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7)
论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靳 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7)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民族声乐。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要想保持民族声乐的特色,需要我们在熟练掌握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对其演唱方法进行继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学习借鉴其他唱法的优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提升与创新,使民族声乐艺术可以在时代潮流中不被淘汰。
【关键字】民族声乐 ;民美;特色
(一)民族声乐概念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广义的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风格迥异;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
(二)美声唱法概念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又被称为“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演唱出来。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即为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
(三)民美唱法概念
民美唱法,是指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新型演唱形式,即美声唱法民族化。民美唱法与通俗唱法根本的区别就是,民美唱法的发声位置较为靠后,而通俗唱法的发声位置则比较靠前。
(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主要代表是郭兰英、王玉真等老一辈歌唱家。由于我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元素,导致人们在那个时期更关注的是关于语言“说”的音乐感,在演唱时融入了中国的经典的戏曲元素、及其发声方法和特点等,表演时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细腻、自然、不加以任何的修饰,即为传统民歌的唱法。
(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主要代表是马玉涛、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在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注重了关于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有了质的飞跃,无论是在对于歌曲的驾驭能力方面,还是在对歌曲作品的情感诠释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戏曲为元素的传统唱法,打开喉咙、混入假声,使声音圆润流畅、上下贯通,改变了之前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
(三)上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第三阶段以彭丽媛、宋祖英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歌唱家,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转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中国民族声乐逐渐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声乐爱好者开始学习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并将其与西方的唱法相结合,以我国的民族声乐特色为基础,通过研究融合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创造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
(一)在咬字、吐字方面的异同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在日常训练中,咬字、吐字方面有很多讲究,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练习方法,要想精通掌握这种方法必须要掌握技巧,在进行训练时,要做到放松心情,口腔松弛,在气息流动的时候去咬字,每个字之间要连贯,另外在歌唱时要咬字,不能先咬住字再歌唱。在不知道该如何咬字时,不会掌握时间和精准度,就会影响声音的发挥,想要唱好民族声乐、进而继承与发展它。就要求每一个歌唱者勤于练习,勤于思考,训练在同一个位置发声,结合气息,做到平稳连贯的演唱。而美声唱法也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进行日常发声练习时,需要在咬字上将声母与韵母分开,不能叠加在一起,以免听起来模糊、不清楚,另外在演唱时要做到口腔的前后分开,并且在演唱过程中,声母与韵母的分离速度要快,不能拖沓。民族唱法与之不同,民族唱法要将声韵母和在一起,最后再放开。民族唱法通过舌头,牙齿、喉咙等配合来咬字发声,使其听起来连贯清晰。
(二)在演唱风格方面的异同
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与风格不拘一格、丰富多彩,歌唱者一般在演唱时会加入自己民族的特色,例如服装、装饰品等,色彩鲜明,形成其独特的韵味,演唱歌曲的内容,或多或少会反映民族的习俗,表达他们的情感。民歌的歌词篇幅一般较短,较为工整,具有我国民族的特色,特点上押韵对称,在句式方面,大多数民歌作品都是四句,调式大多采用我国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美声唱法的作品大多数是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的形象特点,反映我国人民生活的作品民歌较少一点。在美声唱法的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需要对歌曲的情感、节奏以及风格方面准确把握,融入自己的情感和风格,从而让听者可以感受到一种代入感,充分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对演唱者的肢体上的动作要求不多,另外在演唱中,一般选择小礼服,显得成熟稳重、端庄大气。
(三)在声音共鸣方面的异同
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大多采用局部共鸣的方式,包括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以及胸腔共鸣等共鸣腔体。民族唱法一般以头腔共鸣为主,以口腔、咽喉共鸣为辅,并适当地加以胸腔共鸣,形成了一个上至头腔,下连喉腔,并直通胸腔的呈垂直状态的共鸣通道,从而使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可以达到最佳的共鸣效果。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采用的是混合声区即声音真假混合同时出现,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在演唱时声音动听、音色洪亮、穿透力强。
民族声乐是我国宝贵的艺术瑰宝,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却十分缺乏精神上的慰藉,民族声乐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人们放松心情,遨游于声乐带来的舒适感当中,因此我们要保护民族声乐,在其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加入时代的特色,跟上时代的潮流,让人们喜爱欣赏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借鉴其他地方、国家的优点来完善自己,不断进步,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借鉴其他演唱方法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使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琳.《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09年第2 期.
[2]马军红.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性与差异[J].电影评介,2008.
[3]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出版社.2003:29.
作者简介:靳宇(1990-),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民族声乐),现工作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