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海迪 Si Hai-di
武士彟死亡真相探析
文/司海迪 Si Hai-di
摘要: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因与高祖、齐王亲近,在玄武门事变后受到太宗猜忌,又兼特殊的家族遗传体质及复杂的家庭关系,导致长期心理压力过大,终于在高祖驾崩后暴病而亡。
关键词:武士彟;死因;压力
贞观九年(635年)武士彟病逝。武士彟是文水小姓,早年务农兼经商,以“鬻材为事”致富,[1](p4458)后参与了高祖起兵,因功跃升为开国功臣。在其原配相里氏病亡后,高祖撮合他与隋宗室始安侯杨达之女杨氏结婚,生三女。玄武门事变后,武士彟调任地方,先后辗转于扬州、豫州、利州、荆州等地,因政绩突出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高祖崩后不久,他亦暴病身亡,终年五十九岁。
武士彟之死史载不详。《攀龙台碑》言,武士彟闻高祖崩逝十分悲痛,“因以成疾”。太宗屡遣名医诊治,他仍不治而亡。[2](p2514-2523)这个说法有几点令人疑惑:武士彟一生劳碌奔波,年近五十还娶妻添女,按说其健康状况良好,为何暴病?其次,武士彟对高祖之死反应过于强烈,二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下面试从其家族遗传、家庭关系和政治境遇三个角度来考察其死因。
诸史对武士彟的身体素质并无记载。但值得注意的是武家出现过不少婴孩早夭的情况:武士彟前妻所生四子中有两人病夭,次女武则天之长女亦早亡。史书有言其死于谋杀,近年来学界倾向于其死于婴儿猝死症[3](p3)。武家还有一位武惠妃,为玄宗育二子一女皆未成。武士彟两子病逝时,他在外为军务奔波,说明当时武家早已因商致富了,武则天长女暴夭时,武则天已是高宗宠妃,武惠妃亦是玄宗宠妃。也就是说,这几个婴孩的生活条件是有保证的,早夭应该不是照顾不周所致,可能与家族遗传疾病有关。
武家还出现过不少成人暴亡的情况。武士彟幸存的两子曾欺凌武则天母女,十几年后被武则天贬出京,先后在贬所“以忧卒”[4](p6350)。其长女韩国夫人原是孀妇,入宫后得幸高宗,“寻卒”[4](p6349)。其幼女出嫁后“早卒”[4](p6349)。其孙武承嗣在李显立储后,“恨不得为太子,意怏怏”,不久“病薨”[4](p6532)。其外孙李弘自幼多病,成年后与母亲关系不谐,成婚后不久即病逝。其侄武怀亮也是婚后“早卒”[4](p6350)。不难看出,这几人暴亡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生前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武氏兄弟被贬后显然惧怕武则天继续报复。韩国夫人早年不幸,入宫后生活大有改善,不应早卒。根据后来武则天鸩杀魏国夫人之举来看,想必武则天对她也甚“恶之”[4](p6350)。她若非死于武则天之手,就是不堪武则天的排斥打击或者复杂的人际关系。武士彟幼女生前则经历了童年丧父、族兄欺凌和家道中落。武承嗣谋求太子多年未成,极易产生挫败、绝望心理。李弘死前因为庶出姐姐请嫁等事与武则天关系紧张,遭到了一连串绵里藏针的打击[3](p255)。综上,这些人早逝均与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突然性的沉重打击有关。
不难看出,武家频繁出现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武家有短寿基因;另一方面与心理因素有关,武家族人多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抑郁、忧虑等负面情绪,很容易在挫折打击中死去。如此看来,武士彟暴亡在其家族中倒也不是特例。
武士彟原配及两子病逝时,他因军务未能归家[2](p2514-2523)。学界一般认为他再婚后,在继室的“实资阴助”下仕途顺利[2](p2417-2423)。其实,带有子女的再婚家庭关系非常复杂难处。他们在生活习惯上要互相适应,在感情上也要互相接纳。武家就是如此。
杨氏和继子关系不协。武士彟死后,武氏兄弟“皆不礼于杨氏”[4](p6350)。武则天立后不久,武氏兄弟皆有超越常制的升迁。杨氏“尝置酒”,谓武氏兄弟曰:“颇忆畴昔之事乎?今日之荣贵复何如?”她刻意重提旧事显然是要看他们羞惭悔过的洋相。不料,武氏兄弟明言自己早登宦籍是因父亲之故,并表示“揣分量才,不求贵达”,“曲荷朝恩,夙夜忧惧,不为荣也”[4](p6349)。这种尴尬场面充分说明了当年他们矛盾的深厚和长期的纠缠不清。其中缘由主要基于两点:首先,武士彟早年在外奔波,妻子病逝都未能归家探望,对孩子们也未尽养育教导义务。他们可能对父亲不满。父亲再婚后,他们易将这些不满情绪转嫁在杨氏母女身上。其次,当时北方盛行女子操持门户。杨氏嫁入武家后操持门户,可能因爱护己出忽视继子[5](p34-36)。若杨氏生子,其子成人后极有可能继续执掌门户。若杨氏未生子,武氏兄弟在丧父后就要袭爵当家。无论杨氏是否生子,杨氏母女都会使用和分割武家财产。这种门户权和财产权的争夺又会加深他们的矛盾。
正是上述矛盾,导致武家子女的关系也不和谐。以杨氏之素养估计不会虐待继子,但她爱护己出应是情理中事。武士彟出身寒门,初婚无女,应该喜爱血统高贵的女儿。他们越是疼爱三个女儿,就越有可能忽视两个儿子。史载袁天纲曾到武家看相。袁天纲言其两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到次女却“大惊”,“更转侧视之”,“又惊”,言她是“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6](p5094)当时武氏兄弟已略懂人事,听到袁天纲对妹妹的评价高过自己,自然不快。武氏夫妇则可能更加疼爱次女,也易引起他们对妹妹的敌意。
由于武士彟因早年愧对原配和儿子,难免对继室有所期望。杨氏无子,还要面对两个不友好的继子,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武氏兄弟则对杨氏母女心怀敌意。在继室和孩子们之间妥协调停应是武士彟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想见,长期繁复琐碎的家庭事务势必会影响他的健康。
长期繁重的政务和复杂的家庭关系必然损害武士彟的健康。他是否是因高祖崩逝悲痛而亡呢?显然不是。
高祖募兵时,隋朝官员王威、高君雅有疑。武士彟积极为高祖开脱。高祖起兵始,他却“不与谋也”。建唐后,他又“自言尝梦帝骑而上天”。高祖笑曰:“尔故王威党也,以能罢系刘弘基等,其意可录,且尝礼我,故酬汝以官。今胡迂妄媚我邪?”[1](p4458)可见武士彟起初并不十分信任高祖,高祖亦未将他视作腹心。玄武门事变时,他任高官掌军权,却对高祖之困并无反应,调任地方后与高祖更无瓜葛。这都说明二人并非生死之交。武士彟对妻子病卒都能在人前未常言及,怎会因高祖之死悲痛而亡?根据前文对武家健康状况的分析,他暴病可能是高祖之死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唐初高祖三子争储,太子和齐王联手对付秦王。武士彟虽与高祖关系并不过硬,但他与高祖走得很近,也多蒙其惠。建唐前,他对高祖又是谄媚拉拢,又是进献兵符,还举家投资跟随。建唐后,高祖赐他“太原元谋勋效功臣”的勋号,职官是尚书省兵部库部郎[8](p799)。武德三年(620年),高祖命他任工部尚书,兼统醴泉道的井钺军,稍后又以本官检校右厢宿卫的禁军[7](p3319),还牵线让他与高门杨氏再婚,又“遣桂阳公主专知女家”[2](p2514-2523)。桂阳公主的驸马杨师道是杨雄之子,也就是杨氏的堂兄弟,其女是齐王妃。另外,武士彟次兄武士逸因战功“为齐王府户曹参军”,封安陆县公[1](p4459)。也就是说,武士彟与齐王还有一些瓜葛。与此相比,玄武门事变前,他与秦王并无来往。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事变,太子、齐王被杀,高祖被软禁,不久秦王登基。新君因逼父杀兄陷入政治窘境,故十分注意善后。但清除父兄余党也在悄然进行。
武士彟与高祖、齐王亲近,又有兵权,故极易遭到太宗猜忌。果然,太宗即位后不久即将武士彟剔出功臣名单。太宗令他接替叛臣李孝常出任利州都督,既可观其政治动向,又可夺他兵权。在利州,武士彟“招辑亡叛,抚循老弱,赈其匮乏,开其降首”,很快“郡境又安”[2](p2514-2523)。贞观六年(632),改任荆州都督。在荆州,他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使“奸吏豪右,畏威怀惠”。[2](p2514-2523)武士彟政绩突出,备受太宗称赞,然其却至死未能调回中央,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另外,贞观五年十二月,武士彟集合各地朝集使上表请求封禅以取悦太宗。可见其谄媚太宗之意。不难看出,武士彟一直竭力消除太宗猜忌,然效果甚微。虽然太宗一直不过分追究父兄余党,但高祖驾崩确是大搞政治清洗的好时机。武士彟长期心理负担过重,高祖崩后又添忧虑,遂暴病不起。太宗屡遣名医可能是因误会心生愧疚之意。武士彟可能误解为监察迫害之意,遂惶遽更甚,不治而死。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武士彟暴卒其实是君臣长期误会的结果。不过他的担忧并不多余。太宗确实从未真正接纳、认可过他。他死后八年,太宗命人将二十四位功臣画图凌烟阁,亦无其名。[4](p6185)
也就是说,十几年来,武士彟身陷政治高压。高祖崩后,他担忧太宗有所动作,因此暴病,后又误解了太宗关怀之意,遂病笃而死。
综上所述,武士彟特殊的遗传体质不堪家庭和政治双重压力的折磨。高祖之死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武则天因李武争储头疼是《攀龙台碑》的写作背景。文中自然要渲染美化父亲和高祖的关系,以示李武友好早有渊源。再者,武士彟病逝时,她才十二岁,自然不知其中内幕。因此,武士彟的死因被掩埋在历史褶皱里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文系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郭编“武则天”相关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Y2015B03)
(责任编辑:闻 道)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清)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司海迪.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雷家骥.武则天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中图分类号:K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3-0005-03
作者简介:
司海迪(1982—),女,山东济宁人,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
Research on the Truth of the Death of Wu Shi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