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战略转型和实现路径

2016-02-02 14:00
南都学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微传播数字出版科技期刊

董 松 玲

(南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战略转型和实现路径

董 松 玲

(南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之下,科技期刊数字化成为大势所趋。信息资源的丰富化、内容服务的个性化、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成为现阶段科技期刊数字化的主要表现。政策法规的完善、阅读模式的转变、新兴技术的应用成为科技期刊数字化实现战略转型的助推器。期刊社应当通过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探索寻找科技期刊数字化战略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 微传播

《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2012年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达到了1935.49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规模从2006年的5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0.83亿元,但是相对于数字图书井喷式的发展势头,期刊数字化的进程相对迟缓[1]。

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及产业利益的新兴增长点。科技期刊如何实现战略转型,实现从生产流程到市场营销,从出版形式到出版样态的数字化革新已经是大势所趋。

一、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方向:数字化

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期刊的传播介质在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的融合发展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资源的丰富化

传统期刊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内容资源,借助于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格式将内容资源高度信息化,数字编码技术打破原有纸质期刊内容的局限性,使得专业学科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转换阅读,实现一次制作、多类型发布,提高了前沿专业学科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随着数字信息集成水平飞速发展,在有限空间内可以存储海量信息,并将期刊信息与公共数据库相联结,极大方便和满足了期刊资源的保存和查找。

期刊数字化改变了原有纸质文字的单一呈现,结合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形成一种信息、多种载体,不仅丰富了表现形式,而且降低了读者的接受门槛,达到期刊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期刊数字化不仅增强了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促进了国际学术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知网海外的机构已经遍布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和《中国天然药物》、《稀有金属(英文版)》等期刊与爱思唯尔公司合作,借助于爱思唯尔著名数据库Science Direct进行国际化传播。

(二)内容服务的个性化

数字化期刊相对于纸质期刊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服务的互动性与个性化。科技期刊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科信息、政策法规的发布,另一部分是科研论文。据调查我国1868种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有1105种期刊自行建立网站。随着科技期刊OA系统的建设,作者、编辑和读者之间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扩宽[2]。部分科技期刊利用自建网站开设互动平台,将作者和读者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传送给编辑,编辑可以提供在线咨询和帮助。一些成熟的期刊网站还设立了“把文献推荐给朋友”“加入我的书架”等颇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3]。 基于XML技术的RSS服务也成为近些年期刊数字化服务个性化的特色之一。RSS推送将最新信息即时主动推送, 读者只需运行RSS阅读器,进行频道定制,就可获得关注的内容资源。

(三) 编辑工作的现代化

期刊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理念、业务流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编辑工作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极大缩短了期刊出版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方便了稿件的管理。选题、组稿、编审、发行这些原有的期刊流程变得更简单快捷,编辑工作更倾向于期刊信息内容的策划与管理。编辑利用强大的数据库平台,掌握用户的检索、浏览、下载情况,针对读者教育程度、职业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读者需求。编辑通过数据库进行主题定位,了解学术动态、研究热点、前沿成果,为选题、策划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审稿阶段,利用论文自动检测系统完成初审,合格后进入到学术创新检测环节进行复审,复审通过后进入主编审定,继而进入自动排版和人工校对环节,大大节约了编辑成本。另外,预印本提前上网、单篇文献上网、按需印刷等方式的推进也将科技期刊的实效性显著提高[4]。

二、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战略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之下,期刊产业链条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把握科技期刊发展脉搏,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战略转型,是实现科技期刊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政策法规的完善成为科技期刊战略转型的外部支持

寻求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实现战略转型与角色转变,政策法规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数字出版政策法规方面。全国版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完成筹建,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数字出版的标准化建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正式出台《关于加强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其次是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十八大报告将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作为文化发展重要目标。《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等17项有关数字出版的重大工程项目。

(二)阅读模式的转变成为科技期刊数字化战略转型的内在动力

阅读模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科技期刊阅读从原有的纸质期刊阅读向数字期刊的转变。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移动设备终端的推广和移动互联的发展,新型阅读模式诞生,期刊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得到满足,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阅读终端,科技期刊读者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成为可能,依托这些移动手持式终端产品,期刊数字产品以更加轻松、便捷的方式呈现给读者[5]。中国知网在2013年推出了适用于苹果和安卓系统的CAJViewer,方便手持阅读。期刊APP的推出也适时地迎合了读者阅读模式的改变,拓展了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发行渠道与经营空间。据统计,2013年平板电脑的销量激增53.4 %,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达到38.3%,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推动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三)新兴技术的应用成为科技期刊数字化战略转型的有力支撑

数字技术的运用缩短了科技期刊出版周期,实现了科技期刊的多媒体、立体化传播与营销。从传统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印刷,到现在的数字化存储,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断地赋予期刊出版新的内涵与意义。现阶段的数字期刊产业主要是基于4G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载体的开发与应用,但是目前由于缺乏开发能力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大多情况下只能依赖于通信渠道运营商和技术开发商,定位于内容提供商,期刊社在利益分成上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期刊社要加强与技术企业的合作,投入到新数字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继触摸技术之后,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裸眼3D技术正开始逐渐进入到数字出版领域,利用“云计算”技术推动科技期刊论文发布平台建设,带动数字化科技期刊向产业化、集约化升级。

三、科技期刊数字化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发展模式多元化

数字时代下传统期刊出版形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期刊社要充分利用内容渠道优势和资本规模优势,建立科技信息发布、科技论文传播共享并集成各类资源链接的一站式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实现多元化出版模式,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多元化模式目的在于有机构建,实现价值链条的有效链接,增加科技期刊数字化的价值发展空间。

(一)数字化品牌推广模式

品牌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字化品牌出版模式的建设和推广是提升传统期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现科技期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6]。特劳特定位理论认为,竞争市场应形成有序的品牌建设。大部分欧美国家的数字出版市场已经跨进有序竞争市场,数字化品牌力量在市场份额的占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我国国内,数字期刊市场缺乏品牌期刊,每家期刊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受到制约。数字化品牌推广要树立数字化品牌意识,更新竞争理念;要加强个性化、特色化期刊网站建设,将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精美设计相结合,形成独有形象特征;要提供有效数字化增值服务,借助于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与购买意愿,开展多类型的增值服务,占领读者心智高地。另外数字化期刊品牌的推广要树立更高的目标,进行国际化拓展,参与国内外著名大数据的合作与注册,通过网络检索和超链接,加大期刊传播速度与广度,拓宽国内外读者面。

(二)集约化发展模式

数字时代下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集中体现在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一流的数字信息出版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策划、编排、印刷、发行体系,各个科技期刊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统一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改变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松散发展模式,实现期刊收入的跨越式增长。一些国际知名科技出版商的经营业务的重心已经从图书出版逐渐转向期刊出版,期刊经营盈利呈现迅速扩张。以荷兰爱思唯尔集团为例,通过自建、引进、合作的方式聚集了2400多种期刊,期刊的整体销售收益超过爱思唯尔集团赢利的70%。 爱思唯尔著名数据库Science Direct,虽然单篇下载费用不到一毛钱,但是基于其强大的数据库平台,每年高达10亿多篇下载量,完美阐释了集约化经营下低成本高产出的利益效应。而我国虽然已有近5000种科技期刊,但由于未形成合力,发展相对滞后。

(三)微传播出版模式

近些年,以微博、微信、QQ、MSN等渠道为传播平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传播载体的“微传播”迅速占领人们的视野。微传播出版模式借助于微博、微信平台,将科技信息报道、科技学术论文以片段或单篇的形式发布出去,带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传统的纸质科技期刊和纸质期刊电子版的出版发布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互动性不足。科技期刊微传播出版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而且以其便捷化、个性化等特性弥补了科技期刊数字化中的不足。一是传统科技期刊由于版面的限制不能将所有的投稿出版,微传播可以以单篇论文或摘要的形式进行碎片化、多元化的传播。二是利用微传播出版模式拓宽读者群体。科技期刊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在微传播模式下,通过关注与转发,集聚持续关注度,引发新兴的读者群体,增加了这部分群体对期刊的购买意愿。三是借助于微传播出版模式完善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微传播可以使不同学术观点在同一时空下形成网状发布,并发酵、汇集。结合微博粉丝、微信朋友圈的关注,评价考量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期刊数字化是期刊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科技期刊社要乘势而上,大力发展期刊数字化。要积极转变观念,投入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探索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推动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数字化浪潮中激流勇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振省.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上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98.

[2]王薇,宋淑云,王蕊,袁立凡,李娟. 简论科技期刊的OA出版[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3.

[3]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严谨,王应宽,方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9):88-91.

[4]王昕,方立国,骆瑾.当前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9(10):96-99.

[5]刘洪梅.阅读变迁及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11):23.

[6]袁桂清,杜杏叶,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编辑学报,2010(10):25.

[责任编辑:李法惠]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6)01-0122-03

作者简介:董松玲(1980—),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09

猜你喜欢
微传播数字出版科技期刊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