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凯文
赣南苏区新一轮开放合作的现实基础与战略选择
季凯文
提要:推进新一轮开放合作是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全面振兴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赣南苏区开放合作在区位、政策、平台、文化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城市发展能级、基础设施瓶颈、行政区划分割、对外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制约。因此,推进赣南苏区新一轮开放合作,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单打独斗,要善于借助外力,主动融入国内外新一轮开放大局,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的能力。
赣南苏区;开放合作;振兴发展
对于赣南苏区来说,思想观念滞后、发展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足仍是最明显的“短板”。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期、扶贫攻坚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迫切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调研时提出的“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的要求。*刘之海、吴艳雯:《动力·活力·竞争力》,《江西日报》2016年3月9日,第B1版。其中,开放合作尤为重要,它既是全面改革的“助推器”,又是创新创业的“支撑点”,同时还是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的“催化剂”。因此,赣南苏区要做好开放合作这篇“大文章”,以新一轮开放合作撬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走出一条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开放引领发展的新路子。
(一)“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
赣南苏区处于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战略部署的结合部,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西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相接,北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连,南与珠江三角洲相融,在全国国土开发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调整生产力布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周国兰、季凯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建议》,《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第249页。为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2013年建成了向莆、吉衡铁路江西段,2014年建成了赣韶铁路江西段,2015年赣龙铁路复线(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通运营,为地处赣粤闽湘四省交界的赣南苏区对外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随着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开工和建设,赣南苏区区位优势正逐渐转化为开放合作和经济发展优势。
(二)“量身定制”的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前,由于周边城市分别纳入到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体系中,赣南苏区明显属于“中部塌陷”,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拿出各种政策直接扶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先后印发11个配套或批复文件,45个部委出台45个配套性政策文件,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和对口支援政策持续发力。*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关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情况的中期咨询评估报告》(2015年11月),江西省发改委内部资料,第40页。随着全面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实使赣南苏区成为“中部的西部”、“老区中的特区”,对赣南苏区开放合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若干意见出台后仅仅半年左右,赣南苏区开放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在18个重点城市开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投资环境推介活动,引进了华润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神华集团等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
(三)“畅通高效”的平台优势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赣南苏区把沿海口岸“搬”到了内陆,并创下多个国内或省内第一。作为全国内陆首个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直通运营2015年1月正式启动,进境木材可从港口直接运抵赣州开箱,并在监管区内实现集装箱消毒、适载、检验检疫、监装、物流等全流程作业。作为江西设立的首家综合保税区,也是省内第一个成功转型为综合保税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赣州综合保税区2015年10月正式通过国家十部委的联合验收,将进一步提升赣南苏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为赣南苏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江西首个公路口岸作业区,定南公路口岸作业区2014年11月正式通关运行,与沿海口岸全面实现了通关作业一体化,可“一站式”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所有通关手续,进出口贸易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另外,多个国家级重大平台获批,瑞兴于经济振兴发展试验区、吉泰走廊“四化”转型发展示范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赣州、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南经济开发区以及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这些重大开放平台的建设、完善,体现着赣南苏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更成为赣南苏区推进新一轮开放合作的“金字招牌”。
(四)“客台一家”的文化优势
作为民系特征的客家文化,是中原南迁汉民与赣闽粤毗邻地区原住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互相磨砺、互相融合而衍生的一种地域特色文化,是以中原古汉文化为主体,融入不同时期的江淮文化、长江文化及闽粤赣毗邻地区土著文化为一体的一种多元文化。*刘根发:《把客家祖地建成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2015年11月14日),中国红色旅游网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tgjx/2008/1114/081114224869EF5F03J62IKJ35G60J5.html。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赣南苏区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壮大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也是在台客家先民的主要迁徙地之一,自古以来铸就了两地浓厚的血脉亲情。赣州客家人口占95%以上,客家乡亲有800多万人,在台湾岛内有赣州乡亲近40万人,分布在岛内各县市,占江西籍台湾乡亲总数的五分之二。*任继众:《乡音无改鬓毛衰赣台情缘古今依——赣州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赣州日报》2013年8月12日,第A1版。随着赣南苏区与台湾两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加深,台资入赣投资保持逆势增长的喜人态势,光宝集团、康师傅集团、大润发等一大批台湾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赣南苏区。
(一)城市发展的“能级制约”
城市发展能级即根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城市的大、中、小。当今世界,唯有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才能引领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城市能级不高,意味着参与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的空间有限。近年来,赣南苏区通过加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城镇化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城市规模小、实力弱,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显现,成为制约赣南苏区参与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的主要因素。在赣南苏区范围,赣州虽是我国东南部最大设区市,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60万人,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但按照国家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2015年赣州中心城区人口仅为140万人,只符合大城市标准,离500万人以上、1000万人以下的特大城市标准尚有较大距离。
(二)对外通道的“瓶颈制约”
赣南苏区以山地为主,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运输能力明显不足,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连接不够紧密,通勤时间仍然比较长。*周吉、曾光、龙强:《推进赣南苏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苏区研究》2016年第2期,第125页。目前,赣州境内高速铁路需要到2020年才能建成通车,还有7个县未通铁路,多条出省高速公路没有打通,黄金机场航线、班次不够多,国省道三级及以下公路占46%以上,部分路段损毁严重,需改造升级的国省道达1458公里。吉安境内铁路客货运输主要依靠京九干线,通道单一且设计等级低、运力趋近饱和,东西向的铁路运输通道尚未形成,还有6个县未通铁路,井冈山机场等级仅为4C级,规模小,航班、航点少,赣江航道全线289公里有213公里仅为Ⅴ级和Ⅵ级航道,枯水期间无法满足现有船舶的通航要求,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仅为1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吉安市发改委课题组:《构建吉泰走廊综合交通体系的几点建议》,《发改简报》2015年第14期,第3页。
(三)区域合作的“行政制约”
从赣南苏区内部合作看,受现有行政区划的影响,系统完整、主题突出的红色旅游资源被人为地条块分割,同时缺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景区各自孤立发展,难以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合力,从而弱化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整体效能。从赣南苏区与周边地区合作看,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赣粤产业承接走廊等跨省域合作平台相继提出,但区域合作主要在地方层面开展,合作层次和水平不够高,同时由于缺乏对合作各方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相关省市之间签订的部分合作协议在落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合作不断深化,一些事项超出了地方的事权,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指导和支持。*缪璐:《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谋产业联盟》(2015年10月11日),参见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10-11/7563589.shtml。
(四)对外贸易的“结构制约”
从发展水平来看,赣南苏区产业层次低、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2015年,赣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3.26亿元,仅为南昌的5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124亿元,仅为九江的61%。目前,赣州还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利税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企业——江钨新型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为78.58亿元。这就决定了赣南苏区虽然有稀土、钨、家具、机电、脐橙等许多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但更多的是以“大进大出”的初加工产品为主,高端应用产品少。在国际贸易竞争加剧、外贸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体大质重但单位产品价值较低的出口模式往往受市场半径限制而难以立足。
(一)实施“借势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内外新一轮开放大局
所谓“借势发展”,就是借国际国内新一轮开发开放之势,融入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一要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于地处内陆、对外开放水平比较低的赣南苏区来说,应把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实现对外开放突破和升级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东联西进、构建枢纽、贯通全球”,加强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国际码头、远洋物流、国外供应商的协作,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二要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虽然江西只有九江一个沿江城市,但汇入鄱阳湖的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都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因此包括赣南苏区在内的江西全境被列入长江经济带范围,享受长江经济带这条国家发展轴带来的政策。对赣南苏区来说,应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界限,加快跨区域、跨部门大通关建设,建议由赣州海关牵头推进赣南苏区通关一体化建设,并作为全省重点物流项目加以推进。三要积极对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在全球货物贸易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服务贸易成为拉动全球贸易的新动力,从工业贸易为重点的“一次开放”转向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成为新趋势。*迟福林:《尽快转向以服务贸易市场开放为重点的二次开放》,《光明日报》2016年5月11日,第15版。赣南苏区应重点加大服务业对外招商力度,引进嫁接国际知名商业品牌开展联合经营,引入多元资本创办现代物流企业、中介咨询机构、科技研发中心等新型服务业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在分享“二次开放红利”中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二)实施“借梯登高”战略,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的能力
一要通过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参与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的能力。以赣州为中心、200公里半径、10万平方公里面积区域内,有近2000万人口,但尚无一座特大城市,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这为将赣州打造成特大城市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刘勇、郑荣林:《大赣州:时代的使命崛起的担当》,《江西日报》2011年8月1日,第C1版。然而,要把赣州打造成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还需增加360万的人口,单纯依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集聚,短期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必须借助外力,通过撤县设区、同城化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等手段,快速壮大赣州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提升赣州城市能级,进而增强赣南苏区参与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的能力。当前,应重点推进赣县撤县设区,促进赣州中心城区与赣县、上犹县同城化发展。二要通过打通内外连接通道,推动全域开放升级。赣南苏区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应加大推进力度。向南,要尽早开工建设赣深高铁,连通珠江三角洲;向北,要加快昌吉赣高铁建设,连通长江经济带,向东、向西,要争取渝长厦高铁列入国家铁路专项规划并在“十三五”时期开工建设,连通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南北贯通、东西对接的准高铁“十字体系”。三要通过跨区域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就赣南苏区内部合作而言,应全面启动“长征大道”改造建设工程,在非长征线路以外的区域建设对接“长征大道”的公路干道,并整合沿线红色资源与红色故事,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冀盛华、张建君、夏红民:《采取特殊措施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步伐》,《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7月2日,第A11版。从与大中央苏区合作来看,应强化与粤北苏区、闽西苏区的战略联盟,加快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建设,同时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共同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实施“借船出海”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一要优化拓展铁海联运新通道。着眼于打造“内陆中的沿海”,充分挖掘铁海联运的优势,在做大做强赣州至厦门铁海联运“五定班列”的基础上,推动开通至上海港、宁波港、莆田港、深圳港等铁海联运班列和“五定班列”,开辟多条赣南苏区直达特区港口的进出海快捷通道,努力实现与沿海口岸的无缝对接。二要进一步拓展口岸功能。借鉴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策应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福建、广东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赣州口岸查验区、吉安陆路口岸作业区建设,积极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将赣州黄金机场口岸列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推动井冈山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用开放平台的新支点,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大提速。三要借助央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赣州为例,传统的稀土、钨等有色产业占工业总量的40%以上,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具有较大空间,但是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难免势单力薄、困难重重。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赣南苏区应抓住大型央企帮扶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央企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的对口支援,顺势输出有色、化工、机电、轻纺、建材等行业优势产能,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四)实施“借鸡生蛋”战略,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曾提出“三缺口”模型理论,认为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资本稀缺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约束条件还是人才和技术缺乏。*汤文仙、韩福荣:《三缺口模型:对双缺口模型的修正——对中国利用外资行为的合理解释》,《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5期,第36页。从赣南苏区现实情况来看,实现新一轮振兴发展,必须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入适宜的技术、管理知识和人才。一要紧紧扭住“招大引强、聚新集优”这条主线。依托各类“国字号”开放平台,突出珠三角、长三角及厦漳泉等重点区域,紧盯国内外500强、中央企业和大型民企等目标企业,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落户,进而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入。二要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引资、引技、引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或者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大力推进“飞出地”与“飞入地”的跨区经济合作,打造“工业型飞地经济”“商贸型飞地经济”“旅游型飞地经济”“农业型飞地经济”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飞地经济”区域,促使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转移。三要大力引入台资企业、先进技术和高管人才。充分发挥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同根同源”的客家文化优势,不断加强对台经贸合作,积极为承接台资企业转移提供平台,切实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尊重和留住台商高管人才。
责任编辑:魏烈刚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 for a New Round of 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 in Gannan Soviet Area
Ji Kaiwen
Promoting a new round of 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choice and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ccelerate the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Gannan Soviet Are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overal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 in Gannan Soviet Area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in terms of location, policy, platform and culture. But they are also faced with the restrictions of urban development grade, infrastructure bottleneck,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new round of 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 in Gannan Soviet Area could not depend on their strengths alone, but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external forces, take initiative to integrate into the overall opening-up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investment,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ctively develop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Gannan Soviet Area;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10.16623/j.cnki.36-1341/c.2016.05.016
季凯文,男,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江西南昌33003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引领下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2015YZ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