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环城生态圈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6-02-02 20:40:58李建军
中国林业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晋城市解决方法问题

李建军

(晋城市林业局,山西泽州048000)



晋城市环城生态圈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李建军

(晋城市林业局,山西泽州048000)

摘要:基于城市环城生态圈建设基本情况,阐述晋城市环城生态圈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步骤、建设原则及方法、建设要求及标准、实施方式和保障机制,提出了工程建设中绿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晋城市;环城生态圈;问题;解决方法

晋城市位于太行山南部,山西省东南,现辖1区、4县、1个县级市,84乡镇(办事处),2 213个行政村,面积9 490 km2,人口230万,是一个多山的地市,山地和丘陵地占全市总版图面积的87.1%,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3.92万hm2,其中森林面积37.06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9.2%,居全省之首。2013年9月,晋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后,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中心城市环城生态圈的决定,这一工程的实施对全市的生态建设有着促进作用,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关键问题就能把好事办好,使这一项目达到预期的目的。

1 基本情况

晋城市环城生态圈建设项目位于中心城市的近郊区域,北至莒山,南至晋普山、白水河一带,东至丹河、浮山,西至玉屏山,东西宽26 km,南北长36 km,规划总面积396 km2,占全市总国土面积的4.17%。按区位和功能共划分了莒山、白马寺山、玉屏山、晋普山、白水河、丹河及东部山体、龙王山至丹河生态廊道、白马寺山至丹河生态廊道八个片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规划范围内的村企绿化、道路河流绿化、荒山绿化、林分改造、裸露地治理、景点打造,将建设主线绿道总长约120 km,支线绿道总长约150 km。

2 工程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1基本思路及步骤

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模式,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力争用3~5年时间在中心城市环城周围建成若干个高标准、成规模、上档次、有品位,能满足群众生态休闲、健身娱乐、旅游观光、产业发展等多种需求的森林公园,逐步形成环城生态圈,把晋城打造成为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更好地为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做出表率,起到示范作用,可以在节省财政资金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

结合当前各个片区的现状,白马寺山片区已基本成型,丹河及东部山体片区主体工程丹河湿地公园2013年开工已经建设,可以分别由城区政府和泽州县政府管理,继续完善提高;剩余六个片区可以按离中心城市区距离远近和地缘衔接性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为:玉屏山、白水河、龙王山至丹河生态廊道、白马寺山至丹河生态廊道;第二期实施两个片区,分别为:莒山和晋普山。第一期实施的四个片区可近快面向市场招商引资,抓紧时间实施,完成后为第二期两片区建设提供经验。

2.2建设原则及方法

环城生态圈是环晋城中心城市的绿色基底与自然本底。它有机结合了以生态保育、自然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功能,旅游观光、休闲游憩、文化娱乐为主的游憩环功能,以及地域文化复兴、城乡统筹建设为主的文化环功能,构成新晋城发展建设的“生命之环”。在建设中可以坚持:①生态优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的原则;②城乡一体、先绿化后建设、绿化美化兼顾的原则;③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原则;④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对参与环城森林公园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依照以下方法管理:①本着先开展造林绿化、后实施配套设施建设的原则,在保证新造林绿化面积达到园区规划应绿化总面积80%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园区规划应绿化总面积20%的土地面积用于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②依据相关城乡规划、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要求,对不宜开发建设的森林公园,其开发用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就近易地供地。③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及基础设施配套费除国家规定应计提及上缴的费用外,剩余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达到绿化标准的,予以全部返还,用于森林公园建设。

2.3保障机制

2.3.1完善法律保障

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旅游区、林业、环境、文物事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补充相应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如停止或惩治相应区域的采石活动,对养绿扩绿行为的奖赏等。对违反规划,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

2.3.2成立晋城市环城生态圈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环城生态圈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代表市政府行使环城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相关职责,包括各森林公园建设主体的进入和退出、森林公园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协调,对于需要进行的行政审批事项,可由环城办一站式承接,协调相关单位办理。市发改、财政、审计、农委、住建、国土、规划、环保、水务、旅游、园林、电力、林业等部门为环城办主要成员单位,成品单位之间要协调配合,积极推进森林公园建设各项工作。

2.3.3市场运作、企业经营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建立新机制。对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多种有效形式,组织实施旅游区内的各娱乐项目开发建设、环境保护和经营活动。由企业经营,让企业成为环城生态圈建设的主体。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建设开发领域,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发的局面。

2.3.4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包括人大政协监督、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专家监督和综合监督,共同监督环城生态圈建设和开发经营的全过程。

3 工程建设中绿化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3.1山林生态基质的绿化

①近自然山体:这主要针对林木植被比较好、可以规划为森林公园核心区的地方,在这些区域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控制人为活动的干扰,保护山体原有生态资源。②人工干扰山体:这主要针对林木植被不太好,可以规划为森林公园开发区的地方,以山体生态恢复、人工栽培、抚育为主,适当增加游憩设施。③近裸露山体:这主要针对林木植被不好,地形陡峭或为采矿挖石破坏区,急需山体植被恢复的地方,以营造山体植被种植环境,涵养水源为主。

主要绿化方法为:①林分调整,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栽针保阔;②补植补造,均匀补植、块状补植、林冠下补植、竹节沟补植等;③封山育林,对天然更新条件及现状较好的林分采取封禁育林,对自然更新有障碍的林地可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措施;④间伐抚育,透光伐抚育、生长伐抚育或育林择伐、卫生抚育或育林择伐。

3.2村镇生态基质的绿化

规划区内的每一个村庄就是一个闪亮的光点搞好其绿化,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内容包括:①村镇生态本底重构。重构村镇原有良好自然生境结构,结合周边自然环境本底,以进村路、街道、公共场所等为主,点线面多方面嵌入生态理念构建下的公园及绿地系统相关内容,形成支撑村镇生态理念营建理论的重要先导。②村镇生物栖息地保护。将具有良好动植物资源条件的村镇生态斑块进行保护隔离和适度联通的理念进行处理,保证村镇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功能性,同时满足生境对动植物种类和质量的进一步要求。③村镇景观生态营建。基于生态本底重构和栖息地保护原则之上的村镇景观生态营建策略以整个村镇的景观观赏界面为主导方向,以生态资源的保护及适度规划为原则,以联络及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加强对规划区内的村镇生态环境进行景观营建。

绿化方法为:①村庄改造与绿化:控制村庄规模和范围;提升村庄周边和内部景观。②规划范围内有青连寺、神南庙、白马寺、府城庙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晋城大学等单位,可对周边植物景观的提升:根据不同景点的景观氛围、环境条件,依照村庄绿化标准建设环寺(庙)林带,选择适合于不同景点景观特色的基调树种和花卉,形成景点植物景观特色氛围,衬托强调各景点特色。

3.3自然廊道生态的绿化

3.3.1河流的绿化和生态保护

①河流近自然湿地:在市区的东、西两河上游和白水河片区内以保护为主要策略,严格控制人为活动的干扰,确保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

②河流人工干扰湿地:在市区东西两河下游、北石店河和丹河流域规划范围内以改造为主要策略,依据现状情况,对其采取保留或者丰育还湿的措施。建立或者改造公园湿地,作为缓冲区,在满足休闲游览的同时,加强湿地的科普、教育功能。

③河流近裸露湿地:以湿地恢复为主,控制人为活动的干扰,确保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恢复。

3.3.2公路沿线:绿化和生态保护

①规划范围内的G207、陵沁线、晋张路、长晋路、晋高一级路等国道省道:注重景观效果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增设小景点以目前现有的杨柳为主要树种,补植增植色彩明快的黄栌、红枫、火炬等色叶树种,栽植连翘、迎春、紫薇等林下花灌木。

②规划范围内的南牛线、巴马路等县道以及所有的乡道要注重景观效果的整体性和延续性,调整单一、脆弱林分,变单排为双排以上,主要增植秋叶树种;栽植林下花灌木。要特别重视,与国省道、河流交叉连接地方的景点绿化,形成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的景植物观。

③滨水岸线:选区耐水湿的乔灌木、草本植物及水生植物丰富水岸植物景观,修复河岸生态环境,构建滨河生态廊道。

3.4人工廊道生态的绿化

加强人工廊道对于防止城市无序扩张、联系自然的功能建设,建立防护林带体系,在满足对城市快速路防护隔离的同时,增加防护林带的景观特色,运用微地形加强防护与景观的效果。

3.5环城山体彩化绿化工程

在整体生态绿化建设的基础上,市区西部及南部,玉屏山、五王山、连南路沿线荒山,对具有良好视线的迎城市面山体,建议采用彩化工程,主要采用彩叶树、藤本植物为主,既可以起到亮化美化作用,又可以对历史采挖裸露地起到植物遮蔽作用,环城山体彩化工程重点是补植彩叶树种以及春花树种,从景观上打造迎向城市面的风景林带。

3.6绿道工程建设

3.6.1选线原则

①落实上位规划,与城市绿道衔接,形成完善的城市绿道体系。

②资源连接,将规划区内的生态、人文资源点进行串联整合,形成便捷的体验廊道。

③因地制宜,充分依托山水、道路骨架进行绿道建设,节约投资,体现晋城环城山体绿道特征。

3.6.2布局原则

环生态圈网络状布局结构:环城城市的山体绿道串联环城生态圈规划区内生态、人文游憩点及村镇节点,并通过与城市绿道的沟通连接。

①主线绿道:串联生态圈内八大生态保育区、城市各组团、主要村镇及森林公园,是环绕中心城市的主要绿色慢行系统,也是城市综合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主线绿道总长约120 km。

②支线绿道:连接环城生态圈各片区内的游憩资源点,并与主线绿道有机衔接,是环城生态圈各片区的主要游览道路,同时也是环城主线绿道的进一步补充完善,支线绿道总长约150 km。

③发展节点:包含村镇、历史人文资源点、生态保育区和公园节点。

④交叉节点:位于绿道主线与支线的交汇处,包括主要村镇及公园节点。

3.6.4配套设施建设

①游览设施服务点:包括信息咨询亭、游客中心、医疗点、自行车借还点、露营点、烧烤点、垂钓点等。

②管理设施服务点:包括治安点、消防点等。

[责任编辑:鹿鸣]

生态建设

Several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Grasp of Jincheng City Ecosystem Construction

LI Jian- jun
(Jincheng City Forestry Bureau, Zezhou Shanxi 048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the construction ofthe urban ecosystemaround the city,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e basic ideas and the steps,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building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the embodiment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of Jincheng city ecosystem construction, then the existingproblems and solvingmethods ofgreeningaspect in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Jincheng City; cityecosystem; issue; solution

作者简介:李建军(1965-),男,山西泽州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森林防火、工程造林、经济林栽培和管理。

收稿日期:2015- 12- 31

DOI:10.13691/j. cnki. cn23- 1539/f. 2016.01.024

中图分类号:F3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5919(2016)01- 0074- 03

猜你喜欢
晋城市解决方法问题
晋城市财政局举办预算一体化系统技能竞赛
山西财税(2023年8期)2023-12-28 08:05:46
晋城市沐春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晋城市:农民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05-22 01:32:32
晋城市举办庆祝祖国成立七十周年展演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9:1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