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艳花
(卓尼县柳林小学,甘肃 卓尼 747600)
追寻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原理》读后
安艳花
(卓尼县柳林小学,甘肃 卓尼 747600)
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教学的译著中,《音乐教育原理》这本书无论其理论高度、翻译质量,以及对于读者的阅读价值都值得推荐。特别是苦于缺乏理论指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本书在职业信念、职业道德,以及从事音乐教育的价值观方面都有着不容低估的启迪意义。
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原理》
《音乐教育原理》(第二版)①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及其高徒任恺博士翻译的又一本著作。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国外音乐教育教学的译著中,这本书无论其理论高度、翻译质量,以及对于读者的阅读价值都值得推荐。特别是苦于缺乏理论指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本书在职业信念、职业道德,以及从事音乐教育的价值观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笔者细读此书,感受良多,特撰此文以飨广大同仁。
早在十年前,笔者就曾看过该书的第一版(记得原来的书名是《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大约有八章)。后来,听说出了第二版,就赶忙买来细读,第二版的内容扩充不少,共有十二章,几乎增加了50%的容量。书名改为《音乐教育原理》,不过笔者还是觉得原书名——《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更贴切,“原理”这一概念体现出永恒性,多用于自然科学,而音乐及其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其基本原理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比起第二版的“原理”,该书原版的“理论基础”这一概念似乎更符合这一学科的本质属性。
《音乐教育原理》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美学基础、目的、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课程原理、教学评估、教学研究及教师教育等。对于音乐教育者而言,这本书无疑可以增强对音乐教学本身的理解,更清醒的认识自身职业的价值与意义。比如在第一章中,可以了解学校音乐教育诞生(音乐作为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历史,而这一点对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同行来说,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因为当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教育是在清末民初时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这一特定的历史也使中国音乐教育存在“西方化”的问题,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缘起与发展,大多数音乐教育者并不了解。②试想,不知道从哪里来,又如何知道该往哪里去?第二章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存在价值和目的,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引导从业者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第三章论证了学校音乐和艺术教育,并对音乐教学中的各种不同观念进行了美学分析,对于“审美”的音乐教育,这部分内容的分析相当透彻。第四章讲述的美国音乐教育的角色和目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第五章是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文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公允的观点:遗传基因造就潜在能力,而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潜在能力的运用。③第六章至第十章则分别对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课程原理以及音乐教学的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值得注意的是末尾两章讨论了音乐教育的研究及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对于许多仅仅依赖自身经验应付日新月异的学校教育的音乐教师而言,不仅是对基础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指导,无疑也对音乐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体上讲,本书以美国音乐教育为背景,宏观地回答了为什么进行音乐教育(Why)、怎样进行音乐教育(how)和教什么(what)的问题。相对于许多教师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盲目而我行我素的做法,这本书或许可以改变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
除了以上所述,笔者认为书中这几处很值得深思: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在于使全体学生受到音乐的教育,而不是甄别学生的音乐天分的多少。所有的学生应当受到基本的音乐教育,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应当在音乐中得到相同的教育。这一点,有赖于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④这一点属于学校音乐教学的属性问题、策略问题,在许多中小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课内抓普及,课外抓提高。
二、“遗憾的是,当今学校中的音乐表演存在弊端,其主要表现是,娱乐开始统领课程,音乐课纳入学校在教育方面的理由开始丧失。”⑤这一问题在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中已经显露。“以审美为核心”的弊端或许就在于此。我们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音乐教育除了把握审美这个核心,还需要沉降到教育学的语境中才能更合理地体现自身价值。
三、为什么要思考哲学问题?⑥当代意义上的中国的音乐教育,大约从1898年康有为上书“请办学堂”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向外学习的道路。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一贯的欧洲中心主义,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很少自己主动去思考自身职业的若干问题,为什么要搞音乐教育?怎么搞?搞什么?一切按国外的样子照做就是了。
记得雷默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⑦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是推动个体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人需要构筑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有类似叙述。作为当代音乐教育者,在学习西方音乐教育理论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过去的、当今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梳理。
注释:
① [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 著.刘沛,任恺 译.音乐教育原理(第2版).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6.
② 严永福.埃利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探微——兼论音乐教育哲学的中国视角.人民音乐,2014,11.
③ 同①,第133页
④ 同①,第118页
⑤ 同①,第119页
⑥ 同①,第43页
⑦ [美]贝内特·雷默 著,熊蕾 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