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永华 曹曦晴
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与媒体业务的连接
文/郝永华 曹曦晴
在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教育单向地从媒体获取教学资源的模式已显落后。高校新闻院系应适度介入媒体业务,实现各自资源的有效连接。当前,此种连接的核心应是移动新闻、数据新闻、微视频等新闻产品的创新。为有效地实现连接,高校新闻院系应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及资源匹配上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媒体融合 新闻教育 媒体业务
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主流媒体正积极探索全媒体、数字化转型之路。为避免脱离行业发展趋势和业界实践,高校新闻教育模式亦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在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教育单向地从媒体获取教学资源的模式已显落后,而与媒体新闻业务的适度连接则迎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
新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媒体亦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尽管新闻人才需要接受知识教育,但新闻学是一门独特的社会实践学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几种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学校都无法独自提供实践教学的所有资源。
早在我国新闻教育的开创期,高等学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媒体的联系就十分紧密,如早期的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就有成舍我、顾执中等著名新闻人承担教学工作。在我国,高校新闻院系与媒体的合作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直存在于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中。而且,新闻院系与业界的合作可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提高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已成为一种共识。
时至今日,新闻院系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获取媒体的教学资源,其主要形式包括“校媒共建新闻院系”“双向挂职”“实习基地建设”“聘请兼职教师”“业界前沿讲座”等。虽然这些举措有显著成效,但只是高校新闻院系单向地从媒体获取资源,未能形成“双赢”机制,高校的智力、人力和学科资源无法真正回馈媒体。实际上,此种“连而不密”的机制无法真正调动媒体参与新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往往脱离行业发展,实践教学的水平亦难以真正提高。因此,高校与媒体共同培养新闻人才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
在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产品形态、技术手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实验性、探索性新闻产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新闻产品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亦日益提高,新闻媒体开始主动尝试与各类机构、个人共同生产内容产品。在此契机下,新闻院系师生可以深度参与媒体新闻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实践。或者说,高校新闻院系可以将实践教学与媒体业务适度连接,在回馈媒体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水平和学科影响力。
新闻院系与媒体业务的连接是校媒共同培养新闻人才的高级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资源连接形成合力和双赢局面。从当前国内一些高校零星的创新实践看,内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当前校媒资源连接的核心内容。而且,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用户数据及其他类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开始成为高校深度介入新闻产品创新的发力点。对于高校新闻院系而言,可以成立由师生组成的创新团队,以产品、项目或任务为导向对接具体的媒体业务团队。
从当前媒体新闻产品的创新实践看,移动新闻、数据新闻以及微视频是新闻院系介入媒体业务的重要入口。移动新闻具有小屏化、交互性强等特性,是未来新闻产品形态变革的重要方向,因而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数据新闻则需要对各类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解读和可视化呈现,各类创新实践亦不断涌现;实践证明,在重大主题宣传上,微视频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变革的关口,由于存在产品研发周期和成本、人力资源和智力储备等诸多限制性因素,许多媒体都无法独立完成以上产品的开拓性创新,而高校师生团队具有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则可以弥补上述短板,并无偿参与新闻产品的研发。
互联网用户思维是新闻产品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这就需要分析用户数据以精确认识其需求、痛点和产品体验。而用户数据分析需要专门的研究方法和团队,甚至需要跨学科的团队联合攻关。在这方面,高校的学科和科研优势正好可以弥补转型中的新闻媒体在此方面的不足。通过参与媒体用户数据的分析,新闻院系的科研可以从实践中提炼选题,并真正服务媒体实践,而媒体的产品创新亦可摆脱简单依靠经验和直觉的模式,走上科学创新的路径。
媒体与高校的工作节奏有较大差异。高校教学有既定的时间安排,师生亦不可能全职参与媒体工作,而许多新闻产品的生产周期却非常短。因此,在移动新闻、数据新闻和微视频的选题上应提前策划,给予高校师生较为充分的时间,在产品形式上注重深度报道、大型报道,而对于可视化、交互设计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则可采取“先实验再推广”的模式渐次推进。
在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应当成为新闻产品创新的参与者、实践者,从而在新闻生产社会化趋势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管理体制,其中的一些因素构成了对外合作办学的障碍,高校新闻院系与媒体业务的适度连接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在教师评价体系和薪酬制度上,高校仅重视课堂教学及相应的工作量,而忽略教师课外指导学生的付出。而且,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高校往往只重视教师讲授知识的水平,而对教师利用课堂指导学生实践存在一定偏见,学生评教体系的设计也未能充分体现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付出和业绩。长此以往,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参与媒体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师教学偏重理论而脱离行业动态、业界实践的问题开始凸显。
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上,高校往往重视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作品在考评中的权重仍然偏低。由于对学生成绩管理非常严格,教师几乎难以突破成规以较高的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创新上投入较多精力。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各项评优都以考试成绩为主,导致其把主要精力用于理论概念和知识的背记,难以在实践中活学活用。这种偏重死知识的考评模式与“学生通过新闻实践学到更多知识”的先进理念背道而驰。
当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教学内容脱离业界一线的创新实践,高校教师独立承担的实践教学往往缺乏任务导向和实战情境,学生的实践水平难以真正提高。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上的偏差——“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适度”连接媒体一线业务,并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及资源匹配上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在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需要创新产品的形态和传播方式,而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则需要紧跟行业动态和创新实践。随着新闻行业的大变革,高校新闻教育原有的“请进来、走出去”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卓越新闻人才实践能力的需要。因此,通过深度介入媒体业务,将高校师生转化为新闻产品创新的参与者、实践者,才能改变教学工作脱离行业实践的局面,实现校媒资源的真正连接和双赢。
作者郝永华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曦晴系湖北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
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S13008)、中南民族大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专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GJZ15010)的研究成果。
[1][美]James W.Car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J].李昕,译.国际新闻界,2002(03).
[2]吴廷俊,王大丽.从内容调整到制度创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出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
[3]倪宁.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国际新闻界,2000(05).
[4]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07).
[5]杨雨丹.新闻教育的背离与回归——新闻教育脱离实践的原因分析和应对之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7).
[6]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2).
[7]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