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创新 担当
——“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综述

2016-02-02 14:05顾中亚
伦理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伦理学学者伦理

顾中亚

传承 创新 担当
——“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综述

顾中亚

2015年10月1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青年伦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李建华教授、王小锡教授,《新华文摘》杂志社副总编王善超,《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杨义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副主编李义天以及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曹刚、李培超、田海平、唐文明、王露璐、杨明、杨通进、曾建平、左高山参加了此次高层论坛。参加论坛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伦理学学科发展与创新、青年伦理学工作者的学术责任与担当等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指出,要解决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中国文化人反文化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怨恨,使得中国文化人不仅没有成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和批评者,反而成了对传统文化展开批评的主角。在他看来,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怀疑、破坏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认为,要冷静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的东西,但确实有很多内容是封建的。他提出,要区分西方的“博爱”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把握“仁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江苏省委党校杨明教授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一是不担忧,即不要过分担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命脉的断裂;二是不着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主张都不是尽善尽美,其成效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三是不过分干预,应让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从而能够吸收各种新的思想因素。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权利观念的阐释,分析我们应如何思考和对待我们的文化。南京师范大学王露璐教授强调,乡村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源头,转型期的中国乡村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也为伦理“回到”乡村及伦理学“进入”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她认为,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的建构必须解决好乡土伦理的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嫁接、地方性特色与普遍性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从方法论层面提出乡村伦理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地方性道德知识建构的问题。

二、伦理学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创新

《道德与文明》杂志社杨义芹研究员通过对《道德与文明》近年稿件数量与质量的分析,提出了当前伦理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是研究方向的失衡。西方伦理的研究成果偏多,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原理等方面的成果较少,应用伦理学方向的研究成果也不够丰富。二是拿来主义现象严重。一些西方伦理研究成果明显是资料的简单“拿来”、拼凑或翻译,未能转化为中国语言和中国风格。三是伦理学研究对现实的关注不足。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尤其是道德困境和冲突,应当给予理性的分析和价值的引领。四是基本理论探讨还应更加深入,要注意回归经典、回归文本。

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提出了我国伦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五个问题:一是伦理学的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创新;二是伦理学学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三是伦理学聚焦重大问题不够,研究不深,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伦理学体系亟待建构;四是伦理学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影响大众、影响青少年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五是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主动融入世界,沟通世界,影响世界的话语体系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他提出道德建设应重点抓三个方面:一是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的道德建设;二是抓青少年道德和成年人道德的互动性;三是抓日常养成,从日常的经验中“养成”道德。

湖南师范大学李培超教授指出了目前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的不足及这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碎片化的研究,即抛开马恩文本形成的语境与背景,抛开马恩思想的整体性,只是就其中的某句话或某个概念,断章取义地进行分析和解读。二是教条主义的倾向,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标签到处套用的“老教条主义”,另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当成标签的“新教条主义”。三是泛道德主义的倾向。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及个人品德要求超出正常人的能力范围,以至于唯道德是论。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从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做三个方面对伦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再思考。他认为,对元伦理学要进行重新评估,没有元伦理学的思维就无法发展伦理学,也无法建构中国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建构伦理学话语体系要结合特殊性和普遍性、思维和他人、统一与差异、古与今、中与西几方面进行。

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认为,伦理学的研究要有内向的超越,在比较哲学的方法论问题上,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面对比较过程中的陷阱,要注意求同的陷阱,更要注意求异的陷阱,需要建立对自我的认同,注意把握同异之中的平衡点等。他认为,目前一些比较研究既不能够整体地考虑其原有的语境,又不愿将比较的内容放在一个有可能贯通过去与未来的、鲜活的时机意识中,于是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看似有理,其实是僵化的。中国人民大学曹刚教授认为,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能上能下。道德既需要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去把握,但又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伦理学研究就需要能上能下,上下结合,实现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二是可近可远。伦理学研究既要关注当下的问题,也要关注未来的问题。三是又红又专。伦理学既要为现实服务,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

三、青年伦理学工作者的责任与学术担当

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学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学术使命?又如何担当起这种学术使命?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万俊人教授指出,每一代知识分子有每一代的担当。中国知识分子要承担自己的社会使命,青年学者更要有文化自觉。他特别指出,从古埃及的僧侣,到古希腊的智者,到战国时期的士,到现在的知识分子,都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代表社会良知、社会精神、社会文化的担当,应自觉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李建华教授认为,学术责任源于学术良知和一个学者的执着。要担当就应有学养、能力和使命意识。他强调,青年学者不要盲目跟风,不要为学术之外的东西所束缚,应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按照自己的学术路径走下去。他还倡导开展学术交流和交锋,鼓励形成学派,培养学术特色。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表示,青年伦理学工作者应起到顶天立地、承上启下的作用。青年学者要真正做到学术有担当,关键在于学术创新。这种创新要上述哲理,下接地气,传承与批评并存,赞赏和商榷同在。青年学者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创新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只有真正的学术创新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才能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留下印记。

中南大学左高山教授从“青年学者担当什么”和“凭什么担当”两个方面对担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他看来,担当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评价,同时也是义务和责任。担当有主动担当和被动担当、积极担当和消极担当。传承学术、创造思想、影响社会,应当是青年学者最基本的担当内容。他提出,青年学者要有使命意识,应该有“舍我其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李义天研究员也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学术担当的理解,他认为,伦理学研究不是为了研究本身,而是为了伦理的生活。因此,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实践真理的学科,不应该将视野仅仅局限于学问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伦理生活。青年学者应当清醒认识所处的时代,认识自己,面对问题不退让、不恐惧,不去充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合谋者,而是怀抱一种大情怀和大志向去担当起自己应有的学术使命。

(顾中亚,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伦理学学者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