当时由于文字狱的缘故,人人自危,王夫之的后人们虽藏其遗书,但不敢面世,甚至欲焚遗稿。而邓氏却一直称颂王夫之的才情学思,为其撰写《王夫之传》等宣扬王夫之的学说,最终才使得船山学说得以发扬光大。为了更广泛的搜集文献,他博采素材,无论是荒山古寺,还是委巷农家,无论是村学传钞,还是老僧贴壁,都亲临其地搜集采录,终身行之而不知倦。朝阁大臣之名作,山野匹夫之野篇,抑或农谚歌谣,只要有价值,都是他采录的对象。例如他曾将富有民族特色的梅山民谣《盐贩谣》、《里老谣》、《矿徒谣》等辑入了他所编辑整理的《沅湘耆旧集》中,这些珍贵的口头文学因此得以保存下来,为后人研究梅山民间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了珍贵的材料[7]。邓显鹤的“遍求孤本,博采素材”反映了其注重档案收集范围的思想。档案收集应尽可能的扩大收集范围,力争所收集的材料能够完善。
(2)得“善本”且精选精较。邓显鹤认为,除了广泛的搜寻孤本遗稿和扩大搜录范围之外,在收集文献时最重要的是求得“善本”。坊间书贾为了追求利益,刊刻出来的本子,往往粗制滥造,编排和内容多有谬误。邓显鹤认为,只有内容正确的作品才能反映作者真实的思想,这类错误的本子,宁可弃之,也不可用作底本。为求得想要的《圭斋文集》,他辗转于江浙书肆购之,无所得,即使对于湖湘浏阳邵文堂本,仍不屑一顾,斥其“编划失次,伪谬滋仍,类坊间书贾所为,且其中多浅人赝作孱乱”。那时所存的周子遗书文集也被他认为“几不成书”或“编次亦未尽善”。后来邓显鹤广罗版本,并进行精选精较,辨别真伪,在此基础上重订了《圭斋文集》与《周子全书》。邓显鹤的“得‘善本’且精选精较”反映了其注重档案收集内容的思想。档案收集应审慎笃行,所收集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不能什么材料拿来即用。
2.档案整理活动
(1)以诗存人,亦以人存诗。所谓“以诗存人,亦以人存诗”,实际上表达了邓显鹤希望以诗证史的良苦用心。他所编纂的《沅湘耆旧集》规模十分巨大,此书收录了汉魏至当时的一千六百九十九人的一万五千六百八十一首诗,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可谓不朽盛业。不仅如此,邓显鹤还为书中所收录的每一位诗人都撰写了小传,达到论其文必详其人,尽可能详尽贤人雅士的文采韵事,使人物更加饱满生动。“征考文献,意在表章,论事知人,无嫌详尽”,从而达到以诗证史的目的。梁启超评价邓氏此举“盖征文而征献之意亦寓焉”[8]。邓显鹤整理档案时“以诗存人,亦以人存诗”,反映了其对档案记录性和可靠性的认识。档案是保存史实最直接的材料,保留档案材料,即是保存历史。为了档案能更清晰的反映史实,必要时需要对整理内容进行补充,使其更为详尽。
(2)匡谬拾遗,不改原貌。明代周圣楷的《楚宝》一书,详录楚中人物名胜,以人物为主,山水古迹为辅,所录皆为史志原文,并加以考证,可谓是一部完备的楚志全书。可这样一部遍述楚中人物掌故的书,在当时也并未被《四库全书》所收录,只在其目录中所存只言片语的介绍。邓显鹤遍求此书,“乃穷二十年之功搜求考订,以求其实而补其遗”[9],成《<楚宝>增辑考异》。在重订过程中,他不仅对书中所遗漏的重要人物重新立传,且对有错误的地方,以各种书目旧文为参考,辨其真伪。而对原文所有的内容“一仍其旧,不敢以已意加损”,也就是说他并不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是将订正的内容附在原书每一卷的末尾,“未敢纠谬,聊以存疑”,充分尊重前人的作品。后来“考异”的部分被单独编入《南村草堂文抄》一书。邓显鹤的“匡谬拾遗,不改原貌”,反映了他注重档案原始性的思想。档案整理时,要充分尊重档案材料的原始性,不轻易打乱重整,尽可能保留文献原貌。
3.档案保管活动
既手成之,必手刊之。在那个时期,刻书刊印是一项工程浩繁,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需要大笔资金才能完成。过去的文人学士并非都是达官显贵,尤其是像邓显鹤这样的乡土文人,想要印书谈何容易。但是邓显鹤深知自己所搜集整理的文献有多么宝贵,想要保管这些珍贵的资料,只有让它们流传下去。而那时的保管条件有限,想要这些文献不至于湮灭在历史中,唯一的方法就是刻书出版。因此,他所整理编著的书,无一不谋求立刻刊印,“既手成之,必手刊之”,不留遗憾。但是,对于厌薄仕进的邓显鹤来说,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邓氏凭借交友之广泛,名声之显赫,获得了当时很多爱好文学的达官显贵资助,才使得他编著的很多书得以出版,流传至今。例如《沅湘耆旧集》编成之时,因资金问题无力刻印,左宗棠之兄宗植亲自为他起草了《致同乡诸公书》一文,鼓励同乡之人为其筹款,后获得二十余人的资助,才得以出版。邓显鹤为了书籍的刊印,可谓费心费力,其通过刊印出版来保存文献的行为行动,体现了其对于档案保管重要性的认识。重要的档案不应该只保留一份孤本,应该要有忧患意识。档案应“现世”,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保存更久。
4.档案利用活动
(1)编书修志,引为旁证。邓显鹤一生编辑整理了很多的文献,其对档案文献资料的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编以体制,著书或编辑诗集。如邓显鹤集中精力搜集了明末清初的诗人的诗作,对其内容和体例进行编排,编成《沅湘耆旧集》两百卷。在前明文学作品经历战乱、文字狱大多散失湮灭的情况下,《沅湘耆旧集》充分保留了前明遗民、忠烈和一些文人的作品。邓显鹤利用文献来著书,也充分发挥了这些文献的价值。另一方面,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考订,以其它文献资料为旁证,订其伪谬。例如在重订《楚宝》一书时,为了文献能正确的反应史实和作者的思想,其“去取甚详”、“尤多辨析”,发现原书有一些错误和瑕疵的地方,并不随意修改,而是“参以书传记载旧文,订其伪谬”,以其它文献资料来佐证错误以及修改订正,所论断皆有依据。裕泰曾说“著书难,取前人之书而增益之、考订之,则尤难”[10],充分肯定了邓显鹤整理文献的心血。邓显鹤“编书修志,引为旁证”,体现了他对于档案使用价值的认识。档案可以用来编史修志,档案具有凭证价值。
(2)表彰忠烈,动人忠义。邓显鹤编辑整理文献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搜剔瑕隐,褒崇节烈。不仅搜集这些忠烈之士的遗作,还倡导为他们建祠立传。蔡道宪,明朝官吏,张献忠破长沙时宁死不降,谥忠烈。邓显鹤有感其忠义,为其搜刻《蔡忠烈公遗集》,高度赞扬了其事迹。此外,还撰有《朱子五忠祠传略考证》、《五忠祠续传》、《明季湖南殉节诸人传略》等。邓显鹤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来表彰忠烈的方式,一方面是出于他自己对这些英雄的敬仰,另一方面是想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心,让人行忠义之事。在当时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社会动荡的时期,邓显鹤表彰先烈的良苦用心,李元度评价其:“用意尤深且远焉”。乃至后来有人认为,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与邓显鹤表彰忠烈,动人忠义是有很大关系的。邓显鹤的“表彰忠烈,动人忠义”,体现了他对于档案具有教育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档案的历史教育作用,可以起到警醒后人,树立正确观念的作用。
正是邓显鹤一生兢兢业业,才使得很多珍贵的档案文献资料得以形成和保存下来。这些宝贵的档案,对后人研究前人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在整理文献过程中所体现的档案学思想,现在看来也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除此之外,邓显鹤在整理文献过程中所表现的不畏艰辛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忧患意识和爱国之心也同样值得档案工作者们去学习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青松.邓显鹤年谱[D].南昌大学,2007.
[2][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C].上海:上海书店,1986.14855.
[3][清]邓显鹤.南村草堂文钞[M].长沙:岳麓书社,2008.2
[4]魏源.魏源集[M].中华书局,1976.
[5][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C].长沙:岳麓书社,2007.12.
[6][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C].长沙:岳麓书社,1986.269.
[7]陶用舒.“我居石潭上,君居临小洋”——陶澍与邓显鹤[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05:35-37.
[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9]姚莹南.村草堂文抄序[M].《邓显鹤南村草堂文抄》卷首,续修四库丛书本.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