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6-02-03 01:49
山西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字狱活法仁义



卷首语

闲来翻书,突然对以往一些常说的词儿产生了兴趣,想法也与当年初读时大不相同,比如“稻粱谋”。起初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用文字狱对稻粱谋,针对的是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因为害怕被罗织罪名,只好退到庸人之列,每日琢磨些吃饱穿暖身体好之类的俗事。少年心性,大多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看到这样的话,往往只顾了因为强权暴政刺激而升高的肾上腺素,面红耳赤之际,拍案冲冠尚且不暇,自然顾不得作为陪衬的庸俗稻梁了。

这是早年的青春型想法。人过中年,再看这句诗,竟发现关注的顺序居然颠倒过来了。为何因为惧怕文字狱,就顺势想到稻粱谋,而不是别的?难道世间最重要的事情只有这两种么?同一张嘴巴,如果不能尽情言说,那就恣意饕餮,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对于拥有嘴巴的人而言,并无亏欠?跟这句话相似的还有杜甫的《登慈恩寺塔》,中有句云:“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大雁无论南飞还是北归,都永远跟随太阳,阳光普照之处,既能指明前进方向,又能有助觅食谋生,何乐而不为?

这样的庸俗之事,孔子当年大概也深感纠结。老先生很通达,承认食色都是本性,但境界不够高,需要往上拔一拔。靠什么?简单说一个字:道;复杂一些,就包括仁、义、礼、智、信、诚、敬、廉、耻等种种概念。他鼓励学生要“谋道不谋食”,看见学生穿得破破烂烂,跟那些穿金戴银的富豪们站在一起,居然毫不自卑畏惧,他对该学生的强大底气称赞不已。后来,孟子出世,讲究四端四心,仁义并举,见了王侯鼓励他们要实行仁政,不要急功近利,一般人则需要养气,培养内心那与生俱来的浩然之气,这样才能穷且益坚,志凌青云,虽无恒产,而有恒心。

后代讲孔孟,喜欢这样的励志言论。但翻翻《论语》,里边却不全是这样的硬话。孔子固然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如果合乎道义呢?老先生不是还说过“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吗?都是合乎人情的大白话,似乎适用于所有人,不需要像孟子那样专门将士君子们单列出来,相貌威严,迥异众生。虽然提倡谋道不谋食,但他也不是空口说白话,紧接着就说这跟农民种地不同,农民辛勤劳作还经常饿肚子,但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就不愁没饭吃。这样的话,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几百年后的司马迁,对此深有同感,所以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发家致富,这是本性,哪里需要专门学习,高调动员呢?相反,一个人如果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品行气节,却“长贫贱,好语仁义”,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照顾妻儿,却只会高谈阔论,以正人君子自命,那才是真正的羞耻呢。

由此看来,稻粱谋不仅不庸俗,而且还要紧得很。与此相关的活法,比如踏青旅行,弄璋弄瓦,写字画画,都自有道理,并非只有致君尧舜上、心怀千岁忧之类的活法才有价值。但世上事往往两面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或者什么身殉,什么斗士,虽然并非常人可为,但却是政治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不做,却不能不说,尤其在公众场合慷慨陈词时,或者在意图名传青史的鸿篇巨著中。然而这样一来,难免掩饰矫情,色厉内荏,强撑脸面,伪装君子,人就会落入雅俗相悖的纠结之中。民谚云“夹着尾巴做人”,很有道理。

猜你喜欢
文字狱活法仁义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换一种活法活吧
久假不归
活法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从曾静吕留良案看雍正朝文字狱
把孤独变成一种活法(组诗)
意外
清代文字狱受害第一人——诗僧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