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远龙
“广播+”的东莞解法
——东莞电台媒体融合的探索
文/郑远龙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迅速普及的今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怎么融合?有的专家说应该是“互联网+”,有的专家说应该是“广播+互联网”。其实,无论是谁加谁,关键的是融合发展的结果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谁加谁,得数都是一样的。但对广播来说,谁加谁是不一样的。电台说广播+互联网,强调的是广播必须主动研究互联网及新媒体,运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最终达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不管电台愿意不愿意,互联网来了,新媒体来了,而且来得如此迅猛,甚至超出电台的想象。笔者有很多做了几十年传统媒体的同行发出这样的感叹:“今生偏又遇着他。”十多年前,互联网用户只有区区两千万,而2015年底已达到6.88亿,这样大规模的增长是让人想不到的。10多年来,阿里巴巴已沉淀了庞大的商业数据,支付宝和余额宝共同支撑起阿里的金融数据王国。甚至有人在网上惊呼:未来30年,中国的战略资源的流转、节点、弱点,以及中国重要人物的社会关系、性格禀赋、兴趣爱好、个人隐私、生理周期、心理缺陷都在马云的数据掌握之中,所有的这些数据如被其他国家攫取,必将严重威协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面对这样的局面,电台首要的是要保持定力,沉得住气。媒体融合是国家战略,这不用讨论,对于地方电台来说,要讨论的是怎么融合。这就要求电台一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树立互联网思维,比如平等的理念、互动的理念、大数据的理念、客户的理念,等等。二是要借用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技术、4G技术,等等。三是要借用互联网的优秀经验,比如精准推送、私人定制、优化体验,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强调的是,媒体融合不是要放弃传统媒体的优势,而一窝蜂去做新媒体。要知道,在新兴媒体世界中,依然是弱肉强食的环境,更新换代程度更是比传统媒体快。事实上,当前很多国内的传统媒体甚至是强势媒体也仍然处于办网站、开微博微信、做APP,把现成的内容搬上去的“凑合”状态。
媒体融合是个大方向,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也不能等待观望,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主动作为。
2005年12月,东莞广播电视台所属的东莞阳光网正式上线,从此,东莞电台实现了网上收听,正式与互联网拥抱。2012年3月,东莞阳光网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成为全国重点新闻网站。2013年,东莞阳光台APP上线,东莞电台实现了手机用户的移动收听。2014年,东莞阳光网又建立了广播节目回听系统,突破了广播“过时不候”的传统模式。2015年上半年,东莞阳光网与斐济华人文化体育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东莞阳光网与斐济华人新闻网实现互联互通,东莞广播随之走出国门。
近年来,电台在努力做强台和频道官网、官微的同时,鼓励、支持主持人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中国音乐排行榜》的主持人李想的微博“粉丝”达到16万多,微信账号的订阅量也有两万多人,再如《飞越全城》的主持人志恒,《音乐非流行》的主持人小真、《城市的天空》的主持人叶纯,他们的微博“粉丝”也都在十万以上。全台32个广播主持人的微博“粉丝”加起来,超过200万。
利用互联网平台,东莞电台扩大了覆盖、提升了影响、方便了听众、促进了参与。比如,每周一期的广播直播栏目《市民热线》,节目在播出一周之前,通过广播、网络、微信、微博等平台预告上线单位、主要话题、参与方式,同时收集话题,进行预热。节目中,听众和网民通过上述平台参与其中,东莞阳光网以图文方式直播。节目后,听众反映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阳光网查询,同时调动其他媒体进行跟踪报道。不仅有本地的听众和“粉丝”,甚至在莞工作多年、现已返乡的重庆、武汉、青岛等地的朋友,都还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参与讨论。
目前,东莞电台除了传统的收听方式以外,还可以在PC端、手机移动端上收听。错过了播出时间,还可以在网上重新收听,真正实现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是在车上、家中,还是在公园、商场,甚至在欧美以及大洋深处的一些岛国,都可以听到东莞电台的声音。
曾经,“平台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在传媒界引起了广泛争论。实际上,没有了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再大、再好的平台也不可能为王。“平台为王”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因此,做好内容仍然是广播在“+”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特别是要把握好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窄播、细分甚至定制的这种趋势。
音乐节目主持人李想的“粉丝”,有职业音乐人、音乐发烧友、音乐爱好者。他的节目,往往从这些“粉丝”最关注的话题开始,有的话题就是“粉丝”本身,如某“粉丝”新创作了一首歌,某“粉丝”新收藏了一张谁的光碟。同时,节目中还开设了互动投票、放送祝福等环节,这样大大提高了节目的针对性。对一般听众来说,节目更加专业,对“粉丝”来说,也增添了黏度。再如情感谈心节目《城市的天空》,是一个办了10年、有13万微博“粉丝”的节目。这个节目既与当事人互动,也与“粉丝”互动。由于话题是一个个生动的、鲜活的,带有启迪作用的真实案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教育性,“粉丝”的参与度非常强,除了传统的电话参与以外,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表达敬佩、支持、祝愿、同情甚至愤怒,还尝试把旅游节目搬进景区、把饮食节目搬进餐馆、把经济节目搬进商场。电台与东莞的一家大型商场合作,开办了一个半小时的节目“声动零距离”,把演播室建在商场的一楼大厅,每期配备三位主持人,增强现场感。听众不仅能听节目,还能现场看;不仅能看节目,还能现场参与;不仅能参与节目,还能现场抽奖。
当前,传统媒体一直在谈论一个观点,如何把听众变成用户。实际上,没有了良好的服务,再忠实的观众也不可能变成用户。这就要求电台在广播+的过程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重要位置,真正把听众奉为“上帝”,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体验、方便的操作、最优的价格、快速的到达。
东莞是世界工厂,制造业非常发达,而且有许多名品。所以有一句话,叫“不管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针对东莞这个特点,电台创办了“东莞最美产品发布会”,每周六在东莞广播电视中心举办。所有到现场的“粉丝”和听众,免费接送。此外,还有现场抽奖、主持人导购、签名、合影、送礼品等活动。
活动中,电台采用广播+新媒体+本土制造的模式,做到了广播与新兴媒体同时推介,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最低价格和最优品质同时承诺,所有参与活动的商家免费宣传。截至2015年底,已有100多个东莞本土优质企业的800多种商品参与活动。
随着传统受众的分化、传统广告的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时段资源出现大量闲置。从2013年开始,电台就尝试了“阳光抢购街”,用闲置的广告资源置换产品,再通过互联网采用电商的模式进行销售,将其变现。截至2015年底,已有200多个商家的1000多种商品参与活动,盘活了资源。
从2012年开始,电台工作人员走出演播室,在户外创办了“完美大舞台”。这项活动每周一期。活动前,通过总台的广播、电视、网站、官微等进行宣传造势,承办活动的部门以及主持人还通过微博微信,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进行动员。活动中,东莞阳光网进行现场图文或视频直播,观众可以在现场使用WiFi,通过微信平台对节目进行投票,参与现场抽奖。活动后,参与现场演出的观众,又都运用微博、微信拍摄照片或视频,分享自己在节目中的表现,号召亲戚朋友收看东莞台当晚播出的实况录像节目。几年来,东莞电台不仅承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书节”“消防宣传日”“文化惠民千场演出”等活动,还将内容植入、节目特约、摊位出租、赞助播出等多种经营形式组合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这个项目通过主动服务,把东莞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与台的品牌资源、频道资源、策划资源、演播厅资源、主持人资源、资料库资源,等等,在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有机整合,在文化惠民的旗帜下,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2014年,“完美大舞台”还被评为“东莞市文化惠民十大品牌”。
2015年11月9日,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通过了与中澳自贸协定相关的议案。这意味着中澳自贸协定已获澳立法机构的批准,只待中方立法机构批准即可生效。
就在同一天,中国南海边的东莞,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东莞市阳光澳游文化商旅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东莞市工商局的注册登记。这是东莞文化产业中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东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占股49%。也就是说,从今以后,电台有可能从澳大亚平均每年数百亿澳元的对华出口大生意中,分得一小杯羹。
目前,公司已经拿到了“1847”这个红酒品牌在华南地区包括澳门的总经销权。在试营业期间,电台专门建立了红酒体验馆,在东莞阳光网开辟了“1847红酒”专门网页,在阳光抢购街开辟了专售区,已初见成效。接下来,公司还将向奶粉、肉类、蜂蜜、肥皂等其他产品进军,还想在旅游、留学、培训等方面有所作为。在营销模式上,公司将不拘一格,努力把传统媒体的频道、频率资源与新兴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营销,充分发挥电商的作用,力争2016年实现更大的创收。
总之,面对新兴媒体,电台不必焦虑,不必恐惧。传统广播不会被取代,就像电视至今也没有取代电影一样。任何技术的进步,必将催生新的业态,也必将刺激传统业态自身的转型和创新。在媒体融合的伟大事业中,传统媒体独有的平台优势、品牌优势、内容优势、体验优势,仍需强化和发扬。
作者系东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