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君
(佛山市第九小学,广东 佛山 528000)
浅谈合唱训练中的“合”与“和”
刘丽君
(佛山市第九小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合唱是一种常见的声乐表演艺术,具有综合性、群体性的特点,通过多层次、多声部的表现和处理,使声音获得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合”指的是声音的统一,“和”指的是声音的和谐。文章对合唱训练中的“合”与“和”展开论述,以“合”促“和”,推动合唱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和谐。
合唱训练;“合”;“和”
合唱作为一种共性的声乐艺术,不论在教育阶段还是社会阶段,都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是通过多名人员的共同努力,而演唱出一支或气势高昂、或柔情似水的歌曲。合唱艺术需要合唱人员具有一定的声乐知识,能够掌握一定的发声与歌唱技巧,以饱满的热情、较强的责任感投入到合唱中,发挥团队力量,演绎出一首首精彩绝伦的歌曲。合唱是一个团结合作、积极进取、打磨与互助的过程,让合唱人员在演唱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享受艺术与奉献带来的精神愉悦[1]。
声乐领域的最高表现层次是合唱艺术。合唱是一种具有多层次、多声部,且富有变化的多种形式的表现艺术,能够带给听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享受。合唱过程是对音乐作品和声音艺术的再创作,也是对音乐思维能力与声部听觉的练习,而且对于提高合唱者的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与生活情趣具有重要作用。合唱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合唱是具有声音共性的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在具有特色的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包含性,和声的转调、复调、功能等都被涵盖在内。合唱是一个多声部的合奏,听起来很饱满,声音富有层次性,音域具有宽广性,对于空间与氛围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效果。因此,合唱是一种具有很强凝聚力的演唱方式。通过合唱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形成鲜明的团结合作与集体荣誉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合唱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性,因为合唱往往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而这种目的一般是为了渲染某种感情,例如在一些爱国活动中会训练曲目《黄河大合唱》,中秋佳节会训练曲目《但愿人长久》,深深蕴含了人民群众的浓厚情感。除此以外,合唱也能够加深人们对声乐艺术的了解,提高人的声乐修养与气质[3]。合唱训练可以说是对艺术与精神的凝练和升华,象征了民族文明的发展高度,也象征了民族的综合素养,是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风貌与素养的重要途径。
合唱训练的作品体裁是非常丰富的,以其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节目内容。上文已经说到合唱是为了对某种感情的渲染,除了提到的两个方面,还是对诗情画意生活的深深眷恋,例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也是对人生无常与哲理的感慨,例如《故乡的亲人》;也是对保家卫国和英雄的赞美,例如《义勇军进行曲》[4]。
合唱训练中的“合”是与其他音乐表演形式最大的区别,它有其他音乐形式不具备的对整齐、统一、协调的要求。对于合唱这种集体性的音乐表演方式,其对合唱成功或者失败的基本要求就在于对演唱整齐度的鉴别,只有在合唱过程中保持声音之间、声音与配乐之间的整齐才能够体现出合唱的艺术魅力,传递出声部之间变化上的均衡,最终产生“和”。
(一)合唱的构成部分
指挥、演唱者、伴奏是合唱的主要构成部分。合唱被划分为很多个小的个体,这些个体聚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合唱这个大集体,在个体与集体配合中完成对作品的表演。成功的合唱需要指挥、演唱者、伴奏者三者达到高度的统一,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表演的默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统一与默契才能够演绎出一首精彩绝伦的作品。指挥具有引导的作用,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指挥掌握演唱的尺度、音高等[5]。在作品开始前,演唱者需要注意指挥的动作以及音乐的旋律,以做到与指挥的完美配合,找准发声、声调转换等。指挥在指挥过程中其手势、表情、动作会根据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要求做出转换,展现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演唱者就是根据指挥一系列的变换而做出演唱调整,集中精力,做到演唱以合唱为中心,并赋予真挚的情感。
(二)“合”的效果的体现
“合”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合唱过程中个体声部的力量、音量和状态上。那么合唱团所演绎的作品的艺术情感就取决于个体声部的力量、音量和状态。为了获得良好的合唱效果,需要每一个个体声部都能够找准和控制好音准、节奏,咬字和吐字清晰,并且要把握好声音的力度与音量,尤其在音调转换过程中要掌握好高音、低音、长音、短音之间的转换。体现合唱最高水准的关键就在于个体之间在口型、呼吸、发声状态、音量、咬字、吐字等之间的高度统一,就像声音是从一个人的声带发出来的一样,并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6];声音的音量与力度应该是和声部具有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感觉。
(三)情感表达与作品理解要求达到“合”
合唱要求每一个个体在对作品的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上都是一致的。把对作品的演唱当成对作品的欣赏,根据自己的理解投入进一定的个人情怀,对作品进行更加完美的二次创作。既然是二次创作,就需要先掌握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然后再添加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和展现。合唱团的成员众多,对作品的情感与主题理解出现差异很正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合唱需要个人情感服从整体情感,形成相统一的整体性表达。统一的情感表达获得途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指挥,因为合唱需要根据指挥来进行。那么就需要指挥具有一定的音乐与文化素养,能够透彻了解作品的情感与主题思想,发挥好指挥应用的引导作用。
(一)形成正确的合唱理念
演唱者首先需要认识到合唱是一种具有合作性质的和声艺术,个体声音组成了合唱这个大的整体,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向整体声音靠拢,与整体的声音相统一,才能营造出“和”的氛围。和声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是合唱的本质内容,所合唱作品的表现效果是通过和谐的声音而获得的,因此合唱团之间的团结协作决定了合唱水平能够到达的高度。对于教育阶段的合唱训练来说,音乐教师要培养团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团员之间、团员与指挥以及各个声部之间形成密切的协调关系[7]。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正确认识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合唱团合唱的成功,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动人的合唱作品。
(二)加大合唱者对“和”的发声训练
在合唱训练中,发声训练能够实现“和”的创造,需要音乐指导教师选择出与团员实际能力和教学情况相符合的发声教学方式,并选取具有一定价值的曲目让团员练习。声音练习的曲目主要以中声为主,要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一步步加强。所选择的曲目要与团员当前的演唱水平相符合,符合团员的演唱特点,使团员的演唱能力得到逐步加深。发声训练还需要团员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发声训练中,注意气息的调整,避免出现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合唱训练的位置是由教师来确定的,教师根据团员的声音特点做出高音、低音的安排,保证每一个团员的声音都能发挥的恰到好处。为了加强团员的对合唱位置与个人练习之间的理解,可以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著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一个片段是教师让学生进行合唱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清唱一遍,然后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做出排位,让团员加强练习。团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对自己的发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主动改进歌唱过程中的不足,并发挥好自己的优势。那么团员就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音高,找准与其他团员之间的契合点,形成足够的默契,促进合唱达到和谐统一的良好状态。
(三)在合唱训练中找准音准
合唱团包含了几名、十几名、几十名甚至更多的成员,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发声特点,那么合唱团中就会出现很多种音色,要想将这些音色统一成一个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找准相统一的那个音色,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音乐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让团员互相聆听,察觉彼此的特点,对他们的内在听觉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内在听觉能力是在训练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需要从最简单的音程练习开始,逐渐加大练习难度,慢慢过渡到音程和简单的和弦。由浅到深的练习方式与方式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相符合,让团员在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音准,并不断提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让团员在合唱训练中找准音准,与其他成员形成一个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对于接受教育阶段的合唱团团员来说,合唱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在成人之间的合唱团也同样拥有。合唱训练是一个对音乐艺术魅力的感受过程,是集体性的。在这个集体之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心所欲。通过训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更加珍惜和他人的相处机会,用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包容、谅解和他人形成良好的关系,理解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对于团员大局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让团员在训练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纪律意识。合唱训练对学生的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会懂得“共处”的含义,学会彼此之间的聆听和配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聆听的过程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形成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二是增强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和意识,发挥出团队的强大力量。合唱本身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声乐艺术,合唱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合唱这种艺术的独特所在,而且通过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三是集体意识、指挥意识、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合唱听指挥,个人价值取向听党指挥的良好素养。通过合唱训练能提高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合唱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成功和失败与每一个演唱者都息息相关,是由每个个体所决定的,那么在合唱训练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然后进行整体的打磨与切磋,真正实现一个具有高水准的合唱团。不管是教育阶段的合唱训练,还是社会阶段的合唱训练,都需要理清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训练中学会包容、理解与合作,在整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个人修养,彰显出合唱的独特魅力。
[1] 徐旗.浅谈合唱训练中“合”的意识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5, 10:31.
[2] 陈春丽.浅析声乐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J].大观,2015, 04:50-51.
[3] 刘星.浅谈中学生合唱团的组建与声音训练[J].科学咨询,2013, 46:98-99.
[4] 范丰阁.浅析童声合唱训练中的统一与谐调[J].北方音乐,2014, 08:115.
[5] 刘雅丽.浅谈哼鸣和半声练习在中专合唱发声训练中的重要性[J].大观,2015,05:25-26.
[6] 赵金强.浅谈群众合唱中的声音训练内容及方法[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09:105-106.
[7] 邵雁.浅谈合唱教学中“合”的训练[J].教育观察,2013,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