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怀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00)
【汉唐研究】
唐玄宗御注“三经”述评
王双怀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100)
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713—756)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图化解宗教冲突,营造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发挥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为此,他先后对“儒教”的《孝经》、道教的《道德经》和佛教的《金刚经》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这种做法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玄宗;《孝经》;《道德经》;《金刚经》
唐玄宗在他当政的开元、天宝年间,先后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进行了注释,并将它们颁行天下。《孝经》是儒家经典,《金刚经》是佛教经典,而《道德经》则是道教的经典。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帝王能像玄宗一样亲自对儒、释、道的代表性经典进行注释。因此,可以说,唐玄宗御注三经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唐玄宗在中国历史上以崇道而著称,对此,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作为崇奉道教的帝王,唐玄宗为什么要为“三经”作注?他是怎样注“三经”的?他的注有什么价值和影响?这些问题饶有趣味,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目前,学术界对唐玄宗注《孝经》和《道德经》的事较为关注,但对上述问题尚无专文论及*相关论文只有四篇,陈萍萍《唐玄宗御注〈孝经〉始末》(《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朱海《唐玄宗御注〈孝经〉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赵金丹《〈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多义词探析》(《理论月刊》2014年第6期)及《〈唐玄宗御注三经〉现存碑刻考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本文拟就此谈点个人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唐玄宗为什么要亲自为“三经”作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唐玄宗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图化解宗教冲突,营造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发挥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儒学并非宗教派别,但在唐人看来,它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故将它与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三教”。儒、释、道三教在唐代社会上并存,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唐高宗时期,即着手采取了一系列调和三教矛盾的措施。武则天在大足元年(701)派张昌宗组织李峤、徐彦伯、员半千、徐坚、张说等47人修撰了长达1 300字的《三教珠英》[1]657,从而确定了弘扬“三教”的国策。唐玄宗是唐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召诸学士及道僧讲论三教同异”[2]404-405,并亲自为“三经”作注,这无疑是弘扬“三教”的重要举措。至于他把《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作为注释的对象,则是因为这三部经典分别是儒、释、道三教的代表性经典,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部,即《周易》《尚书》《诗经》(《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榖梁》《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人们通常称之为“十三经”。在唐代,十三经被分为“正经”和“旁经”,《孝经》属于旁经。这种划分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孝经》不太重要。事实上,唐人是十分重视《孝经》的。
《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在家行孝、对国尽忠,故自汉代以来统治者便主张“以孝治天下”。唐代以前,《孝经》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曾有不少学者对它进行过研究。据初步统计,为《孝经》作注的即有孔安国、马融、何晏、苏林、何承天等三十余家,这说明《孝经》在唐代以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唐人看来,“孝”是人们全部道德的基础,是决定家庭和谐及国家稳定的基本道德规范。唐高祖在《旌表孝友诏》中说:“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自古哲王,经邦致治,设教垂范,莫尚于兹。”[2]24-25武则天在《臣轨·序》中说:“然则君亲既立,忠孝形焉。奉国奉家,率由之道宁二;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2]1004唐玄宗在《令郡县采奏孝弟诰》中说:“至和育物,大孝安亲,古之哲王,必由斯道。……信可以光宅寰宇,永绥黎元者哉。其天下有至孝友弟,行著乡闾堪旌表者,郡县长官采听闻奏,庶孝子顺孙,沐于元化也。”[2]410
唐代前期,统治者便把《孝经》设置为学校的必修课。天宝年间,李齐古在《进御注孝经表》中也说:“《孝经》者,天经地义之极,至德要道之源,在六籍之上,为百行之本。”[2]3831-3832唐玄宗在对《孝经》作注,并让元行冲为其作疏之后下敕说:“自今已后,宜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官长,明申劝课焉。”[1]645由此可见,唐玄宗不辞劳苦,两次亲自为《孝经》作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孝经》教育,践行“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经典包括经、律、论等著述,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常见的经典有《阿含经》《百喻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金刚经》《大日经》《楞伽经》《无量寿经》《陀罗尼经》《妙法莲华经》《波罗蜜多心经》等等。其中《金刚经》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佛教智慧的代表。
《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谓“金刚”,即精金,“般若”,即智慧,“波罗蜜”,为到彼岸之意[1]9518。彼岸是与此岸相对的,此岸即众生作业受苦之地,彼岸则是诸佛菩萨清净安乐之地。佛教认为,人生皆苦,净土最乐。六道轮回*六道指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种生命存在的境界。,苦海无边。只有以般若六度为舟航*六度指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智慧(万行俱备)。,才能渡过六道之苦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生活在三界之中*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中。佛教认为,欲界充满食色之欲,生存在欲界的人都是贪食而好色的。色界在欲界之上,是那些离开了食色二欲的众生所生活的地方。他们虽然还拥有物质,但对物质已经没有需求了。无色界生存的是一种既无欲又无形色的生命,他们具有精神生命,非常神妙,可称之为天神。天神仍是没有觉悟的众生,仍需要菩萨的灭度。。佛祖的目的,是要传道授徒,把自己所觉悟到的真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一起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菩萨的使命是将三界中有情的生命全部解脱出来。菩萨之所以能够度人,是因为他有了觉悟之心,比常人早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和宇宙的规律。他的境界是去掉了一切分别之念,心无挂碍。《金刚经》的名言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事物空幻不实,应以空慧为体,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此经对佛教的基本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篇幅适中,文辞优美,为禅宗所重。据说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见性成佛。
唐人非常重视《金刚经》。唐玄宗对此十分清楚。《册府元龟》卷51载:开元二十三年(735)九月,“亲注《金刚经》及修义诀。中书令张九龄等上言:‘臣等伏见御注前件经及义诀佛法宗旨。撮在此经,人间传习,多所未悟。陛下曲垂圣意,敷演微言,幽阐玅键,豁然洞达。……陛下至德法天,平分儒道,已广度其僧,又不违其愿。三教并列,万姓知归。伏望降出御文,内外传授。’帝手诏报曰:‘僧徒固请,欲以兴教。心有所得,辄复疏之。今请颁行,仍虑未惬。’检校释门威仪僧思有奏曰:‘自像教西流,贝文东译,学传师口,凡今则多注诀圣情,前古未有。臣请具幡花,奉迎于敬爱寺,设斋庆贺。其御注经,伏乞示天下,宜付史官。’许之。”[3]544由此可见,唐玄宗是应僧人的请求而为《金刚经》作注并颁行天下的。他之所以选择此经,主要是因为此经最能体现“佛法宗旨”。
道教与佛教不同,它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有许多经书,人们统称之为“道藏”。据唐玄宗开元年间所编成的《三洞琼纲》统计,唐代所存道书达3 744卷之多。比较重要的有《道德经》《玉皇经》《阴符经》《太平经》《南华经》等。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本来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后来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今本《道德经》凡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其内容涉及阴阳变化、修身治国、易象术数和人生智慧等许多方面。此经以自然为体,道德为用,为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修之者,于国则为无事,自致太平。于身则抱一守中,自登道果。得之者,排空驾景,久视长生”[4]卷5《释疏题明道德义》。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堪称中国古代的文化巨著。自东汉末年以来,《道德经》就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后来出现的各种道教经典,都是以它为理论源泉的。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发展,唐初李渊父子以老子李耳为李氏之祖,遂将道教确立为国教,于是,道教在唐朝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唐玄宗在位期间,对道教特别推崇,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5]。如给老子李耳不断追加尊号,先是“大圣祖玄元皇帝”,接着是“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最后称“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又如设崇玄署,加强对道教的管理。《新唐书·百官志》云:“崇玄署,掌京都新名数与道士籍、斋醮之事。”开元二十四年(736),“诏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在崇贤馆立玄学博士学士,诸州置玄学士;将《老子》《庄子》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载:开元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9页。,称之为“道举”。改天下崇玄学为通道学。又整理道经,先编成《一切道经音义》和《三洞琼纲》等书。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梦见老子,遂画像分发天下道观。又令长安、洛阳修建“玄元皇帝庙“,雕刻自身石像侍立于老子像旁。此外,还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规定道士犯法,地方官不得过问。显然,唐玄宗对道教是十分推崇的。由于《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因此,唐玄宗对《道德经》格外重视。他对汉魏以来著名学者河上公、孙思邈、傅弈、卢藏用等数十人为《道德经》所作的注很不满意。所以,在提倡道教的过程中,也亲自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
关于唐玄宗御注三经的过程,文献中记载颇多,但有些地方不尽一致。从大量资料来看,唐玄宗御注三经是在开元、天宝年间陆续进行的。最先完成的是《孝经》,其次是《道德经》,最后是《金刚经》。为了完成对这三部经典的注释,唐玄宗在听政之余花费了大量心血。他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三教”的认识和自己的治国理念,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进行了新的诠释。
唐玄宗注《孝经》的活动从开元七年(719)就开始酝酿了[6],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努力,才完成了注释工作。《唐会要》卷36载:开元“十年六月二日,上注孝经,颁于天下及国子学。”据此,唐玄宗第一次注《孝经》是在开元十年(722),第二次是在天宝二年(743)。事实上,开元十年是“颁行”所注《孝经》的时间,《旧唐书》卷120载:开元十年,唐玄宗在颁行其所注《孝经》之后,“又特令行冲撰御所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也就是说,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他注的《孝经》,唐玄宗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元行冲做了“疏义”。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唐玄宗发现自己以前的注释并不完美,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正如他在重颁《孝经》诏中说:“化人成俗,率繇于德本;移忠教敬,实在于孝经。朕思畅微言以理天下,先为注释,寻亦颁行,犹恐至赜难明,群疑未尽,近更探讨,因而笔削,兼为叙述,以究源流,将发明于大顺,庶开悟于来学。”[3]431显然,在开元十年注《孝经》之后,唐玄宗继续关注《孝经》、研究《孝经》,并且有了新的领悟。至天宝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将重注的《孝经》颁布于天下。可以说,天宝二年的注是对开元十年注的修订、补充和提高。
通读唐玄宗所注《孝经》,可知他在为《孝经》作注时采取了灵活的方法,不仅博采众家之长,断以己意,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经文内容进行权威性解读,而且结合现实,注重教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发妙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因此,他所注的《孝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众多注本中最流行的本子。
除《孝经》之外,唐玄宗对《道德经》也非常重视,这是由他的崇道政策所决定的。史载唐玄宗即位不久,就“载弘道教,崇清静之化,畅玄元之风”[7]377。其后“于听政之暇”读《道德经》及《文子》《列子》《庄子》等书,进一步钻研道教理论。经过研究,认为这些著作“可以理国,可以保身”,所以欲“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7]550。为此,他曾多次召集群臣研讨《道德经》,并决定亲自为《道德经》作注。
关于唐玄宗注《道德经》的时间,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1《道教》载:开元二十一年(733),“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学者习之。”《唐会要》卷36则云:开元二十三年(735)三月,“上注《老子》,并修疏义八卷,并制《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颁示公卿。”[1]658显然,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河北易县“御注道德经幢”上刻有开元二十年(732)十二月十四日敕书,其内容是:“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贞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猬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诸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神自圣,幸非此流;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据此,则注经工作实际上完成于开元二十年(732)十二月。
在注《道德经》的过程中,唐玄宗曾请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校正《道德经》。《南岳总胜集》卷中载:“开元初,司马承祯……自海山乘桴,炼真南岳……丞相张九龄屡谒之。明皇令弟承祎诏之较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凡是观中供养金银器皿,悉归降赐,自御札批答表书往来不绝。”唐玄宗注释《道德经》的方法不是从玄学的角度去注释,而是从“理身理国”即治国平天下的角度出发,去析疑、释道、释德、阐发妙本的。因此,在他的注疏中,“没有虚玄、空洞的哲学探讨,没有咬文嚼字的烦琐考证”[8],读起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在完成《道德经》注释之后,唐玄宗还曾请朝臣到集贤院观看讨论。史载,开元二十三年三月(735)二十七日,唐玄宗向公卿大臣征求意见[2]306,“听直言可否”。大臣们纷纷上疏称贺。有人说:“臣等伏以至道无名,常善救物,所以镇彼浇竞,登诸福寿,而古今殊论,穿凿多门,徒广津梁,何阶阃阈?伏奉恩敕,赐臣等于集贤院与诸学士奉观《御注道德经》及疏本。天旨元远,圣义发明,词约而理丰,文省而事惬,上足以播元元之至化,下足以阐来代之宗门。非陛下道极帝先,勤宣祖业,何能回日月之晷度,凿乾坤之户牖?使盲者返视,聋者耸听,蒙蔽顿祛,沉迷有适。凡在率土,实多庆赉,无任忻戴忭跃之至,请宣付所司施行。”[2]2927有人说:“臣等准敕牒问百司并宣示道俗各得报称,咸以为玄言造微,字说该洽,刊成代则,钦若圣规,观妙知常,以埏埴而为体,宿疑前失,区条流而毕正,是以发挥道教,弘长儒风,既以化人,且闻端本。虽旁求异义,载伫天心,而四海同文,一辞宁措?并请编入史册,藏之袐府。”唐玄宗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至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八日,颁御注《道德经》并疏义,分示十道,各令巡内传写,以付宫观。”[3]卷53
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对佛教的态度前后曾发生过变化:前期有所限制,后期则加以利用[9]。开元之初,鉴于中宗以来佛教泛滥所造成的弊端,对佛教采取了限制措施,如沙汰僧尼,禁创新寺,禁止百官与僧尼往来,禁止俗人抄经铸像等等。由此来看,似乎唐玄宗是反对或压制佛教的。其实,唐玄宗并不是要打压佛教,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从政治需要出发,“欲使佛教处于王权可控之中”而已[10]。所以,当他认为佛教泛滥的弊端已被清除之后,便开始下诏剃度僧尼,建寺造像,礼遇高僧,支持译经、注经的活动了。开元四年(716),印度高僧善无畏来到唐都长安,被唐玄宗“尊为教主”[11]20。开元十一年(723)以后,印度高僧金刚智、不空等奉玄宗之命,先后在长安资圣寺、荐福寺等地译出佛经数百卷。对于中国本土高僧一行和道氤等人,唐玄宗也十分器重*《宋高僧传》卷5《唐中岳嵩阳寺一行传》《唐长安青龙寺道氤传》,第93、98页。。这说明,唐玄宗在即位后不久,就逐渐改变了限制佛教的政策,开始利用佛教了。
佛教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宗教,其信徒众多,唐玄宗当然不能漠然视之。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对于维护统治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唐玄宗不能不对佛教加以利用。对《金刚经》作注,就是唐玄宗面向社会做出的一种姿态。《释氏稽古略》卷3云:“开元十九年,御注金刚经颁行天下。”据此,唐玄宗在注《道德经》之前就完成了对《金刚经》的注释。但唐玄宗在《御注金刚经》序中说:“昔岁,述《孝经》以为百行之首,故深覃要旨,冀阐微言,不唯先王至德,实谓君子务本。近又赞《道德》,伏知圣祖,垂教著经,□□□□□□□□□□禀训。况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为。凡有以理天下之二经,故不可阙也。今之此注,则顺乎来请。”显然,《释氏稽古略》中的开元十九年(731)颁经说是有问题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云:“圣上万枢之暇注《金刚经》,至二十三年著述功毕。”据此则唐玄宗注《金刚经》完成于开元二十三年。
唐玄宗在注《金刚经》时,曾向高僧道氤请教。《宋高僧传》载:“开元十八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氤雄论奋发,河倾海注。……帝再三叹羡,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初玄宗注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虽提兔翰,颇见狐疑,虑贻谬解之愆,或作余师之义,遂诏氤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更沈注想自发现行。’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唐玄宗在注完《金刚经》后,又让道氤写成《御注金刚经疏》六卷,并颁行天下。于是“四海向风学徒鳞萃。于青龙寺执新疏。听者数盈千计。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讲堂悉用香泥。筑自水际至于土面。庄严之盛,京中甲焉。”[11]98从《御注金刚经》全文来看,唐玄宗为注此经下了很大功夫,不但用精练的语言对此经进行逐句解释,注音、释义,而且在某些地方对经文或前人的解释还有所质疑。《全唐文》卷30载有《答张九龄等贺御注金刚经手诏》,卷37载有《答张九龄贺御注金刚经批》,卷289载有《贺御注金刚经状》,卷922载有《请宣示御注金刚经奏》。这些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玄宗御注《金刚经》的实况。
唐玄宗御注三经是唐代文化史上的大事。他所注释的《孝经》很好地阐释了唐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成为后世最流行的《孝经》注本。他对《金刚经》的注释促进了佛教禅宗的发展,而他注释的《道德经》对后来“全真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经过他的提倡,儒、释、道呈现出兼融、互补的特征,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唐玄宗御注三经中,《孝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史载,唐玄宗在重注完成后的数年中,曾多次发布关于《孝经》及御注诏书,要求大家重视这部经典。天宝三载(744),更下“诏天下家藏《孝经》”。天宝四载(745),又诏令将经与重注全文刻石立于太学,供天下读书人摹写。这便是名闻遐迩的《石台孝经》。《石台孝经》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由四块青石组成,置于三层石台之上。碑高6.2米,四面皆宽1.32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碑石之一。碑额为太子李亨所题,篆书“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碑身正面和左右两侧每面18行,背面的前部7行,满行55字。注为小字双行,文、注均为隶书。背面的后半部分上下两层,上层表文楷书小字9行,批答行书大字3行39字,下层题名分为四列。碑文隶书及批答大字行书均为唐玄宗李隆基御笔亲书。此碑集篆、隶、楷、行四体书法于一体,既保存了唐玄宗御注《孝经》的原始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孝经》的传播。后来唐玄宗御注《孝经》被纳入《十三经》中,成为世人学习的范本。
唐玄宗御注的《金刚经》,在盛唐时期曾产生过轰动。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注完《金刚经》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佛教徒对它尤为重视。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三日,释门威仪僧思有亦上表请求颁经。至九月十五日经出,“合城俱法仪,于通洛门奉迎。其日表贺,便请颁示天下。”写本入藏,宣付史馆。”高僧道氤特撰《御注金刚波罗蜜宣演》。一时间,在佛教界掀起了学习《御注金刚经》的热潮。不久,释门请立般若经台。二十七年其功终竟。僧等建百座道场。七月上陈。墨制,许八月十日安国寺开经。九日,暮开西明齐集。十日,迎赴安国道场。天宝元年(742),北京房山云居寺将《御注金刚经》刻石立碑。该碑四石八面,每面16行,每行60至66字不等,并有双行小注[12]。唐代中期以后,禅宗逐渐成了佛教的主要宗派。《御注金刚经》挟帝王之力被列入大藏,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后来虽在大藏中失传,但仍在敦煌卷子和房山石经中保存下来*敦煌写本残卷现藏英国,编号S.2068。又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编号2739。房山石经本虽有残泐,仍保存经文及注释1万余字。。
至于唐玄宗御注《道德经》,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御注《道德经》颁布后,被道教界奉为圭臬。一些知识分子,也把它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教材。有些地方甚至仿照佛教的做法,把它刻成经幢。如开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正议大夫使持节易州诸军事守易州整史兼高阳军使田仁琬就奉敕在易州(今河北易县)树立了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经幢高约6米,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顶为青石,其余皆为汉白玉制成。幢身分上下两段,由两块汉白玉雕砌而成,通高4.29米,直径90厘米,平面为八角形柱体,每面宽40厘米左右。幢身上部自东起由左向右正楷大字竖题“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18个字,占三面,下刻开元二十年唐玄宗颁发推崇《道德经》的诏书,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习读使知旨要”。其下部及其余各面依次镌刻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共计81章。此经幢由著名书法家苏灵芝楷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此经幢已经残损,但大部分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唐玄宗御注《道德经》的重要资料。
唐玄宗御注三经是唐代文化史上的创举,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他亲自为《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作注,显示了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唐玄宗的治国理念,促进了唐代文化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唐玄宗对此三经所做的注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唐玄宗御注三经,体味三经的文化真髓,汲取三经中的重要智慧,对于提升我们的人生修养、构建我们所向往的和谐社会都是不无裨益的。
[1]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王钦若.册府元龟[M].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4]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3.
[5]薛平拴.论唐玄宗与道教[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83-59.
[6]朱海.唐玄宗御注孝经考[M].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总22).
[7]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高世瑜.唐玄宗崇道浅论[J].历史研究,1985(4):16-31.
[9]黄霞平.论唐玄宗与佛教[J].船山学刊,2010(3):154-156.
[10]介永强.唐玄宗与佛教[G]∥碑林集刊(18),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94.
[11]赞宁.宋高僧传[M].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吴梦麟.房山石经本唐玄宗御注金刚经整理记[J].世界宗教研究,1982(2).
[责任编辑王银娥朱伟东]
On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s Annotation to Three Classics
WANG Shuang-Huai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s of Kaiyuan and Tianbao (713-756),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 inherited the open and inclusive cultural policy, attempted to dissolve the religious conflicts, created a culture of diversity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and ga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or this reason, he annotated the three classics, namely,TheClassicofFilialPiety,TaoTeChingandTheDiamondSutra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then issued them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is unprecedented undertaking, never tried before in history,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at that time and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TheClassicofFilialPiety;TaoTeChing;TheDiamondSutra
K242.2
A
1001-0300(2016)04-0005-06
2016-03-13
王双怀,男,陕西铜川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代历史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