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敏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20世纪50年代河南坠子在开封发展的调查研究
于静敏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开封是河南坠子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是河南坠子在开封发展的成熟期,其发展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着重从田野调查的角度出发,对河南坠子的传承方式、演唱要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20世纪50年代;河南坠子;发展;田野调查
河南坠子(以下简称“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响板书”,是发源于河南开封本土的民间曲艺,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坠子在流传过程中,因受地域、语言、风土人情等影响,清末有“上路河南坠子”和“下路河南坠子”之分,后来又划分为东路、西路、北路河南坠子。百余年来出现的坠子名家数不胜数,如人称“郑州三刘”的刘桂枝、刘明枝、刘宗琴,还有曹元珠、王玉兰、马玉萍等。此外,还形成了具有独特唱腔风格的多个流派,如“乔派”、“董派”、“程派”、“赵派”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坠子逐渐传入兰州、武汉等地,一跃居于全国众曲艺之首,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坠子的一种保护,更是倡导后人对河南坠子的重视和传承。20世纪50年代开封的坠子发展处于成熟稳定时期,也是坠子发展繁荣期与衰败期的交叉期,这一时期坠子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在调查期间采访到的王红宝老艺人,13岁开始学习坠子,是50年代在开封相国寺一位唱长篇坠子的老人。老艺人的唱腔也是开封最淳朴的腔调,是50年代最传统的一种唱腔形式。坠子有长篇和短篇之分,两者篇幅相差比较大。演唱短篇一次约二十分钟左右,长篇则需两个多小时,完整的长篇演唱至少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稍短的篇幅也需两三天的时间。唱长篇的艺人登台演出时间较长,这是导致很多艺人不喜唱长篇坠子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开封本地坠子的田野调查研究,坠子在传承方式、演唱要求、演奏形式、唱词、服装等要求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坠子的传承方式。坠子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由于缺乏正规的传承曲谱,学徒学习的所有曲目皆是由师傅逐句亲自传授。据王红宝老艺人回忆,学艺时年龄小且不识字,简单的四句词都记不牢固,必须反复的记词和练习曲调。刚开始学唱的都是短篇坠子,会唱四、五小段时就随老师到新乡、安阳等各地演出。
当时传授曲艺的师傅都比较严厉,对唱词、腔调、韵味等都有严格要求。正因为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老艺人回忆说挨骂以及体罚是常有的事儿,学艺之路很艰辛。但老一辈艺人勤奋刻苦的精神成就了他们自己,也值得我们代代传颂和敬仰。
(二)坠子的演唱要求
1.灵活的唱腔方式。长篇坠子的演唱要求是唱与说相结合,即念白与唱腔两者相配合。坠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灵活性,由演唱者自由发挥,即念白和唱腔无固定的模式限制,演唱能展现出坠子的韵味即可。然而,坠子的韵味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体会到的,它要求演唱者必须有一定的演唱功底,能在念白与唱腔之间随意转换。比如说演唱者认为演唱内容过多,一般唱长篇坠子的艺人都会把念白的内容安排的多一些,以减轻自身演唱的负担。
2.“冒头”的艺术处理。民间艺人称长篇坠子段落的结尾处为“冒头”,这是演唱坠子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坠子结尾处对观众要留有悬念,吊足观众的胃口,吸引观众欣赏完整个长篇坠子的内容。典型的段落结束处如《包公案》唱段中,演唱到即将斩人、救人的细节时,演唱者都会在此处暂停表演,之后的精彩内容待隔日再欣赏,这都是能吸引观众的亮点之处,为下一次演唱埋下伏笔。
3.默契的表演形式。坠子通常有两位艺人现场表演,一位艺人持简板边唱边打节奏,另一位艺人拉坠琴伴奏,这种坠子的表演形式称为“单口”坠子。正因为坠子唱腔的灵活性,因此表演时演唱者跟琴师的默契是至关重要的。演唱过程中,琴师的伴奏必须与演唱者保持一致,根据唱腔的改变进行选择伴奏音型,这对琴师是一种技术性挑战,也是对表演者之间默契的考验。跟长篇演唱相比,短篇演唱只有唱腔,无念白,比长篇要简单一些,所以演唱短篇的艺人更多。
4.通俗易懂的唱词。初学者学曲子都是师傅逐句教唱,词调都是老师口传心授,学唱也比较容易一些。但有一定基础唱功之后,师傅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升,只说书中大致的故事内容,唱词和曲调都由学者自己任意编排,除一些固定的描写类词句外。因大部分学艺的人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他们的唱词都通俗易懂,这一点正好符合当时大部分听众的品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坠子的广泛传播。
曲调、唱词是由故事中的人物所决定的,同一类的人物曲调是一样的,只是唱词内容不同,需稍加改动。比如演唱不同曲子中的人物中都有书生的角色,那么人物的曲调固定不变,只按照故事情节要求稍微改变一下唱词内容即可,这也减轻了艺人演唱的难度。
5.简单的服饰要求。最初的演唱服装是演员自备服装,只要求干净、整洁便可,没有因演唱人物的不同而调换服装,再加上当时条件是不允许的。人们在欣赏时较注重坠子的演唱内容,对演员的服装未过多关注。因坠子的故事情节皆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渐渐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对坠子剧中人物穿衣打扮的描述很有讲究。剧中同一类人物的服装样式是相同的,但对于服装颜色可灵活改变,这样就可把故事中人物唱活。一方面不至于对同一人类物的描写太单调,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提升听众视觉和听觉上的新鲜感,其余的形态和动作针对同一个人物的描写大都一样。
从起源到20世纪50年代,坠子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一腔一调都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是一代代艺人们用心血浇灌而成。开封的大街小巷都回荡着熟悉的旋律,衬托了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坠子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仅有100余年的历史,但它自身所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它的发展需要我们后人将其共同努力传承下去,旨在把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1] 张凌怡,刘景亮,李广宇.河南曲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8.
[2] 开封王红宝老艺人的口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