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2016-02-03 06:19:32温麦涵
北方音乐 2016年21期
关键词:欣赏课音乐作品素养

温麦涵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如何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温麦涵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音乐教育是奠定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在小学阶段,新课标对于音乐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即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要立足于实际,并始终强调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施教育教学。[1]解读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对音乐课的认知也将由从前的识谱、学唱等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到了以音乐欣赏、音乐所传达情感的感知等审美能力的培养,即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也给广大音乐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音乐世界。本文立足于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倾听能力的锻炼两方面来探讨音乐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所起到的作用。

审美能力;音乐欣赏;作品赏析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国人对于人才的培养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只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够被称之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即使把目光投向教育体制之外的培训市场,除了语数英等学科的竞争与补习、培训之外,艺术方面的课程也广泛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而教育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要学习的科目,更为重要的是,它承担着美育教育重任。而从多元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的音乐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就必然存在某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艺术感受力或艺术感染力,对音乐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敏感;而某些学生则音准不够、节奏感较差,甚至对音乐抱有抵触和抗拒的心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音乐欣赏课的实际教学当中把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能力,注重在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当中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一、立足课堂激发兴趣,培养音乐审美意识

深入探究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本不难发现,其学习内容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但它涉猎丰富多元的音乐知识,在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音乐兴趣的激发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突显。[2]再结合新课标对于教师实际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善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鉴于这样的目标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

(一)巧用情境创设,激发欣赏兴趣

现在的家长重视对于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有些学生更具有卓越天赋,或在校外也学习音乐、器乐或者舞蹈。但也有些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不大。老师的教学要关注全体,因此应当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3]特别是选入课程之内的音乐作品本身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而且是富有儿童情趣的,其丰富的器乐语言和音乐元素、色彩的冲突,往往能够组合成一个有意思的音乐故事,而教师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就不能平铺直叙,要善用激情的言语和生动的描述,由故事场景或生活场景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从而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魔法师的笛子》时,在欣赏音乐以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先和学生交流“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谁吹笛子吗?”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果,魔法师吹起了笛子会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很好的把低段的学生吸引到下一步要为学生呈现的音乐情景之中,学生便能够带着自己的学习期待积极主动的进入到作品的欣赏之中。

(二)巧设音乐活动,激发欣赏兴趣

纵观新一阶段的课改,对于各学科都强调了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即不能一味由教师“一言堂”,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从而掌握知识技能,训练过程方法,达成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因此学生成了主角,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为学生服务。[4]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要避免教师一味去讲,学生“作者干听”的枯燥模式,而是要设计多元的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给出明确的倾听要求和学习要求,例如:通过聆听作品,在四人小组内通过交互和扩张思维,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音乐活动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并能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音乐欣赏课《金蛇狂舞》选段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小组竞争的激励性问题:作品中重复了几次选段2?在聆听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交流和汇总意见,最后给出答案,如果答对了,就有奖励和加分。学生受到激励,有了音乐活动目标,学生就会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更加认真、积极的去聆听作品了。

二、学会倾听方法,培养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与个人天赋、情感感受力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要教给学生去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倾听,体会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增强其个人感受能力,从而真正提高音乐素养。[5]

(一)介绍作品的情绪和作品创作背景

目前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已经走入了一些误区和怪圈,认为既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那作为老师是不是就不可以给出学生一些答案了,这就导致了老师们“想讲而不敢讲”的状态,怕自己一讲了,就不符合“学生自主自发”学习了,而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特别是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本身就超越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认知,是高度抽象出来的艺术,因此教师更不可盲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感知,而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不同的作品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背景,所传达出的情绪与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先为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比如,三年级开始在音乐鉴赏课中汇编的一些民歌,都是表现特定时期我们国家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的,并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因此教师要先引导或教给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这样就能够感受到作品想要表达的特定情绪,相当于给予学生一把打开音乐作品内一番天地的“钥匙”。

而不同的音乐作品还有着不同的创作故事和背景,这往往也是成就音乐作品永世传颂的重要原因。像是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故事,家喻户晓,并且有着“真善美”的情感内核,而这也是这首曲子能够隽永传承的一个文化基因。因此,教师如果将这些创作背景教给学生,更能让学感受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内核,同时感受到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真正使学生喜欢音乐作品,从而提升其全面感受作品的能力,达成艺术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倾听习惯,奠定素养提升的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切能力的提升,素养的提高,都建立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因此良好的倾听习惯的训练是尤为重要的。音乐学科地位在小学阶段实际上是并不凸显的,还存在课堂纪律散漫,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鉴赏课上加强组织教学,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并规范、强调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可以利用鉴赏音乐的一些口令或要求来实现课堂习惯的约定,例如在开始进行聆听和欣赏作品前,教师要下达口令要求,保障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遵守纪律,彼此尊重,从而为接下来进入音乐的意境做充分准备。教师可以用师生“接对”的形式来明确要求:小手——放平、肩部——放松、耳朵——叫醒……还可以先给出一组呼吸或者音阶练唱,来收拢学生身心,进入音乐的已经之中。总而言之,通过一些约束、纪律要求,让学生重视倾听时的全身心投入,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把作品“听”进去,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小学阶段音乐学科的核心目标,而在达成该目标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实现艺术素养的大幅提升。

[1]吴文漪.润物细无声——谈谈校园的音乐欣赏活动[J].音乐天地,2005,(06).

[2]李仲华.音乐课应重视音乐欣赏[J].黄河之声,2008,(04).

[3]于广壮.音乐欣赏新解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4).

[4]侯双霞.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践意义探索[J].大舞台,2013(,07).

[5]向耀莉.浅谈音乐欣赏中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

温麦涵(1995-) 女,汉族,江西,本科在读,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如何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素质。

猜你喜欢
欣赏课音乐作品素养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少儿美术(2019年12期)2019-12-14 08:09:58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6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