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转型与钢琴演奏的形式革新

2016-02-03 06:38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多元化媒介

唐 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审美转型与钢琴演奏的形式革新

唐 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审美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日常审美评价都悄然发生着变化。钢琴演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目的是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从而获得自身的艺术升华,因此,钢琴演奏需要根据当前的审美风格与审美转型特征来进行形式上的调整,从而使钢琴演奏艺术不被时代浪潮所淘汰。根据目前审美多元性、更替性、媒介性的特点,钢琴演奏形式需要在保证自身音乐特征的同时做到雅俗共赏,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各种新兴渠道进行有效传播。从而使钢琴演奏艺术更能贴合现阶段的审美需要,更从容地面对当前的审美转型。

审美转型;钢琴演奏形式;革新

钢琴演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若想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脱颖而出、有所建树,就需要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着手进行调整,既要保证自身的艺术价值,还要探究和适应这一时代的审美风格转变规律。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审美转型,不断有陈旧的审美观念被推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审美理念也在逐步被人接受,钢琴演奏同样需要跟随这一审美潮流,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革新中前进,从而得到丰富和发展。

目前我国审美转型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是多元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万事万物都越来越多元化,包括审美在内的众多问题都已不只是一个解,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也同样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我们的钢琴演奏的形式革新,就需要尽量满足这种多元化的审美需要,也即是达到我们经常提及的“雅俗共赏”的效果;第二个特点是更替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群众的审美需求产生了更加明显的更替性,新兴事物兴起的速度大幅提升,相应的旧事物淘汰速度也成倍增长,面对这一审美转型特征,钢琴演奏形式需要不断提出新问题,进行自身创新;第三个特点是媒介性,大众传媒和新兴媒介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媒介对于审美转型也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和,因此钢琴演奏的形式革新,需要注意有效依靠和利用各种媒介,使自身的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

一、多元性的审美需求与钢琴演奏形式的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的演奏形式,是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的,我们面对当前的审美转型需要探索出最能符合受众审美期待、满足大多数人审美需要的演奏形式。因此,我们的多元化演奏形式的探索,需要与目前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一一对应,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得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真正推动钢琴演奏事业的发展繁荣。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受众年龄、经历、文化层次的不同,不断丰富钢琴演奏形式,使得不同类型的受众都能接受并获得相应的审美满足。具体而言,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之中,可以将古典与现代元素相融合,采取“老调新弹”“背景展现”等方式,将经典曲目以一种容易被年轻观众所接受的形式进行表现。在演奏古典钢琴曲的过程中,演奏者将作品所表达的故事与感情通过一定的表演形式演奏出来,如《少女的祈祷》,演奏者在弹奏开篇的上行音调与下行音调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休止处理,配合背景舞台剧的形式,弹奏者也加入剧作的表演之中,边弹边演,让观众边听边感,同时可以在表演中加入少量的舞台效果与童话色彩,这样既使传统的观众感到新奇和怀旧,又能使中青年受众沉入其中,感受琴曲的魅力,同时剧场形式与绚丽舞台效果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年轻受众,这便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受众所产生的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除了满足不同受众多元化的审美之外,还要进行作品自身的多元化美学魅力的挖掘与探索。审美转型虽然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同样是一个契机,演奏者们借此机会可以重新探究经典的曲目曲本之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同一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演奏出不同的思想价值。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奏思路,即“一曲多弹”,艺术家可以在一次演出中对同一部作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演绎,甚至内涵丰富的作品可以组织专场演出,每一次演奏强调曲目的其中一方面特征和意蕴,这种新奇的演奏形式与思路势必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并且是对钢琴演奏本身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挖掘。如阐释空间较大、演奏难度较高的《幻想即兴曲》,可以通过不同音乐家的不同诠释,表现和表达对肖邦这部经典作品的不同理解,这种对同一曲目的无形的对比也可以形成广阔的审美空间,满足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满足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不能丢弃钢琴艺术自身的底蕴与特质,通俗来说就是要杜绝一味迎合的“瞎改”现象,无论是传统钢琴作品还是现代后现代钢琴作品的演奏,都要从表现钢琴艺术本身的魅力出发,雅俗共赏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钢琴演奏从高雅艺术贬值为下里巴人。事实上,在目前审美转型的形势下,为了满足一部分观众的审美需要,获得商业利益,这种将钢琴演奏低俗化、庸俗化的现象已然出现,这无疑需要我们钢琴演奏工作者们高度重视。

总而言之,审美转型带来了多元化的审美需求,而钢琴演奏艺术既要满足这种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演奏形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变革,又需要保持钢琴艺术自身的气质与魅力,把满足多元化的审美需要与一味的无原则的迎合区分开来。

二、前所未有的更替性与钢琴演奏形式的不断创新

所谓更替性,即在当前审美转型过程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在不断更新淘汰旧事物,审美原则与价值判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且变化速度之快可谓前所未有。面对这种更替性,钢琴演奏作为一种传统的,具有十分深厚历史根基的表演艺术,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因此,钢琴演奏形式的创新必须是不停歇的,演奏者现在需要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演绎一首钢琴作品,同时还要关心如何将某一部作品的演奏出新出彩。

众所周知,钢琴的演奏是对一首钢琴曲的二次创造,在曲谱固定的前提下,如何将这种创造过程创新化处理,是演奏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在演奏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对曲目的理解对曲目的强弱、节奏进行调整,从而表达出演奏者自身的情感认识。目前有较多实验性的音乐团队,或致力于研究钢琴自身的发展思路,如有学者提出的“将交响化演奏思维融入双钢琴作品的演奏处理”[1]还有的演奏团队将钢琴曲目用后现代性的风格进行弹奏,弹奏过程中添加了管弦甚至打击乐器,甚至弹奏着在弹奏过程中发出声音,来展现一首作品的内在空间。这无疑就是一种有创新意义的二次创造,在不破坏原作美感的前提下,这种二次创造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创新需要灵感,灵感来源于实践,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针对目前审美的更替性,钢琴演奏者对于演奏形式的革新需要成为一个循环永动的过程,除第一部分我们谈到的针对审美需求的现状进行钢琴创作的革新之外,对钢琴演奏的革新需要在演奏中不断汲取灵感并不断丰富,比如就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当钢琴被用来模仿交响乐队或管风琴时,踏板要踩得深而长,制造出饱满、浑厚的音响……”[2]这便是珍贵的来源于演奏实践的经验梳理。举例来说,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演绎,可以在不断的演奏过程中探究每一个音的强弱拿捏、节奏拿捏,以及情感处理的方式方法,甚至留心弹奏时的手型、踏板的用法以及表情等等,从而不断丰富作品的意境,形成一种永动的探究和创造过程,对于像《月光奏鸣曲》这种意境十分丰富的作品,每一次演绎都是一次新的探究过程,在演绎中进行大胆的探索,在不断丰富作品内涵的同时,完成对钢琴演奏艺术的形式革新。

更替性还要求钢琴演奏者对“新”保持敏感度,关注国内外钢琴演奏的最新动态以及对钢琴作品的最新诠释与解读,从而在自身演奏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对“新”的展现。审美转型中产生的更替性是残酷的,无论是演奏观念或是演奏技法甚至情感表达,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中,因此演奏者的这种对“新”的敏感要持续且敏锐,将“新”纳入的同时对“旧”进行扬弃,形成融新旧精华于一体的,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演奏风格。

总结来说,更替性使得落后的演奏形式随时面临着淘汰,同时要求演奏者以各种形式对钢琴演奏艺术进行创新,这种创新要保持对“新”的敏感度,同时要在不断地演出实践中加以总结、探索与磨合,从而形成自身的优秀演奏风格与创新性的演奏思维,更好地应对审美转型。

三、审美媒介性与钢琴演奏形式的新型发展渠道

在当前的审美转型中,各种新型媒介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些媒介甚至直接决定了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或没落,钢琴作为一种集视、听、感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与新型媒介十分契合,因此,如果善加利用,那么审美媒介性将会为钢琴演奏形式的革新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发展渠道。过去受众接受钢琴演奏往往是在音乐厅、剧院等公众场合,且是即时性的,即演奏过程只有一次,错过的部分与段落都是不可逆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无疑很好地解决了这些局限,电视、网络等媒介使得受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钢琴演奏,并且钢琴演奏可以随听随看随感,喜爱的段落可以重复演奏,同一首曲子也有不同的演奏版本,甚至于各种新兴技术使钢琴演奏的特效如诗如画。

因此,在审美媒介性的大背景下,钢琴演奏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完成对钢琴演奏的形式创新。

首先要充分利用媒介进行传播,钢琴演奏者们要走出音乐厅,走上大众传媒的平台,让更多人领略钢琴的魅力,这一点我国钢琴演奏者已然意识到,如今的各种晚会上都能见到钢琴演奏者的精彩演绎,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钢琴演奏,通过录制钢琴MV、钢琴动画等形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这无疑也是一种借助媒介进行钢琴演奏形式变革的新思路;

其次是演绎方式对媒介的依赖可以更加充分,改变中规中矩的钢琴演奏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使得新型演奏方式通过各种传媒深入人心,比如对舒伯特的《水上吟》的演奏,可以借助先进科技尝试表演者在水中完成,从而使演奏传递的审美感受更加饱满立体,甚至于水中钢琴琴弦的颤动都可以做具象化处理,从而形成视觉听觉双重的涟漪效果,整部作品的演绎便会借助现代媒介变得生动形象、极富创新性;

第三要改革传统的音乐厅演奏方式,坚守钢琴的音乐厅演奏方式的同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平台展开宣传工作,并且在演出过程中借助新兴技术进行创新,例如在演奏《黄河大合唱》等曲目时,可以在不同地域举行同步弹奏,利用视频音频技术,将全国各个音乐厅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唱响在每一个音乐厅之中,这种激昂壮阔的全国合奏场景,便是充分利用媒介的优秀产物,这一设想在目前的发展现状下其实也很容易实现。

有学者认为:“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必须坚决走改革之路,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3]可以说,随着新型媒介对我国钢琴发展的助力,坚持走钢琴演奏的形式革新之路,这种困境很快便会打破。

四、结语

纵览全文,不难看出根据目前审美多元性、更替性、媒介性的特点,钢琴演奏形式需要在保证自身音乐特征的同时做到雅俗共赏,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各种新兴渠道进行有效传播。从而使钢琴演奏艺术更能贴合现阶段的审美需要,更从容地面对当前的审美转型。这不仅可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同时可以使得钢琴演奏艺术获得自身的艺术升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为当前钢琴演奏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也同样对当前形势下的其他艺术门类指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发展道路。

[1]王秋弘.漫谈双钢琴作品演奏中“交响化”演奏思维的应用——从拉威尔《大圆舞曲》为例谈交响化演奏处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3):201.

[2]任音.论钢琴独奏者进行声乐钢琴伴奏的技术转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2):99.

[3]孙维权.钢琴即兴弹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听乐随谈之一[J].钢琴艺术,2003(1):30.

唐宁(1982—),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课程体系建设与钢琴教学演奏。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多元化媒介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