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掳掠人口问题研究

2016-02-02 14:05李爽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3期
关键词:百济新罗高句丽

李爽

高句丽掳掠人口问题研究

李爽

高句丽在同中原、百济、新罗及周边部族的战争中虏获了大量的人口。高句丽统治集团为了实现政治军事利益的最大化,对这些掳掠人口采取了不同的处置方式,使其在高句丽的命运各不相同。总体上,掳掠人口对高句丽国力的增强、王权的巩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句丽 战争 掳掠人口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较为强悍的地方民族政权,其民族“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喜寇钞”①。故在存世七百余年间,高句丽经常与中原及周边部族发生战争,掳掠了大量人口。对于战争中所掳掠的人口,高句丽如何处置,对高句丽民族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就此作以深入探讨。

一、高句丽掳掠人口的主要来源

高句丽在对外战争中掠夺来的人口以及战败被迫投降的将士成为高句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俘获人口数量众多,身份复杂,民族成分不一,主要源于高句丽同以下几个政权的战争:

(一)与中原的战争

高句丽自建国以来,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不断。在战争中,高句丽从中原掠夺了大批的人口,构成了高句丽劫掠人口的大部。高句丽地处东北一隅,多大山深谷,土地贫瘠,农业生产力低下,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日常生活所需。恶劣的自然生存坏境,决定了高句丽必须对外武力扩张,以此来拓展生存空间,掠夺资源和人口。而高句丽的每次对外扩张,几乎都是对中原王朝的属国和郡县的兼并,这必然招致中原的还击。从中原来看,高句丽长期割据一方,对中原构成了巨大威胁,势必要对其打压、铲除。为此,高句丽与中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掠夺了大批的中原人。据《三国史记》载:

大祖大王六十九年(121),“遂成因据险以遮大军,潜遣三千人,攻玄菟、辽东二郡,焚其城郭,杀获二千余人”。

美川王十四年(313),“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十六年(315),攻破玄菟城,杀获甚众”。

故国壤王二年(385),“王出兵四万袭辽东。陷辽东、玄菟,虏男女一万口而还”。

由上可知,高句丽在同中原的战争中,除了占领土地外,就是掠夺人口。高句丽获胜,少则虏获数千人,多则上万。在与中原频繁的战争中,高句丽从中原所虏获的人口是难以计数的。

(二)与新罗、百济的战争

高句丽与新罗、百济的战争也是其劫掠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高句丽欲南向称霸朝鲜半岛,新罗、百济是其主要对手。高句丽必欲除之而后快,故高句丽与新罗、百济之间的战争不断。在争霸的过程中,新罗、百济多次战败,被高句丽掳走大批将士及当地民户。长寿王六十三年(475),“王率兵三万侵百济,陷王所都汉城,杀其王扶余庆,虏男女八千而归”②。婴阳王十九年(608),“命将袭新罗北境,虏获八千人”③。为了满足国内对人口的需要,高句丽在战争中总是不惜代价地掳掠人口资源,俘虏中男女皆有,不仅虏获战败方的男性壮丁,甚至连妇女也不放过。与新罗、百济的战争,高句丽虏获的人口亦不在少数,每一动兵,所获人口成千上万。故国原王三十九年(369),攻百济的雉壤城,“掠其民户而还”④。也有的战争攻城掠地,仅以城池土地来标明战果,而这些记载恰恰更能折射出高句丽俘获人口数量的庞大。广开土王五年(396),“六年丙申,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于是得五十八城,村七百”⑤。宝臧王十四年(655),“高句丽与靺鞨侵新罗北境,取三十三城”⑥。广开土王对百济的征讨,使百济一败涂地,高句丽得到城池58座,村落700个。高句丽与靺鞨联手攻打新罗,一举拿下新罗33城,可谓战果累累。对新罗、百济的战争,高句丽一举拿下如此众多的城池,俘获的人数必定也是个庞大的数字。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高句丽所劫掠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满足了高句丽对人口的需求,实力大增。

(三)与周边部族的战争

除了与中原、新罗、百济的战争外,高句丽还同周边部族进行着角逐战,亦虏获了不少人口。广开土王元年(391),“北伐契丹,虏男女五百口,又招谕本国陷没民口一万而归”⑦。此战广开土王大获全胜,不仅俘虏了契丹男女500人,而且还将曾经被契丹俘虏的一万多高句丽人解救回国。广开土王五年(395),再次攻打契丹。据《好太王碑》载:“是年,王以碑丽不归,躬率往(住)讨,过富山,负山至盐水上,破其三部落(洛),六七百营,牛马群羊,不可称数”⑧。王健群认为“碑丽”是契丹人的一支,长期活动在太子河上游地区。此次征讨,广开土王攻破契丹3个部落,六七百营。“营”是游牧民族最基层的社会组织,相当于村。六七百个村,每个村里又有众多的村户。再加上三个大的部落,每个部落里又包含很多的营。广开土王对这些地区的占领,意味着俘虏的数量亦不在少数。此外,高句丽同突厥、靺鞨等都进行过争霸战争,不同程度地虏获了人口,削弱了周边部族的军事实力,补充了高句丽人口的不足。

二、高句丽对劫掠人口的处置方式

高句丽如何处置所劫人口,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但通过史籍相关记载的蛛丝马迹,多少还是能管窥到高句丽处理劫掠人口的方式。

(一)将所掠人口变为奴隶

高句丽经常对外进行战争,虏获大批人口,其中大部分都变成了奴隶。广开土王五年(396),一举攻下百济58座城池,百济惧,“献出男女生口一千人,细布千匹归王,跪王自誓:从今以后永为奴客”⑨。唐与新罗联合讨伐百济。阶伯为将军,简死士五千人拒之曰:“以一国之人,当唐罗之大兵,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吾妻孥没为奴婢,与其生辱,不如死快,遂尽杀之”⑩。新罗人金庾信率兵讨伐高句丽,谓随从主将曰:“丽济二国侵凌我疆场,贼害我人民,或虏丁壮以斩戮之,或俘幼小以奴使之者久矣。其可不痛乎”⑪。以上史料皆可证高句丽将所掠人口贬为奴隶。大批劫掠人口补充了高句丽劳动力的不足,也是高句丽社会经济制度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守墓制度里的守墓奴隶中也有战争中所劫掠之人。好太王碑称守墓奴隶为烟户。广开土王执政时应是高句丽俘虏数量最多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广开土王对外发动了多次战争并取得胜利,其俘获的俘虏也必然与之成正比。在他临死前,对如何安置劫掠人口,曾留下遗嘱,铭刻在墓碑上:“祖王、先王,但教取远近旧民守墓洒扫。吾虑旧民转当羸劣。若吾万年之后,安守墓者,但取吾躬率所略来韩秽,令备洒扫,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韩秽二百廿家……自今以后,不得更相转卖。虽有富足之者,亦不得擅买。其有违令,卖者刑之,买人制令守墓之”⑫。好太王碑详细记载了高句丽的守墓制度。在广开土王之前,高句丽历代先王的陵墓有专人看守,看守者必须是高句丽人,称为守墓烟户。但广开土王改变了这种守墓制度,将劫掠人口首次纳入到守墓队伍中。守墓烟户主要从韩秽俘获人口中选出,数量亦不在少数,总共选用了220户的韩秽俘虏。同时对守墓的韩秽人做了明文规定,严令禁止买卖。一旦违反,擅自买卖守墓烟户的双方都要受到严厉惩罚。这些外来劫掠人口终生被固定在高句丽诸王的陵墓旁,亦等同于无自由身的奴隶。

(二)将劫掠人口编为当地民户

高句丽也将部分俘虏连同他们的家属强令迁到一定的州县定居下来,进行开田或从事其他劳动,或安置到各州与当地人民杂居。“西川王十一年(280),肃慎来侵,屠害边民。王于是遣达买往伐之。达买出奇掩击,拔檀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扶余南乌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⑬“美川王三年(302),“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获八千人,移之平壤”⑭。高句丽攻打肃慎时劫获了六百余户,这些居民就被高句丽统一南迁到扶余南乌川,用于开田耕种。美川王则将俘获人口迁移到远离中原的平壤。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反叛行为的发生,也能将劫掠人口作为廉价劳动力来加以充分利用,更好地开发迁移地的土地。唐史陈大德出使高句丽,遇到了很多因隋丽战争被俘而留在高句丽的隋人,“自云家在某郡,隋大业末,因平壤败,遂没于此,高丽妻以游女,子孙盈室,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因谓亲戚存不?大德绐之曰:‘汝之亲属悉无恙。’莫不垂涕而去,更相告示。数日之后,大德在途,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田野”⑮。这些隋人被迫留在高句丽后,在一定的地方定居下来,成为高句丽的民户,与当地人杂居,并娶高句丽游女为妻,繁衍后代。其社会地位和当地高句丽农民相同。处于这种状态的隋人数量众多,已占高句丽当时人口的半数,还不包括原来居住在高句丽的俘虏。“没于高句丽者,殆将半矣……大德在途,哭者,遍于田野。”

对于整个部族都被高句丽占领的,高句丽一般不灭族绝户,而是将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变为高句丽直辖的民户,以利用和奴役为主,为高句丽统治集团服务。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大祖大王对沃沮的征服。“沃沮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国小,迫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丽,句丽复置其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赋,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又送其美女,以为婢妾,遇之如奴仆。”⑯高句丽征服沃沮后,就把沃沮的居民变成了高句丽的奴役。高句丽委以当地的大人为使者来管理,又派高句丽首领大加对其进行监管,并以邑落为单位让这些附属民从事生产,每年按时向高句丽缴纳赋税,以貊布、鱼盐等实物的形式,千里担负而交之。

(三)将劫掠人口送还中原

为了缓和与中原的关系,高句丽也将部分从中原掠夺来的人口送还中原。遂成继位后,得知汉安帝已下旨不再追究大祖大王生前对汉朝屡次发动的侵扰战。遂成便向汉朝送还所劫人口,并降附玄菟郡。史载如下:“宫前桀黠,光不能讨,死而击之,非义也。宜遣吊问,因责让前罪,赦不加诛,取其后善。安帝从之。明年,遂成还汉生口,诣玄菟降。诏曰:‘遂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葅醢,以示百姓,幸会赦免,乞罪请降。鲜卑、濊貊连年寇钞,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⑰由此可以看出,遂成为了不与中原结怨,亲自送还寇抄时从中原掠夺来的俘虏,使高句丽与汉朝的关系得到适时的改善。

送还劫掠人口作为一种外交策略被高句丽运用得如鱼得水:其一,公元492年北魏派遣封轨“衔命高丽,高丽王云侍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边民悉资给遣还”⑱。北魏要求高句丽王高云亲自接受北魏的诏书,高云恐有性命之忧,以病为由拒绝了受命一事。北魏当即派遣使者诘问此事。高云表示顺从,北面受诏,同时为了讨好北魏,高句丽将寇边时从北魏掠夺来的六十多个边民悉数遣还。其二,武德五年(622),唐高祖遣使至高句丽建议双方互遣所俘人口,诏书云:“隋氏季年,连兵构难,攻战之所,各失其民。遂使骨肉乖离,室家分析,多历年岁,怨旷不申。今二国通和,义无阻异,在此所有高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即遣送;彼处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抚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⑲高句丽荣留王“悉搜括华人以礼宾送,前后至者万数”⑳。荣留王为了改善与唐朝僵化的关系,分批遣送所掠人口,数以万计,足以表明高句丽潜心事唐之心。实际上,因隋丽战争和隋末战乱而被俘和滞留在高句丽的中原人何止万数。高句丽为了尽快恢复因战争而损耗的国力,急需补充大量的劳动力,故其不可能将中原人如数送还。所谓的“悉搜括”,不过是一种高姿态的讨好唐朝的虚言而已。但这已令唐高祖非常满意,甚至意欲允许高句丽不臣,“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㉑,后经群臣苦劝乃止。

(四)将所掠人口杀死

高句丽实行处死俘虏的政策,所获将士多遭杀戮。在高句丽通沟十二号墓北室左壁的古墓壁画中,就有一幅斩杀俘虏图,生动地描述了斩杀俘虏的场景。高句丽在南侵新罗过程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抓获身强力壮的新罗人,然后斩首。新罗大将金庾信有言:“丽济二国侵凌我疆场,害我人民……或虏丁壮以斩戮之……”㉒高句丽残杀新罗壮丁,显然意在削弱新罗的军事实力。

隋丽战争后,高句丽用隋军将士的尸体筑成“京观”。所谓“京观”,即积尸封土其上而成为一个大坟丘,这是高句丽为炫耀胜利而设,具有象征意义。高句丽立京观,其隋军将士的尸体定不在少数,大部分骸骨都来源于隋丽战争中被杀死的隋军将士,但也不排除将俘获的隋军俘虏处死,然后统一堆放到一起。处死俘虏,以泄战争之恨,大概也是高句丽处理俘虏的原因所在。㉓

三、劫掠人口对高句丽的影响

(一)增强了国力

高句丽为了安全起见,多居山谷之中,土地贫瘠,生存条件极差,“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㉔。高句丽所虏人口加入到高句丽的农业、狩猎业和手工业生产中,从而改变了高句丽的人口结构,对高句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从中原掠夺来的人口,为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对高句丽的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促进了高句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这使高句丽的国力迅速增强,实力雄厚。

高句丽在战争中的兵力损耗主要通过俘虏来补充,以所获人口之壮力者补充兵源,增强军队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所劫掠人口攫取财富。高句丽在汉朝时屡次寇边,俘获了大批中原人。中原大乱后,国力凋敝,汉朝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恢复生产。高句丽趁此大发横财,同汉朝用俘虏交换赎金的方式获取财富。延光元年,汉安帝下诏“不与县官战斩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㉕。高句丽将俘虏作为一种商品来与中原进行交换。以俘虏换取赎金也是高句丽从中原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高句丽通过俘虏完成了社会财富的积累,逐步增强了国力。

(二)削弱和瓦解了敌人的战斗力

俘虏士兵也是交战双方的一种心理战术。一旦士兵被俘,就会给对方造成思想上的巨大冲击,扰乱军心和士气,削弱对方的实力。若是对方的主将叛降或被俘,则胜利的可能性就很大。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期间,国内发生杨玄感叛乱,叛乱平定后,与杨玄感暗中勾结的兵部侍郎斛斯政立刻叛降高句丽。斛斯政的叛降,无疑对隋军产生极了为不利的影响。斛斯政身为兵部侍郎,对隋朝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高句丽一旦得知隋军机密,隋炀帝大军恐怕在劫难逃。隋炀帝身为东征大军的统帅,担心被俘,仓皇撤军,丢弃了一切辎重,“军资、器械、攻具,堆积如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隋军将士在撤退时“众心忷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㉖。

将俘虏杀死是一种最直接的惩罚,且能起到扬威和震慑的双重功效。杀死俘虏除了发泄战争之恨,庆祝胜利之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破坏对方的军事实力。高句丽入侵新罗,专门俘虏身强力壮者以杀之,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减少新罗的壮丁,破坏新罗劳动力,从根本上来削弱新罗的军事实力。

(三)巩固了王权

劫掠人口作为高句丽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巩固王权提供了人力支持。俘获人口数量越多,作战将士得到的奖赏就越多,这无疑对三军将士起到笼络和激励作用,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作战力,使其更加忠心拱卫王权。

对于整个领地都被高句丽征服的居民来说,这些变成俘虏的居民成为高句丽取之不尽的资源,往往成为税收和廉价劳动力、奴隶的主要来源,为高句丽统治者整合和强化王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俘虏从事生产,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以实物的形式向高句丽缴税。税收使高句丽国王经济实力雄厚,为巩固王权提供财政保证。

高句丽存续期间曾发动多次战争,甚至经常出现连年征战的现象。在这些战争中,高句丽究竟俘获了多少人口,由于史籍记载的缺失,已难以统计。但就目前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其所劫掠的人口数量已足够庞大。这些掠夺来的人口无疑对高句丽国家的存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 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45页。

②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18《高句丽本纪·长寿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

③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0《高句丽本纪·婴阳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④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1《高句丽本纪·故国原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⑤ 王健群:《好太王碑文》,《好太王碑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8页。

⑥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21《高句丽本纪·宝臧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67页。

⑦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18《高句丽本纪·广开土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24页。

⑧ 陈钟远、王宇:《好太王碑乙未岁镌文补识》,《博物馆研究》2001年第2期。

⑨⑫ 耿铁华:《好太王碑新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0-372页,第370页。

⑩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47《阶伯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540页。

⑪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42《金庾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96页。

⑬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17《高句丽本记·西川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12页。

⑭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17《高句丽本记·美川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⑮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17《奉使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898页。

⑯ 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东沃沮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46页。

⑰ 范晔:《后汉书》卷85《东夷·高句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814-2815页。

⑱ 魏收:《魏书》卷32《封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64-765页。

⑲⑳㉑刘昫:《旧唐书》卷199上《东夷·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20页,第5321页,第5320页。

㉒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42《金庾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㉓ 李一:《高句丽军事赏罚制度探析》,《东北史地》2014年第6期。

㉔ 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43页。

㉕ 范晔:《后汉书》卷85《东夷·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5页。

㉖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2,隋炀帝大业九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77页。

责任编辑:赵欣

K237

A

1009-5241(2016)03-0024-05

李爽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吉林 长春 130033

猜你喜欢
百济新罗高句丽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百济芝麻鸭:一“味”带活一镇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新罗质子与唐罗关系研究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