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
英汉新闻转述引语的类型特征及其语用功能
刘彩霞
新闻转述引语在新闻报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探讨英汉新闻报道中转述引语的类型特征,并比较不同转述引语的信息价值表征、交际意图传达的不同语用功能和交际效果。
转述引语;类型特征;语用功能
新闻转述引语是记者对新闻人物或其他信息来源的言语和思想进行的转述。通过信息转述,不管原话语是直接式的转述,还是间接式的转述,原话语的语境都要在作者的语境中被重新语境化,因而新闻转述引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记者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体现不同程度的社会意识形态意义。Fishman 指出:“某事如此是因为某人说它如此。”[1]可见,在新闻报道中引用谁的话语,不引用谁的话语,为何引用以及怎样引用,都对新闻报道的信息提供和舆论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言学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探讨新闻转述引语的类型特征以及语用功能已成为语言类型学和话语分析的重要课题。在欧洲,语言学界部分学者传统地把转述引语视为一个自足的符号体系,一种告知关于自身信息而不是关于世界的元表征,[2]因而忽视转述引语的内容以及转述和被转述言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语法为导向的传统。另一部分学者则把转述引语视为非自足的符号体系,认为转述引语及其语境之间的关系是对话和评价的关系。通过转述引语的言语行为意图,作者表明其对其它语篇和作者的态度,并试图在读者身上唤起同样的认识态度,即使这一评价没有被明确显示,也可以从转述引语之内的言语结构特征中推导出来。
(一)施为叙述
塞尔对奥斯汀的以言行事进一步分类为五种施事行为:一是断言行为,正确或错误地告诉听话者事物如何;二是指令行为,试图让听话者去做某事;三是承诺行为,有义务去做某事;四是宣告行为,通过言说引起世界的变化;五是表情行为,表达情感和态度。[3]Bell把新闻话语中的这些以言行事的施事行为表达称为“新闻施为”(news performatives)。[4]
在新闻转述引语的表述中,我们把依靠施事行为叙述的直接和间接转述引语方式归为“施为叙述”转述,如例(1)—(4)。
(1)上午她在微博上为好友周洋撑腰:“能不能不逼周洋了……她是个病人,能不逼她吗?让她回去认错,她错哪了?”(《都市快报》,2011年8月6日)
(2)最重要的是,中国对于出口行业的管理,以及对于稀土原材料的管理兼顾了国内的制造生产和出口两个方面,兼顾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我们会妥善做好本案的后续工作,将按照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做好相关法律诉讼工作。(《人民日报》,2011年7月18日)
(3) The House Democratic leader, Representative Nancy Pelosi, who met privately with Mr. Obama on Friday morning, told reporters later in the day that her position was firm: “No benefit cuts in Medicare or Social Security.” (TheNewYorkTimes, July 8, 2011)
(4) But with the news last week that Ms. Warren would be returning to Massachusetts, where she teaches law at Harvard, a sound-bite war about her potential candidacy started in earnest.(TheNewYorkTimes, July 24, 2011)
例(1)的转述结构并未使用言语转述动词“说”,尽管从语义上完全可以加上这一转述动词“说”,但记者的转述主要在于突出“上午她在微博上为好友周洋撑腰”的施事行为描述,而非言说方式,所以通过施为叙述以及冒号的提起语用功能,告知读者其后转述引语命题内容。
施为叙述转述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通过施事行为信息命题内容的断言言语行为叙述,如例(2)、(3)和(4)中的“最重要的是”、“her position was firm(她的立场是坚定的)”、和“the news last week(上周的消息)”的信息提示,分别与其后直接或间接转述的引语命题内容形成断言式逻辑语义指涉关系。
(二)直接引语转述
(5) A spokesman said: “People have come to the embassy to express their sympathies. I read some of the notes they left and some were in Norwegian but most were in English.” (TheDailyExpress, July 25, 2011)
(6)“过去我们的优势在于环境和服务,接待的主要是会议用餐、商务宴请。”华美达总经理蔡娅群说,普通的朋友、家庭聚餐的消费者往往觉得星级酒店的中餐厅门槛太高,不实惠。(《都市快报》,2011年8月12日)
例(5)和(6)是记者在报道时直接转述新闻人物的直接引语。《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指出,“将直接引语点缀在新闻报道中,让消息来源与读者交谈,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但是一定要确保直接引语准确无误。”[5]
新闻报道直接引语转述具有复制性的特点,是新闻人物原话的再现,用引号引起来,表明引号里的言辞完全或基本上是说话者的原话,要求内容完整和准确,时态、语态和人称等不发生任何改变,记者的干预少,保真性强。
(三)间接引语转述
(7)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aid in February that it would no longer defend the Defense of Marriage Act in legal proceedings, and Attorney General Eric H. Holder Jr. sai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Mr. Obama believed the act was unconstitutional.(TheNewYorkTimes, July 19, 2011)
(8)习近平说,中欧建交30多年来,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济利益相互交融,各级别对话富有成效,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密切协调,彼此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人民日报》,2011年7月20日)
例(7)和(8)是记者间接转述说话人言语的引语转述方式。新闻间接引语转述是讲述新闻人物所说的主要意思,可以是对新闻人物原话的完整复述,也可以是记者用自己的话对新闻人物的原话进行释义概括转述,话语不加引号,但内容必须忠实话语的原意,通常原话的时态、语态和人称等作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四)自由直接引语转述
(9)中国大学生男排的薛兆年从兜里也掏出一把,一个一个别在自己的胸卡挂绳上,然后出发去和别人交换,“第一次来大运会,感觉外国选手挺会‘玩’的,我们也被带起来了。” (《人民日报》,2011年8月13日)
(10) Lewers, 27, secured 89 caps for Ireland before 2008. “My life had reached a crossroad. I had to decide between embarking on a career or concentrating on hockey.” he said.
“There was no love lost between me and the Irish Hockey Association so, at the start of the next Olympic cycle, I opted to go with England.”
——TheDailyExpress,July 26, 2011
(11) 当我们为“嫦娥”遨游太空而自豪,为“蛟龙”潜入深海而骄傲,我们能否在保证公共安全方面,也走得更快?(《人民日报》,2011年7月25日)
在新闻转述引语中,自由直接引语转述是省略引述结构部分,保留带引号的直接引语,如例(9)和(10);或既省略引述结构部分,又省略直接引语的引号,如例(11),但它们所表述的视点都是第一人称,如上述例句的“我们”和“I(我)”所示。
(五)自由间接引语转述
(12)日本女足为何能够创造奇迹?道理很简单:奇迹总是眷顾那些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的人,而不是那些心术不正、投机倒把之徒。(《人民日报》,2011年7月11日)
自由间接引语转述是省略引述结构和引号,它与自由直接引语转述的根本区别是转述视点不同。如上所述,自由直接引语转述的视点是第一人称说话者,而自由间接引语转述的视点则是第三人称转述者,如例(12)的引语“日本女足为何能够创造奇迹?”是从第三人称转述者视点的记者角度转述他自我问话的声音。
(六)混合引语转述
(13)He acknowledged that “yes, our climate has changed,” but he accused scientists of manipulating the data and was skeptical that human behavior was the cause.(TheNewYorkTimes, August 17, 2011)
(14)曾德成表示,运动员常常是大众的英雄,夺标一刹那的确“万千宠爱在一身”。(《人民日报》,2011年7月20日)
例(13)和(14)的混合引语转述都带有两个主体:叙述者主体和人物主体,分别由叙述者主体的间接转述滑入人物主体声音“yes, our climate has changed(是的,我们的气候已经发生改变)”和“万千宠爱在一身”的直接转述。这一转述方式“从间接引语‘滑入’直接引语” ,临界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表达形式,其声音归属既有直接引语又有间接引语的复杂性指向。
一般认为,直接引语转述是逐字地展示原初说话者的言辞,而间接引语转述则通过释义描述或概述原初话语的意义或要旨。[6]所以这里的混合引语既展示了被转述的言说者的话语,归属于原初说话者自己的声音,同时又隐含了转述者在当前语境中转述其话语所表达的声音,即可能将对言语的描述转化为对事实的描述,报道者不是在报道新闻人物的言语,而是将言语所描述的事件直接作为事实呈现。这也正如巴赫金所言,“我们把它引进到各种新语境中,把它应用到新的材料上,把它摆到新的环境中,目的在于得到它的新的回答,使它的含义产生新的光辉,获得自己的新的话语(因为积极的他人话语通过对话关系可使我们产生回报式的新话语)。”[7]
(一)直接引语转述与间接引语转述
直接引语转述和间接引语转述最根本的区别是,直接引语转述是从讲话人的视角对讲话人的原话转述,而间接引语转述则是从报道者的角度对讲话人话语内容的大意转述。所谓直接引语转述忠实于原本记录讲话人言辞的逐词引用假设(verbatim assumption),人们普遍认为,直接引语转述在形式和内容上忠实于被转述的原话。[8]事实上,在新闻报道中,这一假设受到质疑,记者运用的直接引语实际上是根据其所采访的新闻人物的原话删减编辑而成的。《美联社文体手册》规定,“直接引语一般应该被改正,以避免语法错误,以及口语中经常没有意识到而印刷出来却令人尴尬的用词错误。”[5](100)
关于引语的展示论(demonstration),Clark & Gerring指出,“引语是一种展示,就像你展示网球的发球、朋友的跛行,或者钟摆的摆动。”[9]引语所展示的是一种言语行为——语言、语气、语调和情感等言说方式,直接引语是一种描绘(depicting)展示,而间接引语是一种描述(decribing)展示。描绘通常与被描绘的所指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描述则没有,它侧重思想内容的表达。由于直接引语转述具有描绘的展示语用特征,而且展示还有选择性的原则特点,选择突显某个或某些方面,所以它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间接引语转述不可替代的下列功能妙用。
1. 增加现场感
李希光强调,“记者引用信源,相当于为讲话人提供了一个与公众沟通的平台。直接引语有让信源‘面对面’与公众说话的功能,因而可以让信源放大其声音、想法和观点。”[10]因此,直接引语转述可以使新闻报道具有现场感,因为记者通过使用直接引语可以让读者有亲临采访现场的感觉,好像让读者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直接听到新闻人物的讲话,从而拉近读者与报道主题的距离,增添报道的亲切感和生动性,如例(15)。
(15)Led by King Harald and Queen Sonja, mourners gathered at Oslo Cathedral. The plaza was strewn with flowers and candles, and mourners who could not find a place inside huddled under umbrellas in the rain.
Prime Minister Jens Stoltenberg, who joined the mourners along with Norway’s Crown Princess Mette Marit, sobbed as he said: “What happened at Utoya is a national tragedy. A youth paradise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hell. Not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has our country seen a greater crime.”
——TheDailyExpress,July 25, 2011
例(15)在新闻报道的开头导语部分就妙用了挪威首相的直接引语,记者用不着自己多说,直接将话语权交给新闻重要人物讲话,让新闻当事人直接说出新闻事实,使读者亲自聆听和感受现场格外悲痛哀悼之言和感人场面。
2. 疏离责任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常借用新闻人物之口,通过直接引语说出自己不便直率传达的信息, 如例(16)。
(16)据记者观察,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有30位左右顾客前来领取香蕉,不少普通顾客也来打听这些香蕉的价格。“今天是取货的最后一天,人已经少了许多,22号取货的第一天,4台扫码器都忙不过来,有的以公司名义十多箱地拿货,说是拿回去既是员工的福利,也是做了公益。”工作人员小华说。
家住石景山的焦大爷说:“儿子在淘宝上买了两把香蕉,让我过来取。这两把香蕉总共也才15块钱,而这一路开车过来的花销却比香蕉价钱还多,不过做了善事,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人民日报》,2011年7月26日
在例(16)中,关于淘宝网购买香蕉的便利,记者可能并非持完全赞同的观点,但自己却不便直言,因而借助顾客焦大爷的直接引语来隐含地传达。假如香蕉网购的生意受影响而遭到任何指责的话,那从信源归属来说,记者可以摆脱责任:“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别人说的。”
3. 调节报道节奏
(17)Mr Bhuiyan, in an unusual step, had asked the courts to halt Stroman’s execution and said he wanted to spend time with the inmate to learn more about why the shootings occurred. The native of Bangladesh and a former convenience store worker lost sight in one of his eyes when Stroman shot him in the face.
“Killing him is not the solution,”Mr Bhuiyan said.“He’s learning from his mistake. If he’s given a chance, he’s able to reach out to others and spread that message to others.”
A federal district judge in Austin rejected the lawsuit and Mr Bhuiyan’s request for an injunction on Wednesday afternoon. His lawyers appealed to the Supreme Court, where Justice Antonin Scalia turned it down.
——TheDailyExpress, July 21, 2011
例(17)的新闻报道主要是采用信息高度浓缩概括的叙述性报道,中间一段是新闻人物的直接引语,记者通过直接引语将报道放慢一下节奏,让读者从高度浓缩信息的快速节奏中喘口气,使报道更具可读性,减少读者阅读的认知疲劳。
4. 增强报道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直接引语不是记者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记者深入采访新闻人物,亲自聆听和记录下的鲜活言语谈话。没有现场的采访就无法得到新闻人物讲话的第一手真实材料,没有第一手采访的讲话就无法引用直接引语。所以当读者读到新闻事件当事人的直接讲话时,自然感到新闻故事的真实性,如例(18)。
(18)昨天中国队和黑山队的热身赛前后,竟然没有一名记者询问关于姚明退役的问题,在圈内姚明彻底退役不是新闻,而在国家队内部,姚明彻底退役也是公开的秘密。在谈到何时得知姚明退役的消息时,大郅很爽快地说了实话:“咳,很早的事情了,只不过不说就是了。”
为姚明的伤脚先后做过5次手术的前火箭队队医克兰顿站在决定退役的姚明一边:“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决定,特别是对他这种经历了多次重大伤病的人。”克兰顿介绍说,姚明经历了多次伤病,很容易患上关节炎,现在的目标就是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如果他决定不在NBA中打球,至少还可以同女儿和妻子一起打球”。
——《都市快报》,2011年7月11日
例(18)是关于姚明退役的重要消息报道,如果报道缺乏球友和队医亲口所说之言,那恐怕不管记者怎么间接陈述声明都难以让读者相信“姚明真的要退役了”。这正是记者发挥直接引语的妙用,使读者感到那些直接引语确实是他们的原话、真话。可见,直接引语转述是新闻报道释放关键信息的直接形式,成为有助于记者增加报道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有效手段。
但是间接引语转述的使用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在表达命题内容的转述时措词更有灵活性,因而可以减少误引的责任。
(二)自由直接引语转述与自由间接引语转述
与直接引语转述相比,自由直接引语转述的特征是省略了引号或省略了引述部分的表达。在叙述上,以第一人称讲述,抹去叙述者的声音,由人物自身说话,在时间、地点、语气、意识等方面与人物一致。在新闻报道中,自由直接引语转述由于信源归属引述表达的省略,减少了记者报道的干预,有利于展示新闻人物的个性化特点或思想活动,如例(19)。
(19)In a message on www.wtatennis.com, she wrote:“It’s my birthday today and I want to thank all of you for the wonderful messages. I haven’t written anything for a long time about why I haven’t been on tour, so that’s why I’m writing this today. It’s not an easy time for me right now. I’ve been a bit unlucky with my health. I have Hodgkin’s lymphoma, a form of cancer.”
Kleybanova added:“I’ve been having treatment in Italy and it has been going well, but it takes lots of patience and I’ve had to be really strong to go through this.
The good news is after I do treatment for a few more months, if I feel well, there’s a chance I’ll be able to play tennis again. I really miss playing - I miss seeing fans and friends around the world, I miss hitting the ball, I miss everything. Tennis has been my life for the last 15 years.
I am a strong person. I’ve shown it before. Obviously this is different than anything I’ve ever experienced, but after this is over my life will be even better than before.
This is the toughest time in my life, and I hope it always stays the toughest time in my life. I’m sure I’ll be able to overcome this - it’s just a matter of patience and time.”
——TheDailyExpress, July 15, 2011
Obiedat 指出,“省略引述表达之后,转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从叙事控制中解放出来,成为新闻人物与读者的某种直接互动,以致新闻人物在不含作者干预的对话中为自己说话。”[11]例(19)是有关俄罗斯网球运动员克雷巴诺娃正在与癌症病魔坚强斗争的报道,记者在报道的最后三段采用了省略引述表达的自由直接转述引语,假如记者在最后三段都分别加上引述部分的重复赘述,完全可以想象,那不仅使报道风格变得呆板乏味,而且将干预读者的阅读认知,有损流畅展示克雷巴诺娃个性特征和心理期待的报道效果。
而自由间接转述引语是一种以第三人称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自由间接引语转述除了保留了人物话语的口语化特色以外,英语新闻报道中还可以根据人称代词、时态标记和时间状语等变化加以区分,但在汉语新闻报道中,由于没有时态标记等句法形态特征,有时与叙述者自我讲述的边界变得模糊。董秀芳指出,“自由间接引语是间接引语的变体形式,直接嵌入到普通的叙述话语中,叙述者的声音和文本人物的声音之间的分界并不明朗,二者融合得比较深,文本人物的声音只是偶有体现。”[12]或许正是由于自由间接引语这一独特的特征,才使记者可以不经意地夹杂自己的所思和感受,增加报道的对话性和吸引力,如例(20)。
(20)针对近期出现的多起重大安全事故,国务院安委会发出通知,要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提醒各级管理者,在“风险社会”到来之际,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我们具备前所未有的风险意识。当列车在铁轨上飞驰,管理系统是否能跟上节拍?当高楼不断刷新天际线,消防与救生措施是否一起生长?当桥梁道路建设一往无前,施工质量与工程监管水平能否同样提升?(《人民日报》,2011年7月25日)
例(20)中一连串的自由间接引语转述激发读者强烈的深思,但那究竟属于国务院安委会的声音还是记者自己站出来说话的声音,边界确实模糊不清,依靠读者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纯粹引语转述与警示引语转述
混合引语转述在英汉新闻报道中使用得非常普遍,因为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突显原话语中最有意义的部分,使报道者原话语的选择部分前景化,而不必提供冗长的引语。具体而言,这种混合引语转述包括纯粹引语(pure quotes)和警示引语(scare quotes)两种使用现象。
纯粹引语的语义特征是指称一个表达形式及其自身的意义。在新闻报道中,纯粹引语具有表达“数字、词语、术语、概念、标题”等特定名称的特点,如下列例句:
(21)对“7·23”动车事故的亡者家属来说,长歌当哭、远望当归的“头七”就要到了,这将是他们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人民日报》,2011年7月29日)
(22)Groups calling themselves “hacktivists” — which target Web sites and servers in pursuit of political agendas — have joined the list of cyber threats identified by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security officials. (TheDailyExpress, July 22, 2011)
(23)从此,我们无须掠过天空,只要在地上奔跑,仅用四五个小时便能在京沪间穿梭。这美妙的感受迅速催生了一批“铁丝” ——高铁“粉丝”。一时间,“高铁”成了热词。(《人民日报》,2011年7月29日)
(24)杭州市节展办说,根据动漫节“动漫我的城市、动漫我的生活”理念,综合各方意见,节展办推出了“城市家具美化工程”系列活动,让动漫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市快报》,2011年8月10日)
例(21)中的纯粹引语“7·23”指称“7月23日”的数字符号,而纯粹引语“头七”指称人死后第七日的丧殡习俗特定概念名称;例(22)中的纯粹引语“hacktivists(黑客)”指称网络攻击的一个术语;例(23)中的纯粹引语“铁丝”、“粉丝”、“高铁”指称创造使用的新词;而例(24)中的纯粹引语“动漫我的城市、动漫我的生活”和“城市家具美化工程”则均指称活动主题的标题名称,我们的语料中还有的指称电影、歌曲、小说等作品名称。这些纯引语在报道中的引用机制是“使用”(use)和“提及”(mention)。[13]所谓“使用”是指使用词语指称或者谈论语言外的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所谓“提及”是指词语的反身用法,即一个词语被用来指称它自己。[14]请看下面例句中的区别:
(25) Motown is the home of some good music.
(26) “Motown”alludes to Detroit’s motor industry.
(27) I grew up near “Motown”.
例(25)中的“Motown”只是“使用”,例(26)中的“Motown”只是“提及”,而例(27)中的“Motown”既是“使用”又是“提及”。
至于警示引语,它不仅“提及”而且“使用”,但不一定指原话语。[15]在新闻报道中,警示引语起言语行为提示的功能,帮助传递部分言语行为内容在语境中的突显,表达类似一种反讽的语气和一种提醒或模拟的暗示,具有信息功能和评价功能。
(28) Before April was out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had still not commenced, he was reminding Lincoln that “we are at war with these pestilent rebels and traitors,” and urging “heavy and instantaneous blows at Maryland and Virginia.”(TheNewYorkTimes, July 28, 2011)
例(28)的叙述视角从记者的间接转述滑入人物言语的直接转述,其中的两处警示引语提示读者那是他人言语,不是记者自己所说,起着“提及”言语行为的信息功能。尽管有时警示引语的他人言语出处没有明确告知读者,但是可能作为已知的信息暗示了读者,如例(29)。
(29) Some physicians told her they knew they should be asking more about food, housing or social issues, but they were afraid of opening a “pandora’s box.” (TheNewYorkTimes, July 28, 2011)
例(29)中的警示引语“潘多拉的盒子”虽未提及为谁所言,但那已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典故。根据神话传说,潘多拉是人类第一个女人,她出于好奇打开一个“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当她再盖上盒子时,只剩下希望在里面。后来人们通常以“潘多拉的盒子” 喻指会带来不幸的礼物。所以记者在新闻中将“潘多拉的盒子”视为一个已知信息,委婉地报道医生担心谈论社会敏感问题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顾虑心理。
总而言之,警示引语的转述通常通过引号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突显,从而产生某个言外之义。Benbaji 在转引《如何阅读》时指出,“引号的使用有不同的目的:(1)有时只显示我们在引述,而且表明我们的引语从哪里开始和哪里结束;(2)有时暗示引号内的那个词语或那些词语以某种方式公开质疑,而且只能参照某些特定的界定接受特殊的含义;(3)有时表明被引述的内容是无稽之谈,或事实上根本没有其所称的那个事物;(4)有时表明那些词语是不恰当的使用;(5)有时只表示我们正在谈论那些意义区别的词语。”[16]因此,新闻报道中警示引语的评价功能含义通常都是记者隐含而非直接表达的。读者理解时除需理解字母意义之外,还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情景语境、互文语境和文化语境来进行推理和判断。
[1] Fishman, M.ManufacturingtheNews[M]. 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5: 96.
[2] Smirnova, A. Argumentative use of reported speech in British newspaper discourse [J].Text&Talk, 2012 (2): 236.
[3] 约翰·R·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M].刘叶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9.
[4] Bell, A.TheLanguageofNewsMedia[M]. Oxford: OUP, 1991:206.
[5] Itule, B. D. & Anderson, D. A.NewsWritingandReportingforToday’sMedia(6thEd.) [M]. New York: McGraw-Hill College, 2003: 100.
[6] Waugh, L. R. Reported speech in journalistic discourse: The relation of function and text [J].Text, 1995 (1):137.
[7] Bakhtin, M. M.TheDialogicImagination[M]. M. Holquist (ed.). C. Emerson and M. Holquist (tran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346.
[8] Coulmas, 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General problems and problems in Japanese [J].JournalofPragmatics,1985:41.
[9] Clark, H. & Gerring, R. J. Quotations as Demonstrations [J].Language,1990 (4):764.
[10] 李希光.新闻报道中如何用好直接引语[J].新闻与写作,2012(4):88.
[11] Obiedat, N. The pragma-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using reported speech: The case of reporting on the Al-Aqsa Intifada [J].Pragmatics,2006 (2-3):299.
[12] 董秀芳.实际语篇中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混用现象[J].语言科学,2008(4):375.
[13] Saka, P. Quotational constructions [A]. In P. D. Brabanter (ed.),HybridQuotation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190.
[14] 辛斌.引语研究:理论与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5.
[15]Brendel,E.Meibauer,J.& Steinbach,M.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quotation[A].in E.Brendel,J.Meibauer & M.Steinbach(eds.),UnderstandingQuotation[C].Berlin/New York:De Gruyter Mouton,2011: 5.
[16] Benbaji, Y. Who needs semantics of quotation marks? [A]. In P. D. Brabanter (ed.).HybridQuotation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29.
[责任编辑:赵晓兰]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英汉新闻话语的言语和思想转述方式比较研究——基于报纸语料的调查分析”(10YJA740046)和浙江传媒学院博士毕业校级专项课题研究项目“新闻引语的句法结构特征及功能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刘彩霞,女,副教授,硕士。(浙江传媒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浙江杭州,310018)
H315.9
A
1008-6552(2016)04-0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