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民歌现状所衍生出对于传承保护的思考

2016-02-03 06:38黄晓敏
北方音乐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传统

黄晓敏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江苏 无锡 214000)

由传统民歌现状所衍生出对于传承保护的思考

黄晓敏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江苏 无锡 214000)

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且极具代表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其经久不衰,一直活跃在大众的生活之中。作为民族音乐的根基,传统民歌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结合传统民歌在当代社会中发展的现状,阐述对于传统民歌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所在,进而希望能够找回传承责任的缺失与忽视,重新奠定传统民歌的艺术、文化、历史价值。

民歌;传统;现状;传承;保护

传统民歌作为数千年传统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机制和审美特性,民歌始终继承和延续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以及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流,在现代文化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民歌的此种性质和特点,自现代化进程以来,民歌和社会现代化发展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矛盾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繁荣,其社会基础冲垮,中国传统民歌却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走向逐渐消亡,甚至有了“公路修到哪里,民族音乐就消亡到哪里”的说法。

造成传统民歌发展现状的原因有二,首先是中国民族音乐受到外来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敞开了大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曾几何时中国街头“稀有”的外国人如今也满大街随处可见,正是在这种契机之下,欧美流行音乐的大量涌入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强势崛起对中国传统民歌造成了双重冲击,很多国人对民歌失去了兴趣。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觉得“民歌土气而不时尚,传统而没有时代感”,加之某些“外来文化先进论”的影响,使当今很多国人甚至主动放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致使中国传统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面临日益被忽视、冷落,甚至埋没的境况。其次,发展经济与传承传统民歌之间的矛盾关系。发展经济的首要目的是盈利,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关键则在于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其特质,使传统文化在面对上述外来影响时还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与本质,获得社会认同。二者根本目的的不同使得经济发展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不能达成和谐的配合关系,实际上常存在经济开发为了赢得利润而迎合某些观众趣味而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有意变动甚至是恶意篡改。如传统神圣的节日庆贺、民间祭祀、婚嫁过程等民风民俗在金钱利益的趋势下彻底变成为游客提供娱乐消遣的闹剧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此大环境下,中国传统民歌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就更加举步维艰。

上述所谈到的中国传统民歌所面临的现状是一种文化碰撞下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更体现着一种社会心态。李西安在《扣响现代之门》里就曾谈到“历经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然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长期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处于一种弱势文化的姿态并发展成为一种习惯的话,人们自然就会对本民族音乐甚至本民族文化产生一种遗憾感、甚至自卑感。

笔者认为,对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提倡个性、延续历史、重寻祖根”十六字。首先要清醒认识到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对它的继承与保护要以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为前提,兼采各地民歌风俗特点,汲取各地民歌传统唱法的优势。其次,强调回归艺术本真、提倡真情与个性,反对传统民歌艺术领域的技术至上主义,重视艺术价值的提升。最后,传统民歌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音乐,将传统民歌发扬光,强调传统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对确保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园地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为落实中国传统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十六字要求,可以从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塑造两方面入手。一是中国传统民歌多是在民俗活动中演唱的,其多年来习惯的传承方式一般是口传心授。但是随着传统受现代化进程冲击日益加重,歌手老龄化日趋严重,这种传统传承方式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相反,学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将传统民歌引入教学课堂,将短期的节日庆典转化为长期的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既解决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所需要的深入研究问题、培养中国传统民歌发展所需人才,又能够有效改变一些学校的封闭状态,矫正学校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片面化学院派倾向,使学术研究与民间文化现实相结合,共同促进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扬。这样的举措,既扩大了原生态民歌的传承面,也拉近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其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告别了传统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对山歌”式的交流方式显然已不适合现今日益丰富多彩的民众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就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的作用,将其从隔绝大众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屏障转变为链接二者的桥梁。从各地举办的民歌大赛,到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传统民歌的身影在现代传媒中随处可见,从这些歌赛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民歌的唱词、语言、歌唱方法、表演形式等都未有本质的变化,传统民歌的韵味并没有任何流失。通过歌唱比赛这种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受众面,同时也让广大群众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了解祖国历史的悠久、地域的广博、民风的多样、文化底蕴的深厚,有利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养。

总而言之,传统民歌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气神,反映着我们对于生活的信念与态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土壤与根基,失去了它,我们的传承将失去了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民歌的现状亟待我辈音乐人以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心与自觉为之寻求解决之法,并希望以此能够让大家发现民歌文化所呈现的美感、价值与意义,相信未来中国传统民歌定能走出当前的困境,永远响彻在华夏大地,久唱不衰。

[1]陈蔚.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2]孙茂玲.现代文化视阈下我国原生态民歌的生存与保护[D].曲阜师范大学,2010.

[3]福强.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J].电影评介,2008(4).

[4]范秀娟.民歌社会的现代情节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节[J].文艺研究,2004(4).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歌传统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老传统当传承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藤县水上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