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野下的网络三国小说研究

2016-02-03 06:17
唐都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媒介融合三国

陈 海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媒介融合视野下的网络三国小说研究

陈海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710065)

摘要:近年来,网络文学界正在加速融合进主流文学界。不仅组织和人员出现统合交叉,文学作品的内容上也出现内在渗透的态势。在当代电媒与纸媒相互融合的媒介语境下,网络三国小说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语言的现代性和随意性以及大一统“情结”,体现了当代网络小说独有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媒介融合;网络文学;三国;审美趣味

20世纪90年代,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拉开了华语网络文学的大幕。此后,网络文学在两岸三地逐步走向繁荣。当代网络文学因为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受到主流文学界的关注,其融入主流文学的趋势也越发明显。2013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莫言任校长的“网络文学大学”,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致力于培养网络文学作家的大学。2013年12月25日,盛大文学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创办了国内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值得注意的是,授课老师除了王安忆这样的传统作家外,还包括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等人。2014年1月7日,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成立,麦加受聘为名誉主席,而网络作家流潋紫、烽火戏诸侯、天蚕土豆等当选为副主席。2014年2月,据有关人士透露,由盛大文学牵头,中文在线、新浪网等共同发起的中国网络作家协会正积极向民政部申报手续,预计年内成立。上海市作协也表示正在积极筹建网络作家协会。

上述事实预示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已经进入合作的蜜月期。其合作的必然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学需要借助网络生发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学自身的审美性和文学性不足,需要传统文学的滋养。我们知道,如何提升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老问题,建立网络文学大学和网络文学本科专业是培养机制上的有益尝试。然而采用大学文科教育模式来培养既叫好又叫座的“学院派”网络文学写手,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道路。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要在意组织制度层面传统文学组织(以作协为代表)对网络文学作家的“收编”,也不用在意网络文学作家争取“名分”的一些做法(成立官方性质的写作组织),问题的关键在于网络文学作家如何从传统文学的武库中获得自己的武器,提升自己与当时代的契合性,给大众提供更优质的精神产品。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坛真正占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网络文学发展面对的不仅是网络世界,更应该面对现实创作,应该在媒介融合的视野下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

网络作家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母本的重写正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可视为网络作家提升作品文学性的无意识选择,更可以显示出网络作家对前辈名家和名作的敬意。从思想文化背景而言,网络文学界对经典的改编不是一个文化特例,它可追究至当下个人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盛及二者合流所导致的大众审美趣味的改变。无论是影视作品《大话西游》对《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重构,还是卡牌游戏《放下那三国》对《三国演义》故事的改编,抑或林俊杰的歌曲《曹操》对三国人物的重新塑造等,经典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产品汲取灵感的重要资源。

从文化视野进行审视,网络文学对经典的重新演绎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首先,它迫使作者熟悉经典文学,自觉受经典文学的熏陶。网络作家不仅从经典文学中获得了写作素材,而且通过唤起读者对经典作品的回忆,激发起读者的兴奋点,获得更高的认同。其次,它实质上造成了网络文学对文学传统的继承。通过网络作家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构和重构,展示了网络文学对文学传统的发掘能力。最后,因为读者的阅读快感基于网络文学文本与经典文本的反差,这就要求读者了解经典文学,实质上推进了经典文学的大众传播。

在诸多以经典作品为母本的创作中,基于《三国演义》进行再创作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三国改编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出现了诸如《恶汉》《悍戚》《混在三国当军阀》《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等一批颇有口碑的代表作。它们脱胎于《三国演义》,又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其人物塑造、语言、情节等方面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彰显出网络文学独特的审美趣味。将这些网络三国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审美现象。

一、古今混杂的复杂人物

在三国小说的人物构建中,作者往往使用“穿越”作为主人公进入三国场景的理由。“穿越”是当代通俗文学使用最为广泛的故事构造手段,往往用来解释人物出现的合理性。李玉萍在《网络穿越小说概论》中,专门以“网络穿越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内涵、定义、类型、性质、现状、网文特质、语言风格、性别向度、女性书写特质、虚拟性特质、游戏性特质、后现代文化特质、审美特性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当然,小说中人物出场不仅是一个合理性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读者的审美期待。通过穿越设置人物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主人公穿越后变为三国时代的无名之辈,依靠自身具有的超越三国的知识和经历在三国生存。此类作品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创作的困难,同时也不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二种情况是主人公穿越后变为三国原著中的人物,这种穿越最受欢迎,作品也最多。穿越到三国的主人公往往能力超人,熟悉历史,进而可以改变历史,极大满足了读者颠覆历史的审美期待。

无论哪一种人物设置,三国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双重性,既是现代的,又是古代的。因为是现代的人物,主人公具有远超时代的各种能力,给读者提供颠覆性阅读快感;因为是古代的人物,所以可以顺理成章地在古代场景活动,给读者提供接受的理由。然而人物身上的双重性必须要加以平衡:如果人物身上的现代性太突出,远离原著人物的设置,那么必将减弱读者对人物的认同;如果人物身上的古代性太明显,那么就无法创造出颠覆性情节,会减少读者的阅读快感。所以优秀的作品在塑造人物时必须把握好双重性的分寸。人物需要在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达到平衡,这样读者才能既具有代入感,又能够产生阅读趣味。下面我们以刘备和阿斗这两个人物加以说明。

首先看刘备这个人物。《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宽仁爱民、敬贤爱士的君子形象。原著中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塑造。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刘备的誓词便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后来刘备在新野屯驻,新野百姓用歌谣赞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此外,刘备还极为敬贤爱士,“三顾茅庐”的故事便是刘备敬贤爱士的最好证明。然而网文《三国之吾本布衣》中的刘备却完全不同。作者使用了穿越加玄幻的手段设定了一个新刘备。他拥有七窍玲珑之心,比干、罗贯中、李元霸、岳飞这些人是他的不同转世,他拥有这些人的全部记忆,并继承了他们的全部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比三国时代的人多了近两千年的科学知识。凭借这个七窍玲珑心和科学知识,他镇黄巾、会群雄、逐鹿中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

在这个新刘备身上我们发现了明显的双重性。他既是现代人,同时又认同自己的古人身份。首先,作为现代人,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体现出现代人的特点。这一点极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在诸多现代与古代的差异中,最为明显的知识技术的差异。主人公有意识地利用他所掌握的现代知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拉拢张飞和关羽:“结拜近一个月以来,由于我的超级表现,关羽和张飞对我的尊敬之情也是与日俱深,而我也从心里把他们当作弟弟,教其为人处世之道,并对平时的人和物进行科学的剖析,比如为什么会下雨、天上打雷和闪电是什么回事,并分析在下雨之前一些小动物的举动。”[]再比如他使用现代技术酿酒,并利用商业知识打造自己的品牌等。同时,主人公也认同自己的古人身份,立志用“刘备”这一身份做出一番事业。这样一来,此“刘备”就摆脱了原著中彼“刘备”郁郁而终的结局,带给了读者不一样的三国故事。经过这样的设置,刘备的现代性和古代性就可以较为和谐的并存。

作者塑造这样具备双重性的角色,最重要的动力是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当原著人物已无法满足人们想象力的需求时,这样一个现代刘备就有了出现的必要。同时,对同时代的人具有优势不仅是想象力的满足,而且寄托了现实中小人物的梦想。

再看“阿斗”这个人物。《三国演义》中的阿斗不思进取,整天玩乐。即使身边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阿斗最终还是使蜀亡于魏手。但在小说《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中,在梦中知道了历史走向的阿斗变为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帝王。他说:“我不要季汉亡于我手,我要证明自己可以超越自己,做到极致!那是,我心中的极致只有一点,那就是统一天下,让天下再无可以击败我之人。我不是一个靠着孔明扶持才能站立起来的人,我可以成为万木森林中站得最笔直的那一颗!我想要笑傲风云,想要建功立业,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利用自己对历史的了解,逢凶化吉,提前布置,最后一统天下。

这个阿斗的身上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具有现代人不甘命运摆布、想要建功立业的心理;另一方面,主人公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阿斗”的身份,并有意利用这一身份。在故事中,作者将众人对阿斗看法的转变作为吸引读者的重点,向读者展示了阿斗内心由挣扎走向坚定的过程。同时,这也是阿斗将其身上的现代性与古代性不断融合的进程,最后获得了自身的个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人物必须合情合理。但在《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这样的作品中,人物通过做梦来了解未来,完全是不合情理的现象。然而,正因为其不合常理,才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及对历史诸多可能的想象。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样的不真实也隐藏着如同传统作品一样的精神暗示: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因为网络小说较之传统作品创作更为自由,在表现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说的“不可能的事”[]方面更加有力。

二、现代语汇的必要性及批评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为其增色不少。罗贯中将文言文与当时的白话文完美结合,将文言的“深雅”和白话的“浅俗”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说书人的首选篇目,进而迅速流传开来。《三国演义》充分展示了通俗文学应该采用的语言道路,足以成为网络小说语言使用的借鉴。网络小说的语言也应该是雅与俗相结合,在考虑到流行性的同时兼顾应有的文学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网络文学的语言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原因首先在于网络作品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了吸引读者,作者们一般需要一日三更甚至五更,有些作者每天写作字数竟达到万字以上。这样的写作完全不可能字斟句酌,以往的“十年磨一剑”变成了今天的“一日磨一剑”。其次,读者关注情节而甚于语言。他们也不注重文本语言的精致与否,更关心情节是否符合其期待,从情节中获得满足。作者的有限精力大量放在了构造读者喜欢的情节上。再次,经济利益驱动。作者的收入主要靠作品上架之后按照读者的点击来给作者提成。作品越长,点击和推荐越多,作者的收入就越高。有些作者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让读者多点击付费,作品上架后就越写越“水”。这就造成作品内容拖沓,语言啰嗦。最后我们也发现网络写手本身缺乏语言训练,缺乏对语言美的自觉追求。网络上绝大部分写手都是源自自己的兴趣创作,接受过系统语言训练的人并不多。虽然是否接受过大学文科教育并不是评判网络作品的标准,但对大多数写手而言,如果能进行语言文字甚至文学理论的学习,应该会让他们的作品更加优秀,这也是网络文学大学及网络写作专业开设的必要性所在。目前的状况是,网络小说普遍语言粗糙,甚至错字病句屡见不鲜。文字水平低下成为绝大多数网络写手的致命伤。作者本有一个好构思,却无法表述,乃至出现大量烂尾作品。语言问题也成为网络写作被理论界批评的重要标靶。

作为解决对策,网络作者大量使用现代词汇,以逃避文学作品应有的对语言的锤炼。这样做回避了锤炼语言的问题,带来了网络文学语言的口语化倾向及幽默随意的特点,恰好符合了网络文学阅读者的要求。

首先,网络写手大量使用现代词汇。作为历史类小说,本应选择严格而准确的词汇来进行叙述,尤其是主人公语言应该符合人物的时代和身份。然而因为网络作者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只能大量采用现代语言来书写,反而获得了一种令人惊奇的陌生化效果。比如在作品《三国之吾本布衣》中,作者就使用了许多现代词汇,如“拉赞助”“股东”“公司”“创业”等。第五章中写道:“有了目标就是好,当我仔细琢磨一个通宵后,我就开始了我的三国的争雄计划,当务之急首先是要拉赞助,找股东到三国开发公司来一同创业”[]。“当时的张飞如果按现在的个人资产排行应该有千万富翁的级别,而且在加入铁三角后仅排老三,并且是把自己的家当全部捐献”[]。这些词汇的使用不仅没有使读者产生荒诞感,反而感到十分亲切,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

其次,网络小说使用语言往往比较随意。以小说章节的题目为例来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小说进行比较。“《三国演义》每一回的题。不仅传递出内容信息,而且前后两句严格对仗、铿锵有声、整齐美观、奏响了音乐美。如第一回的标题‘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斩黄巾’与‘宴桃园’相对。‘英雄’与‘豪杰’相对,‘首立功’与‘三结义’相对。前八字表明刘、关、张结拜的地点环境、方式和理想宗旨,后八字则赞扬他们结拜后齐心协力,镇压黄巾军旗开得胜,立了大功。前半是因,后半是果。明确地告诉了人们‘结义’的重要性”[6]。而在三国网络小说中,几乎看不到如此简洁、凝练、意义深远的题目。在《混在三国当军阀》中,每一章的题目有长有短,各不相同。如第八章的题目为“力挽狂澜”,第九章的题目是“九死一生”。虽然用成语增加了些许文采,但题目中的信息量不大。单从题目看,看不出此章节将要写些什么内容,也不知道此章节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有的章节的题目只有短短的两个字。如第十一章的题目“离去”,第十七章的题目“兽性”等等。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这样信息量极少的题目反而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有的章节还出现了英语符号,如第九十四章的题目“马跃VS曹操”,第一百零一章的题目“典韦VS徐晃”。甚至有的章节题目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如第二百一十八章的题目是“马跃想要干什么?”。

基于网络作家的创作环境及受教育程度,网络小说语言的现代性和随意性可以理解。然而无论如何,这样的现代性和随意性都应该有限度,不应该将使用现代词汇与随意编造词汇作为常态。从长远来看,这对网络小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母本与狂想

流行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于情节,三国小说也不例外。读者期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三国,看到主人公在三国时代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因此作者往往对原著情节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加入更多《三国演义》本来没有的情节。这主要表现在构造情节的手法、情节安排和故事结局这几个方面。

首先看构造情节的手法。三国小说普遍使用了穿越、玄幻和修真等手法来构造更精彩的情节。作为解释主人公出身和掌握现代知识的重要原因,穿越被广泛使用在情节设置中。主人公穿越到古代往往以两种身份生存:一是以原来的身份生存,如在《三国之唯我独尊》中,主人公张浪是现代的特种兵,穿越到烟火四起的三国,仍以张浪的身份自居。二是附身于古代人身上生存。如在《三国之吾本布衣》中,主人公意外跑入三国,附身于还是布衣的刘备,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无论哪种,对原来情节(历史)的改变是必须的。玄幻手法往往赋予主人公超常能力,如神奇的魔法、先知的能力、超人的武力等等。而修真类就更为极端,它赋予主人公仙侠类人物的能力,使原本的历史类小说带上仙侠色彩。当然,无论是穿越、玄幻还是修真,这些手段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超出那个时代,具有特殊的可看性。

网络三国小说的情节安排往往与《三国演义》不同。在《三国演义》中,第一回是桃园三结义,其次是斩黄巾。而在小说《平凡小子闯三国》中,第一章是追击董卓,第二章是吕布设伏,第三章则是小志登场。其中第三章完全是《三国演义》所没有的情节。《混在三国当军阀》的主人公穿越后成为黄巾军的一名小兵。他为了活命不得不与官兵对抗,凭借自身智慧击败官兵。由于被大汉通缉,他成立八百流寇南征北战。经过战董卓,谋凉州,取关内,战诸侯,后又战胜曹操、孙权和刘备等,最终一统天下,建立凉朝。这与《三国演义》的情节大相径庭。

如果说上述两点是网络小说与三国故事原本的差异,那么,在小说结局的安排上两者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体现出浓厚的大一统情结。只不过在《三国演义》中是三家归晋,而三国小说中往往是天下归于主人公。如在《混在三国当军阀》中归于主人公建立的凉,在《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中是蜀国一统天下等等。虽然网络三国小说在故事构造上增加了穿越、玄幻甚至仙侠等要素,但这些要素都是为主人公大杀四方、成就霸业服务。情节编排也完全服务于主人公最后称霸称帝的目的。大一统的情节模式既揭示出作者创新意识的不足,更显示出网络写手对权力尤其是大一统背后的个人专制的崇拜。与优秀的纸媒作家相比,网络写手普遍缺乏对国家和政治的反思。而通过作品阅读,读者也接受了这样的大一统话语,甚至沉浸在大一统话语背后的专制迷梦中。这对我们建设民主文明的现代国家并无益处。

总之,网络三国小说虽然基于小说《三国演义》,但在人物、语言、情节等方面都展示了网络写作特有的审美趣味。我们指出了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揭示了很多不足,比如故事人物不够合理,语言不够优雅精致,情节不够独特等。无论如何,作为电子媒介产物的网络小说都已经给纸媒写作带来挑战,但它并不外在于我们的小说传统,而是对中国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其更广泛的影响力,它比日益小众的纸媒作品更有可能承担文学的教化功能。同时,大部分网络作者的写作也并没有经济考虑,只是想要表达一种倾诉的欲望,是非功利性的。这也正符合审美无功利的美学原则。理论界尤其是批评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网络小说,不能对其中的优秀作品视而不见,却对写作中的问题大加讥讽,乃至落井下石。只要我们支持并且规范引导,网络小说也会如同明末通俗小说那样,出现精品和经典,奠定自己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玉萍.网络穿越小说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三木俊才.三国之吾本布衣[EB/OL].http://www.qdmm.com/BookReader/vol,113005,507858.aspx.

[3]司雨客.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EB/OL].http://www.23hh.com/book/2/2933/1035324.html.

[4]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0.

[5]邓承奇.谈《三国演义》的语言审美特征[J].三国演义学刊,2002(1-2).

[责任编辑张敏]

Study of Online Novels about Three Kingdoms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Convergence

CHEN Hai

(SchoolofHumanities,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network literature is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world. Integration has not only occurred in the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nel but also in the content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merging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electronic media and print media, the online novels about Three Kingdoms have showed dual natures in characters, modernity and arbitrariness in language, unity complex in story, having reflected the unique aesthetic taste of contemporary online novels.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 Online novels; novels about Three Kingdoms; aesthetic taste

作者简介:陈海,男,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化理论与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15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网络文学产业的媒介生态学美学研究”(2015Z112);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网络文学研究——文学与传播学的视域融合”(14JK2123)之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16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1-0095-05

【文学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媒介融合三国
三国乱谈(1)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