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巧玲,张家玮,宋 佳,贺 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中医多学科研究】
论中医运气学说的哲学基础*
汤巧玲,张家玮,宋 佳,贺 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运气学说是基于中医“天人相应”思想,以“气化”为理论工具,对天人之间气化关系的考察是中医气化学说的精髓所在。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没有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便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故从气化学说和阴阳五行思想两个方面探讨运气学说的哲学基础,以期深入理解运气学说的内涵及其价值。
运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五行;哲学基础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对人体和生物影响的一门学说。运气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及其他生物做出相应反应的基础上而形成的[1]。本文将从古代气化学说和阴阳五行两个方面对运气学说形成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
1.1 气化学说产生的哲学背景
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传统科学与哲学的核心内容,是以古代“气一元论”的本体论哲学思想为基础,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以“气”的运行来阐述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的发生、运行、转化的学说[2]。我国古代关于自然宇宙发生过程的认识,最早见于《道德经》,其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自然宇宙的本源定位于“道”。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宋钘、尹文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将“道”的概念逐步发展明确为“气”或“精气”。《管子·内业》中记载了其主要观点,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精”所生,从而将“道”的概念转换为“精气”。
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对“气”生宇宙的过程作了系统描述:“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至此,“气一元论”思想已基本成形。
1.2 《内经》运气学说的“气化”思想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吸收了古代哲学范畴的“气一元论”思想,并将其演绎、发展形成了中医学范畴内的“气化学说”[3]。《内经》首先强调宇宙自然与万物皆化生于元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宇宙运动是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本源,气化是万物化生的基础,生命的产生来源于气化。《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说明元气不仅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本源,而且在生命活动形成后贯穿其生长壮老已过程的始终,故王冰谓其“太虚真气,无所不至也”。
人为万物之灵,其起源亦同此理。《内经》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的生存也处于天地“气交”的宇宙环境之中,人不仅是天地之气交合的产物,而且也生存于天地“气交”的自然之中,即气机的升降出入中,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天道自然统一起来。继而《内经》又将元气化生生命的过程具体为6种不同的形式,认为太虚元气化生万物的具体形式,是将自身分化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通过这六气之不同作用,使自然万物产生了不同的形态、结构、功能等。六气的变化具有时相性特征,这种时相特征即气象的周期性,在阴阳思想、五行思想作为自然哲学思想和论理工具均很盛行的春秋秦汉时期,《内经》试图用其解读这种气象的周期性,因此,便出现了《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
人体与自然存在着共同的气化现象与规律,所以《内经》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观察与研究并不是孤立于自然之外的,而是将人体放在自然之中,认为二者之间具有可类比性。在《内经》中即以“相应”“相参”加以概括,而天地之间这种关系的根源,从根本上说即是“气化”。运气学说基于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以“气化”为理论工具,对天人之间气化关系的考察,是中医气化学说的精髓所在。因此,只有认识中医气化学说,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运气学说的内涵及其价值。
2.1 阴阳五行——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
阴阳五行家是战国中期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其思想表现在将古时的数术与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并试图以阴阳和五行来解释人事和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虽然阴阳家在史载上难以明确次第,甚至其学派在魏晋以后不复存在,但其学说却深植在中国哲学诸子百家与后继之学问中,阴阳五行也成为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并被认为是自然界最高的运行法则,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从自然现象的变化,到人体生理、病理的阐释,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养生调摄的全部过程中,无不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而运气学说也是在阴阳五行为理论工具的基础上,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自然界气候变化、疾病的发病和防治规律。因此可以说,没有阴阳五行,运气学说便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阴阳五行学说与运气学相结合,使其由哲学概念的层面发展到了应用层面,对其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4]。以下作具体的论述。
2.2 阴阳在运气学说中的应用
运气学说以阴阳理论为工具,通过阴阳的升降运动来认识和解释自然四时的更迭与气象的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天地阴阳之气正常的升降运动变化,使自然界产生了四季有规律的气候变动以及寒暑、云雨等气候兆象。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气候的变化就会出现太过与不及,必然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动则疴疾起。”
运气学说又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在阴阳二分法的基础上,将阴和阳一分为三,在太阳、少阳间加入阳明,在太阴、少阴后加入厥阴,形成《内经》的三阴三阳理论,三阴三阳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理论广泛应用于《内经》的经脉命名、外感病辨证以及六气属性的认识中。运气学说即是将三阴三阳模型与自然界的气象变化相结合,因而形成了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和厥阴风木的概念。一年之中六气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固定地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而不同的气所主令的时节,其气候特征与易发疾病也有明显不同。
2.3 五行在运气学说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将自然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认为每一类以具有相同的属性而相互关联,而五类事物之间又因无形之间的生克关系而互相联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自然与人“天人合一”的大整体。运气学说对五行的应用表现在:一是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应用于自然气象的变化与自稳定机制,提出了六气亢害承制、五行乘侮胜复的自然观,并用其阐释人体的生理、病机,应用于疾病的治疗等,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术体系。二是将五行用于分类不同年份及每年的不同季节,在一年之内,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也被分别用木、火、土、金、水表示,赋予了新的内涵,五行的生克胜复即可用于解释四时五季的更相交替。利用这种分类来赋予了各年份、各季节的岁运特征,用于认识不同年份、季节的气候特征和疾病发病规律,指导疾病防治。
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气候与生命万物,单纯应用六气系统或五运系统,均难以给予自然气象规律一个完美的解释,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更好地阐明那些复杂的问题。而事实上,运气学说有五运系统、六气系统以及二者相合形成的五运六气系统等多种周期,借助于三阴三阳上奉六气、五行之间的相互承制、五运与六气相合等,来解释自然气象变动规律,即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工具在运气学说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综上可见,运气学说是古人在充分认识气化学说与阴阳五行对自然界万物影响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运气学说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医家基于哲学“气一元论”思想的实质性认识,并将“气一元论”思想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奠定了“气”在中医运气理论中的本源地位。运气学说中的五运,是试图用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5种因素来解读天地气象的周期性变动规律,是五行思想影响的结果;六气则试图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来解读气象的变动规律,六气用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分别进行概念的标定与规范,实则是阴阳理论影响的结果。因此,《内经》之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气一元论”、阴阳思想、五行思想共同渗透、影响的结晶,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气化和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才能学习好运气学说,利用运气学说有效地指导临床。
[1] 苏颖.中医运气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 孟庆云.五运六气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J].北京中医药,2009,28(12):937-940.
[3] 贺娟.气一元论思想对《内经》理论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6):365-368.
[4] 顾植山.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 463-466.
R226
:A
:1006-3250(2016)04-0488-02
2015-08-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3874,81503678)
汤巧玲(1986-),女(土家族),湖南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运气学说的研究。
△通讯作者:贺 娟(1964-),女,山东人,教授,医学博士,Tel:010-64287003,E-mail:hejuan642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