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评论员
供给侧改革:煤炭企业未来五年的主题
文/本刊评论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当前一大热门话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是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采取原有的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明显动力不足,发掘新的动力源来对冲下行因素成为当务之急。倒逼之下,“供给侧改革”走上台面。在这场政策利好的改革中,深陷困境的煤炭企业该如何行动?
“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什么?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分为需求侧与供给侧,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是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的种种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让供给、需求共同激发活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纵观世界经济史,可以看到,曾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滞胀的美国,和20世纪70~80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窘境的英国,就是依据供给学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借助“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这给我们启示,供给侧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是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供给侧改革,可以解决需求侧改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看,我国此次的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而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四个“歼灭战”。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而其落脚点是搞好企业,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改革的实质,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由之可见,供给侧改革不只是一种新提法,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根本性转变。这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国企改革加快步子,真正成为合格的供给主体。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从以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时代,转向了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的时代,意味着国家经济调控的着力点,从由需求端入手引导消费转向了从供给端着力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诚如专家所指出的,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而在现阶段,改革推进的政策着力点主要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以实现转型再平衡。
而生态环境的红线约束,加上产能严重过剩的双重压力,倒逼煤炭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未来五年,中国煤炭行业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去产能”,也即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的作用去掉过剩的产能。
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建成和在建煤矿产能57亿吨,而需求却不足40亿吨。即使扣除违规停建煤矿,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煤炭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67.7%,处于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煤炭库存已连续46个月超过3亿吨,行业亏损面已超过80%,国有煤炭企业整体由前年盈利300亿元转为亏损200多亿元。产能过剩引发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 (PPI负增长表明资金不足造成生产经营活动减少,经济有通货紧缩和下滑的风险)。而PPI负增长,煤炭和钢铁、铁矿石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的贡献占了70%以上。煤炭企业“去产能”势在必行。不坚决地“去产能”,从根本上改善供求关系,煤炭企业五年甚至十年也难翻身。
但是,煤炭企业的“去产能”不是单纯的减产减量,而是必须在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三个方面下功夫。
严控增量,就是严格控制投资,总量上严控新增产能,按照煤炭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对煤炭、电力、煤化工等,采取打捆上项目措施,严格控制单独扩大产能为目的的煤矿项目审批。
主动减量,就是主动争取政策支持,建立煤矿退出机制,关闭资源枯竭、安全无保障、扭亏无望的煤矿,停止劣质煤开采、劣质煤销售。不仅地方政府要支持和帮助煤矿淘汰落后产能,在煤炭“去产能”上主动作为,而且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
优化存量,就是在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以清洁能源为转型发展重点方向,提升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使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洗选加工转化与综合利用,提高煤炭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行业由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催生新的需求增长点。
煤炭企业要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未来的行稳致远,因此不是短期突击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推进改革上,煤炭企业必须有长期进行改革的思想准备,坚持“持久战”的工作方针,而在战术上则要做行动派,在最近几年打好两个“歼灭战”。
“歼灭战”之一:去产能化。煤炭企业盈利负增长在各行业中情况最为严重。靠政府保护、银行贷款“死扛硬熬”不解决问题,因为那非但不能解决供大于求这个要害问题,而且还会增大金融、财政的风险。所以中央将煤炭列为“去产能”的重点行业。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煤炭去产能目标和标准,既要依靠行政手段、更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的路径。5亿吨的去产能目标,是否能化解目前煤炭供需失衡状态,改善供求关系,这很难乐观。更重要的是,去产能必须面对三个难题:一是职工安置,二是债务处置,三是资产(包括资源)的处置。
去产能,说穿了就是要关闭一些煤矿,但这一次破产关闭必须动真格,不允许假破产、关而不闭,也不允许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同时不允许企业资产流失,而且要求处理好“去产能”与“保稳定”的关系。面对难题,煤炭企业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同时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避免增大“去产能”的困难和风险。在职工安置上,尤其要注意多渠道分流,多途径安置,依靠社会保险托底,发挥好失业保险对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发挥小微担保基金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金融担保。
“歼灭战”之二:兼并重组。煤炭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过低,是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过度而与下游行业竞争乏力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我国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有7000多处,加快推进小煤矿关闭淘汰和兼并重组,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对中小型煤矿进行兼并重组,壮大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势在必行。作为煤炭企业“去产能”配套措施,兼并重组利于提升煤炭企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为全行业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如果说去产能主要是南方煤矿面临的任务,则合并重组就主要是北方煤矿面临的任务。
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可大致循着三个方向进行:一是行业内的整合重组,现在不少小煤矿有出让资产、接受整合的诉求,一些大型煤炭企业也纷纷剥离转让亏损资产以求改变上市公司业绩,这为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跨行业重组,即按照煤炭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向上下游特别是煤电一体化的方向调整发展。煤矿通过控股或参股进入火电,真正实现煤电一体化,减少煤炭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健康发展。三是向煤炭深度加工转化调整。尤其是计划关闭的煤矿,可将清洁能源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
兼并重组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煤矿退出涉及民间融资和债权债务的处理,这个在退出机制中如何操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否给予财政支持,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煤矿不能消极等待,要提前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好在,现在各产煤省市区已经把煤炭列为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先后主动推出了系列帮助煤炭“去产能”的政策。国家也已出台“去产能”的政策,其中包括暂停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僵尸企业”退出、推进煤电一体化、鼓励国有资产证券化等政策措施。中央财政也将每年出资1000亿元解决过剩产能退出问题,持续4~5年。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供给侧改革,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之所在。煤炭企业理当抓住时机,坚定地推进供给侧改革,为自己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厉克 林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