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江南:浙商题材电视剧的独特道路

2016-02-02 22:30邵清风
未来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商战浙商温州

邵清风



不一样的江南:浙商题材电视剧的独特道路

邵清风

在我国电视剧创作中,商业题材电视剧作为一个比较集中的题材类型,已经有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依据地域特征,这些电视剧可以被划分为“晋商剧”、“徽商剧”、“鲁商剧”、“浙商剧”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地域性的阐释上,浙商剧走出了一条和其他地区商业题材电视剧完全不同的道路,一部接一部的浙商剧展现了一个与传统江南影像截然不同的、务实进取、义利并举的江南,令浙商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进入了中国的影像记忆。这不仅是浙江电视剧进入主流视野的成功经验,也是浙江文化身份打造的全新思路。

浙商电视剧;江南影像;地域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题材日益丰富,商业题材电视剧逐渐成为电视剧创作中比较集中的一个题材类型。商业题材电视剧一般以商业竞争、商人成长为主要内容,演绎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商人的商海沉浮与人生故事,往往具有明确的地域指向和文化特色。研究者一般依据地域将商业题材电视剧细化为“晋商剧”、“徽商剧”、“鲁商剧”等题材类型。“浙商”作为中国第一大商帮,其商业传奇与创业精神同样吸引着编创人员目光,浙商题材电视剧也是中国商业题材电视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商题材电视剧主要指的是由浙江主创或参与投资、呈现浙江风貌、描写浙江商人的电视剧。从1983年的《女记者的画外音》到近几年的《温州一家人》《向东是大海》,浙商题材电视剧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放置于浙江本土的影视创作中,还是和“晋商”“徽商”等商业电视剧相比,“浙商”题材电视剧都有其明显的独特性。三十年多来,“浙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一、浙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在浙江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中,浙商题材电视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类型,这个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几乎贯穿了整个浙江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与浙剧发展中所经历的高潮与低谷、探索与转折高度共振,几乎是浙剧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纵观几十年来浙商题材电视剧的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浙商剧”高水准的起步

1983年,浙江电视台摄制完成的《女记者的画外音》是继《乔厂长上任记》(中央电视台1980年)之后第二部引起巨大反响的商业题材电视剧。该剧以一位女记者的采访为线索,通过她的视角描写改革,反映了“双燕”衬衫厂青年厂长在改革之路上的追求、探索和奋斗,播出后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并获得了1984年第四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单本剧一等奖。1985年,《吴百亨先生》(5集)是四级办台之后温州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吴百亨是温州的一个英雄式的民族资本家、擒雕牌炼乳创始人。由于在民族资产阶级能不能在影视作品中当主角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该剧拍摄完一年后才在中央台播出,剧名改为《擒雕》。1986年,鲁冠球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为《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两年后,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将他的事迹拍摄成了电视剧《钱江潮》(又名《鲁冠球》,1988年,3集),艺术再现了浙江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改革春风吹拂下星火燎原的创业精神。

浙江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足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并创作出了有标志性意义的高水平作品,这在全国电视剧发展的版图中无疑是属于起步最早的,有着标杆式的意义。并且,自此之后,商业题材电视剧一直都是浙江电视剧创作中的一支劲旅,见证着浙江电视剧的发展。

(二)“浙商剧”在时代大潮下的复兴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不久,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完成了1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商人》(1992年)。该剧深刻反映了我国商业战线改革风云,较有深度地折射出了我国商业的变革历程,被广电部列为重点剧目,获得第13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并直接带动了90年代初全国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热潮。90年代浙江改革的热点集中在温州这片土地上,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惊异的目光,温州这片热土成为了这个阶段改革题材作品的主角,1993年由温州市剧作家创作、温州电视台等联合摄制完成的18集电视连续剧《喂,菲亚特》反映温州15年改革风云,在荧屏上展现了一直引起全国关注的“温州改革模式”,是浙江省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又一部重要力作,获14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之后温州电视台还和其他单位合作拍摄了讲述典型的温州女人创业故事的14集电视连续剧《温州女人》(1996年)、表现华人在国外的艰难处境和奋斗经历的25集电视连续剧《走入欧洲》(1997年)等电视剧。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娱乐化大潮和电视剧制作主体多元化的双重影响下,浙江电视剧创作曾陷入短暂的低迷,而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在带领浙江电视剧走向复兴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借助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浙江电视剧走出了富有影响力和现实意义的独特道路。

(三)“浙商剧”类型初步形成

2005年电视剧管理出台新政,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扶持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政策措施,并将2005年定为“现实题材创作年”。在此契机下,“浙江制造”的商业题材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浙商剧”的品牌开始打响,“浙商剧”类型初步形成。

浙江省广电集团于2006年拍摄的《海之门》是当时国内改革题材电视剧中集数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剧长45集,投资2600万元,以台州地区改革开放为背景,以三个退伍军人、两个孪生姐妹等人的艰辛创业和五任书记的交接班为主线,讴歌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不断深化,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的辉煌业绩。2008年,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拍摄的《十万人家》则深度触及民企改革难题,剖析与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出路,是一部表现浙商经历,反映企业家改革精神的电视剧。该剧一举获得了27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被央视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历史最高价进行收购。有评论者这样评价:“2008年平淡的现实题材剧终于在岁末掀起了波澜,作为央视08年压轴大戏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作品的《十万人家》于12月12日开播,从已经播出的大半部作品来看,该剧的确是08年现实剧的一大亮点,笔者认为其最突出之处在于较好地把握了‘转型’二字,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遭遇,同时又能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统领艺术形象的传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风情。”[1]

除了这两部剧之外,该阶段的《红顶商人胡雪岩》(2006年,杭州嘉艺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温州人在巴黎》(2008年,浙江康仕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中国往事》(2008年,浙江华策影视有限公司)、《中国制造》(2009年,浙江凤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等也都属于浙商题材电视剧。在此之前,浙商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往往离不开主管部门的重点扶持,但到这个阶段,“浙商剧”创作开始进入各影视公司和投资人的视野,这也说明“浙商剧”的类型化生产初步展开。

(四)“浙商剧”类型走向成熟

2012年年初和年末相继有两部“浙商剧”登陆央视一台,分别是《向东是大海》和《温州一家人》。作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一,宁波商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向东是大海》这部剧表现的就是近代以来以“宁波帮”为代表的上海滩民族资本、民族工业、民族商业发展的历程,深度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民族工商业面临的困境和所作出的努力。该剧通过周汉良为代表的草根人物在乱世国难中成长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中流砥柱的成长历程,抒写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为民族、爱国家的博大情怀,并把个人的命运和家国的命运同社会历史的变迁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家国同构的叙事格局。《温州一家人》则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讲述了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用这家人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平民化的视角表现了一代温州人艰辛而传奇的崛起历史,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2015年,《温州两家人》在《温州一家人》的基础上,续写了温州商人在改革开放深化时期的奋斗史和精神史,电视剧以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为切入点,敏锐而快速地对现实作出反应。在剧中可以看到经济转型、金融危机、国家投放4万亿、产业结构调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元素,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随着这三部剧的相继播出或完成,表现浙江商人传奇、依托浙江地域文化的“浙商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浙商剧”开始成为浙江电视剧中的又一个成功类型。据悉,讲述义乌浙商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已经杀青,这部剧和《向东是大海》《温州一家人》一起被并称为浙商三部曲,分别深度展现义乌、宁波、温州的浙商风采,由此也可见“浙商剧”类型走向成熟,类型化生产与布局深度展开的趋势。

二、浙商题材电视剧的独特道路

当下学界习惯以地域电视剧的视野来研究商业题材电视剧,将浙商剧作为商业题材电视剧的中的一个重要的地域流派分支,与“晋商”、“徽商”、“京商”、“鲁商”等题材的电视剧并置,是目前关于商业题材电视剧研究所习惯采用的角度。但事实上,在对地域性的阐释上,浙商剧和“晋商”、“徽商”等电视剧区别明显,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一)时代共振中不再诗意的江南

浙江地处江南,自古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独特的文化经济传统和地理环境催生了其独特的文艺气质。有学者如此概括:“长江下游温湿多水,河网纵横,使人性柔;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生产方式精致细密,使人心细;长江下游自古多艺术,南宋以后有‘江南人文薮’之称,使人气质文雅。”[2]学者刘士林在考察了江南的地理风貌、比较研究了中国南北文化、关注了历史文化的演进之后提出:江南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古典美和诗意生活的最高代表。在江南的精神结构中,充溢的是一种不同于北方政治伦理精神的诗意审美气质。[3]

就浙江本土的电视剧创作而言,诗意的江南在很多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表现,从《鲁迅》《济公》到《九斤姑娘》《老房子新房子》,无论乡村还是市井、传说还是现实,都有着鲜明可辨的江南气质。但也必须承认,在从70年代末开始重建的电视剧版图和历史中,“诗意江南”所呈现出的浓浓的怀旧、市井、乡土气质难以与时代产生共鸣,从而显得边缘了。有学者在论及80年代电影时提到:“第五代电影人正在以西北戈壁荒漠、黄土高坡重塑民族精神,以生死悲歌重建民族历史,精致的江南市井人生,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格局过小。”[4]这种判断对于浙江电视剧的创作也是同样有效的,地域性的创作,尽管精致温雅,但始终难以带领浙江电视剧走入全国视野。如何在电视剧创作中占据主流,发出浙江声音,浙江商业题材电视剧在这个问题上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电视剧复兴于70年代末,正好与改革开放同步。浙江在经济改革上敢为天下先的气度同样表现在电视剧创作中。特别是在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上,浙江是有独特优势的。可以说,浙商走过的道路、遇到的问题、受到的挫折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道路、问题和挫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浙商电视剧有着其他地区商业题材电视剧无法企及的现实意义。20世纪初,全国的商战剧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各个地区都推出了有地域风格的高水平的商战剧,但绝大部分都把视线集中在近代家族题材上,如《大宅门》(2003)、《大染坊》(2003)、《乔家大院》(2006)、《走西口》(2009)等,但浙商题材电视剧则一直是敏锐度极高、现实意义很强、视角宏大的创作。纵观浙江几十年来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除了极少的几部描写民族资本家的作品如《吴百亨》《向东是大海》是近代题材之外,几乎全部都是当代题材。浙商故事不是令人眷恋的过去,而是正在活跃着的现实。诗意的江南不是这类电视剧的表现重点。浙江通过其商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紧扣时代脉搏、深度接轨现实,改变了商战剧的面貌,也改变了观众对浙江影像的印象。

(二)“现代性”语境下弱化的地域情感

在全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绝大部分地区商战剧的创作在地域视角下展开,这些电视剧扎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征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在向观众展现商战风云的同时,也展开了一幅幅地域文化的图景。相较之下,浙江商业题材电视剧中的地域特征一直比较弱化。

《女记者的画外音》的原型是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但在剧中完全看不到这一个人和地区的相关信息。《中国商人》展现的是大东方百货大楼、中山路百货大厦和新世纪购物中心三家大商场在同一个城市中展开商业竞争的故事,这个由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与杭州市商业局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却几乎没有展现任何浙江和杭州的地域文化风情。这阶段对地域特征的回避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真正从美学意义上来区分的地域流派还未出现,地域差异带来的陌生化审美效果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那么令人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南方经济强省,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复杂的现实,浙江电视剧创作者有为改革立传的视野和雄心,尚无暇顾及地域身份的彰显。

90年代中期,地域性创作开始进入到电视剧创作者的视野,浙商剧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喂,菲亚特》,一直到最近的“浙商三部曲”,浙江元素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展现,但和“晋商”、“徽商”电视剧相比,浙商剧的地域特色依然不够明显。如《十万人家》所展现的是江南小镇(南浔)、特殊产业(丝织业)中孕育的时代风云,但紧张的商战风云、迫切的产业转型,使得这部剧并无暇将镜头更多地停留在江南小镇温婉的地域风采上,对风俗文化更是毫无涉及;《温州一家人》努力营造鲜明的地域形象,从片名到片尾曲都鲜明彰显地域特色,甚至还专门出了温州方言版,但纵观全剧,周万顺一家在国内外闯荡,影像的叙事空间根本没有给温州地域风情留下一丝机会;甚至是《向东是大海》这部写“宁波帮”的近代题材电视剧,也并没有将人物和故事局限在宁波一隅,努力去凸显这一地域特色,从故事背景到人物语言,可以说并没什么宁波味。

地域文化是历时性生成的,与长期的传统习俗的浸润和极低的人口流动性分不开,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乡村去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现代”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现代性语境中,地域文化之失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到浙商剧的创作,浙江商人在国内乃至全球迁徙闯荡的生存方式难以将情感驻留在江南一隅,与改革现实联系密切的商战风云也使得故乡之思显得奢侈。并且大部分浙商剧在讲浙商故事的时候,往往意不在浙江,就如《向东是大海》剧中人周汉良语“宁波很小,天下很大”,以及这部剧的导演所称:“宁波商帮只是故事的载体,实际上该剧讲述的是上海开埠历史,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如何在举步维艰中发展。”[5]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浙商剧,地域特征始终仅仅只是一个淡淡的底色,恰如四海为家的浙商心中的那个故乡。

(三)思辨气质下开放的文化视野

针对国内商业题材电视剧对近代题材的偏好,有研究者归纳了其成就,也指出了其不足:“从内容看,国产商战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近现代中国民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另一类则是反映改革开放后新兴的民营企业如何不断壮大并力图走向世界的努力。相对而言,前者可谓深耕细作,成绩斐然,后者则显得踟蹰不前,乏善可陈。总的态势是‘脚踏实地,继承传统’有余,‘放眼向洋,开拓创新’不足。”[6]从全国商战剧的发展现状来看,浙商剧的创作正补了“放眼向洋,开拓创新”这个短板。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商业伦理体系和个人价值标准,这也成为绝大部分国产商业题材剧表现的重点。这类剧作往往借商战风云来展现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和商业伦理的魅力,并将其置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来抒写民族资本的悲剧命运。这些剧中的主人公通常极富个人魅力和道德召唤力,往往有着坎坷的人生和悲剧性的结局。《乔家大院》中乔致庸一跪不起,《大染坊》里陈寿亭吐血身亡,《向东是大海》中周汉良与日本人同归于尽。浓重的悲剧色彩成为国产商战剧的主色调,在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背后则是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商业伦理的困境。

而浙商剧则不同,绝大部分浙商剧并不太把注意力放在主人公个人修养的描绘和商业伦理的回顾方面,而是将目光放在市场化进程和经济体制改革上,自觉打造主旋律商战剧,特别是现实题材的优秀商战剧,告别怀旧与悲情,呈现出开放的视野,以及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气度。浙商剧并不致力于描绘一个传统秩序下的完美的乌托邦,而是深入思考浙商的现实境遇,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市场培育、秩序重建、转型升级、全球化等无数现实问题,对于这些尚没有唯一答案、没有现成道路的问题,浙商剧呈现出可贵的思辨立场和开放视野。在绝大部分浙商剧中,没有完美人格,也没有成功模式,而是充满了对复杂现实的客观审视和改革方向的开放性的思考。如《温州一家人》这部剧,对30年的改革历程,以及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温州商人的曲折命运做了严肃公正的反思。剧中人所面临的大量困境并不是通过巧合来制造的戏剧性困境,而是改革进程中真实遭遇的坎坷。电视剧不避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带来的损失,对周万顺入狱、国营工厂破产、四眼跳崖等情节的设置,体现了对改革开放付出的代价的反思。至于周万顺一家对于致富的执著追求,电视剧更是不避讳、不护短,对温州人在致富过程中走的弯路,温州人的大胆、投机、狡黠都有所表现。温州商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饱受诟病的问题,如过分精明、会钻营、不重视质量问题、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等,在剧中都直言不讳地进行了表现。

当下传统的商业伦理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中国的商业文化正处在价值真空期,除了回顾历史,缅怀辉煌,商业题材电视剧是否应该有更好的出路?浙商剧为我国商业题材电视剧的价值探索乃至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只有反映复杂现实、深入揭开矛盾、引领观众主动反思,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才能真正令人信服。

通过一部接一部的浙商剧的创作,浙商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进入了中国的影像记忆,并且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务实进取、义利并举的江南,这不仅仅是浙江电视剧进入主流视野的成功经验,也是浙江文化身份打造的全新思路。

[1]张宗伟.课题·难题·话题——2008年国产电视剧三题[J].艺术评论,2009(1):52.

[2]董楚平.吴越文化概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12.

[3]刘士林.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3-51.

[4]赵建飞.重返江南——中国电影中的江南影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127.

[5]佟珊.中国商人的现代史诗——浅议电视剧《向东是大海》[N].北京日报,2012-03-29(018).

[6]邹韶军.重建商业伦理凝聚核心价值——浅论国产商战剧发展现状及其价值[J].当代电影,2010(11):138.

[责任编辑:华晓红]

邵清风,女,副教授,文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J905.2

A

1008-6552(2016)06-0077-05

猜你喜欢
商战浙商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双11商战,永久、凤凰夺冠亚军
浅析郑观应“商战”思想与郭嵩焘“重商”思想的不同
工三易主,世茂今后怎么玩“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