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辉,于 峥,刘理想,杜 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泰定养生主论》养生学术思想探析*
张玉辉,于 峥,刘理想,杜 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泰定养生主论》是一部医道结合的养生学著作,始作于泰定元年(1324年),历时四载,为元代著名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王珪著。该书融会儒道释三教与中医养生经典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作者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提出适宜的养生保健原则和方法。《泰定养生主论》明确“养心”是养生的首要任务,善养生者务必摒弃私欲,调畅情志,胸怀坦荡。书中强调加强心性修养须自婚合孕育开始,并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婴幼时初步具有知人性、懂人情的认知能力,应教之以礼;壮年时气血未定,血气方刚,戒之在纵;老年时精气渐衰,常患得患失,戒之在得。《泰定养生主论》中蕴含的养生思想对当今普及中医养生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泰定养生主论》;王珪;养生思想
《泰定养生主论》是一部医道结合的养生学著作,作者王珪(1264-1354年)字君璋,号中阳,道号洞虚子,元代著名医学家和养生学家,江苏常熟人。王珪自幼多病,而立之年弃官归里,熟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晚年潜心修道,在养生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泰定养生主论》始作于泰定元年,历时四载,成书十六卷,融会儒道释三教与中医经典理论,详尽论述养生祛病之法。《泰定养生主论》开篇即论养生,自序中曰:“首以原心为发明之始,次序婚合、孕育、婴幼、童壮、衰老宜摄避忌,以御未然之病。[1]”王珪秉承《内经》之旨,强调“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提出“养生贵在养心”[2]。认为善养生者,务必摒弃私欲,调畅情志,胸怀坦荡,着重强调这种心性修养自婚合孕育开始,并贯穿于自幼及壮到老的人生各个阶段。
王珪指出婚合当选最佳时间,即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此时阴阳充实,交合则孕,孕而优育,所育子女必坚壮强寿。而少年男女虽精道已通,天癸已至,但对情志欲望尚无法自控。若放纵情欲,任意妄为,则三关情逸,五神志荡,所育之子或侏儒不振,或巨首瞠目,或虽具人形,但实无聪慧。可见,孕育之时应选在情绪平稳、气血平和时期,即择时孕育,有利于优生优育。“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王珪强调女性在整个孕育期均应注重心性修养。妊娠之后,应避房事、节喜怒、慎劳逸,怡性情,为胎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王珪提倡仿效周文王设“胎教”之法,让孕妇经常观看镀金美玉、盛粮食的容器、山川名画、听诵经史传集,每天耳濡目染这些灵秀之气,对于促进胎儿发育大有益处。
王珪主张从婴幼儿开始就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心性修养和道德品质。足月出生2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初步具有知人性、懂人情的认知能力,父母应当正确引导婴幼儿的心理发育。《泰定养生主论·论婴幼》记载:“凡婴儿六十日后,瞳人将成,而能应和人情,自此为有识之初,便当诱其正性。”婴幼左右之父母尊长、亲族长幼、邻里朋友应互相尊重,严于律己,“皆不可训其手舞足蹈,无礼骂人”,为婴幼儿塑造健全的人格发挥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幼习之义,善恶之种也”。自幼培养良好的品性,引导其辨别善恶是非,是婴幼“教之以礼”的关键。此外,家人不可无端激惹孩童,使其发怒,更不可将孩童高举后突然放手,或闪避猛出,或扶起放倒,儿虽强笑,而面无人色。避免惊气入心,触机而发,心神受扰,成为日后不禁之端,形成乖张恶性,不利于婴幼的性格和心理发育。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儿童教育的前提和条件,王珪对此也有深刻认识。他指出:“婴幼摄养,其习,其父母之习也。”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因此父母应心气平和,互敬互爱,相敬如宾,“母勿令其侧目视父,父勿教其指抵其母”,父母之间的相互诋毁和指责也会被孩子模仿,所以应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培养幼儿常读诗书,知孝行,备晓纲常大体,抑扬其性,幼儿方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泰定养生主论》指出,未弱冠为童过30为壮,此时期气血未定,血气方刚,务必节情志、养心性,避免过于放纵,养生应遵循“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王珪注重加强童壮年心性修养,不可令其生活过于安逸放纵,性情懒惰,巧言谄媚,甚至无视父母的训教和劝诫,故他警示童壮年养生应戒色、戒斗。《泰定养生主论·论童壮》论曰:“今夫少者,甜处着嘴,稳处着脚,不趍过庭之训,复厌舞云之风,谗师佞友,左右瞰亡,萧墙夹壁,沽酒市脯,困极告医,惟务速效,怨天尤人,莫知反躬。”王珪提出求学是加强心性修养的主要路径,幼童年少当以学业为重,应借鉴孟母三迁之例,为童少者提供良好的教育。孟母为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终为亚圣。孟子曰:“其学问之道无他,在乎收其放心而已。心神守舍,则饥渴寒温之外,自不多事也。”可见幼童之时在良好的环境下求学,有利于心神守舍,学有所获。
待壮年,王珪认为此时期气血旺盛,气骄志满,桀骜不逊,性情难以控制,易冲动行事,养生“戒之在斗。”《泰定养生主论·论童壮》曰:“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壮年戒之在斗,非单指武力格斗,其胸中只有求胜之心,对性情难以自控,放纵性情,冲动鲁莽,不但损伤形体亦有损心神。《泰定养生主论·论童壮》言:“夫斗者,非特斗狠相持为斗,胸中才有胜心,即自伤和。学未明而傲,养未成而骄,志不行郁而病矣。自暴自弃,言不及义而狂矣。”壮年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力量,当坚强独立,且常怀仁爱之心。如孟子所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爱是利他的,是无条件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不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买卖,爱纯出于天性,出于自然,出于非自觉。“如欲行仁义以求安乐者,吾见其为不安乐也。少壮摄养之道,弃此大道,而别求傍蹊曲径,以资分外者,必致废事荡家,而怪诞无耻也”。壮年气血旺盛,更应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去私欲、畅情志、戒躁妄、勿放纵,淡泊名利,杜绝一切好欲欺侮,凌夺肆恣,注重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大抵血气盛旺之时,难以制抑,凡事当先知心是吾之灵明主人,一切好欲欺侮,凌夺肆恣,皆是血气所使,倘犯刑名灾害,则是灵明主人,自受苦辱也。常作此想者,自然渐成调伏。古今修性养命之术,恐名利之士难行,并不抄人”。壮年常存平和之心,淡然之情,积精全神,防止形体和精神受到伤害。
王珪指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少壮既往,岁不我与”,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老年人脏腑功能日渐衰退,气血津精亏虚,精神状态和情绪易发生波动,对于得失尤不能释怀。《泰定养生主论·论衰老》云:“由是神随物化,气逐神消,荣卫告衰,七窍反常,啼号无泪,笑如雨流,鼻不嚏而涕出,耳无声而蝉鸣,吃食口干,寐则涎溢,溲不利而自遗,便不通而或泄。”时至暮年,体内精气神日渐衰微,整个机体状态呈现衰老趋势,人的情绪容易低落,常患得患失,犹豫未决,甚至惊悸不安,时而出现生悲凉凄切的伤感情绪。“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是老年人的养生主要原则。“盖因马念车,因车念盖,未得之,虑得之,既得之,虑失之。趑趄嗫嚅未决,寤寐惊悸而不安”。王珪告诫老年人应平淡看待得失,不忧不惧,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心健康。
《泰定养生主论》强调老年养生之道,淡泊得失,不贵求奇,仿效圣人以诗歌方式抒发情怀,建议老年人多以前贤之诗洗涤胸中忧结。“而名利不苟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无益之书莫读,不急之务莫劳。三纲五常,现成规模,贫富安危,且据见定”。晚年保持心态平和,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静心少虑,不枉费神,方能安度余生。如《泰定养生主论》云:“虑少梦自少,言稀过亦稀,帘垂知日永,柳静觉风微,但看花开谢,不言人是非,何须寻洞府,度世也应迟。”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要有防微杜渐意识,做到未雨绸缪,未病先防。“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与其病后求良药,孰若病前能自防”。王珪根据老年人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晚年养生的主旨为节情志、轻得失、重养心。
《泰定养生主论》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相宜的精神调摄方法,如婴幼教之以礼,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王珪指出善养生者,务必摒弃私欲,调畅情志,胸怀坦荡,积精全神,才能保健延年。书中着重强调修心养性须自婚合孕育开始,并贯穿于人生的各个年龄段,这对于现今普及养生文化知识仍具有重要的指导。
[1]王珪.泰定养生主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程志立,宋歌,刘理想,等.《泰定养生主论》养生思想发凡[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8):1195-1196.
R212
:A
:1006-3250(2016)07-0889-02
2016-12-09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yz-1303)-中医情志养生方法与理论研究
张玉辉(1979-),女,黑龙江兰西人,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养生理论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杜 松(1978-),女,辽宁丹东人,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医家学术思想研究,Tel:010-64089032,E-mail:dusong96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