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陕西安吴青训班的军事教育及其历史贡献

2016-02-02 11:49
唐都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游击战青训抗战

韩 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抗战初期陕西安吴青训班的军事教育及其历史贡献

韩 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缘起于抗战烽火中的陕西安吴青训班,以培养服务于抗战需要的青年人才为宗旨,军事教育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青训班延请具有战斗经验的指战员担任教员,编写了符合抗战实际的军事教材,将军事理论学习与实战操演相结合,将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政治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国情的军事教育之路,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抗日战争;安吴青训班;军事教育;陕西抗战;游击战

“聚在这儿,我们上了生命的第一课;再会吧,我们到战场上去上第二课!”[1]524这是胡乔木同志在青训班毕业证书上的题词,它集中展现了青训班的办学宗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将精力投入抗战,发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全民抗战”的总方针,“动员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参加抗战,组织他们,武装他们”[2]6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适宜于抗战形势的军事教育就成为关键环节,造就一批掌握军事技术、思想素质先进、能打胜仗的军事人才队伍,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军事要求有丰富的作战实际经验,它需要从实践中获得。同时,军事也具有理论性,需要经系统的学习掌握,故正规化学校的军事教育十分重要。在延安,中共延续了红军军事教育传统,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专门负责军事教育,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通讯学校等也承担了适应于抗战的军事政治教育、技术教育。学界对抗战时期中共的军事教育已经有一些研究*前期的相关研究,参见徐飞的《“青训班”:抗战时期政治角逐的战场》刊载于《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第4期;李文恭的《抗战时期的安吴青训班》刊载于《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4期。,但对设在陕西泾阳安吴堡的“战时青年训练班”及其军事教育,尚缺少专门与深入的研究。本文即以安吴青训班的军事教育为主题,分析它对中共对抗战的贡献,以及中共游击战思想的传承关系,冀以拓展中共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教育的研究领域。

一、抗战爆发后安吴青训班的创建

“七·七事变”发生后,战火迅速蔓延至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战争带来国家危亡、国民罹难的同时,也对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量的学校关闭,大量的工厂停业,导致数量众多的青年失学失业无家可归,这也更激起了青年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激发了大家以抗战教育来武装头脑和身体的热情。全国各地的青年们听闻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表坚决抗日的声明,获知陕北公学等教授抗战知识与技能,纷纷要求赴延安学习,以至于陕北公学负责招生的同志坦承:来信询问“陕公招生”的人是太多了,“本处实答复不暇”[3]106。另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关系虽有缓和,但国民党方面仍不免猜忌和疑惧,大批青年若经中共途径去往延安,仍存在诸多现实的困难。

1937年9月,时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的共产党员冯文彬,与胡乔木等人偶然聚在西安附近泾阳县的云阳镇,谈论起抗战紧张的局势,提出有创办一个短期青年学校的必要,以鼓励广大爱国青年的抗日热忱。冯文彬等人经过商议,很快就确定了学校的经费、名称、组织系统、教育内容、时间、地点等等问题。1937年10月11日,全名为“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的青训班第一期,就在泾阳县斗口镇附近的村子开学了,通过陕西党组织的关系,学校借用了于右任先生的农场,并将农场内的一些房舍作为学员的寝室。青训班第一期学员仅数十人,持续15天,但存在教育经验不足、人员匮乏等问题,“我们中间也没有办过学校做过教员,进行这个工作完全只凭着一些从事青年群众运动的心得”[3]820。然而,首期青训班的效果却异常好,甚至超出冯文彬等人的“意料之外”。因各种原因,斗口镇的地方无法继续借用,于是青训班迁到云阳的一座旧庙宇,冯文彬等带领学校工作人员又进行了修葺打扫,待第二期开班,各地学员来了三百多人,并且还不断地来,生源比第一期广得多。到了第三期,学员增加至五百多人,用作校舍的旧庙宇更显局促,又临近寒冬,露天教室难于支持,手工造的粗纸糊的和草扎的宿舍墙壁门户也摇摇欲坠,学校条件异常艰苦。前来学习的各地青年,却未因物质条件简陋而沮丧,不仅不嫌艰苦,还要求学校延长训练时间到20天。

主持校务的冯文彬等眼见旧校舍难以为继,又多方联络,终于在青训班第四期时,将学校再迁到云阳北的安吴堡,据称那里的房舍比较多。到了安吴堡才发现,实际情形并不乐观,可以利用的房屋并没有预想的多,更重要的是,各地来的学员还在迅速增加,第四期已经突破一千人,以后一直有增无减,至第七期时已经达数千人,其中有青年学生,也有一字不识的文盲,有产业工人、贫农,也有店东、小贩、军官士兵,甚至还有留学生,以及从暹罗、安南、缅甸等归来的华侨。随着青年训练班校址的稳定以及教育教学的逐渐步入正规,青训班的学制也开始延长,第四期时延长到一个月,第五期增加到两个月,第七期更增加了三月班。

在教育教学中,青训班本着“统一战线”的原则,着力克服青年中存在的政治理想的分歧,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青训班安排有政治、文化等多种课程,向青年们宣传三民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和抗战建国纲领在中国的适宜性和必要性。更重要的是,青训班以多种形式对青年学员进行适宜于抗战需要的军事教育,从武器弹药到行军宿营,再到战术战略,特别是围绕着当时还不太受重视的“游击战”,开展了简明扼要又富有成效的教育训练活动,在推动全民抗战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安吴青训班军事教育的内容

安吴青训班旨在唤起广大民众,尤其是爱国青年的抗战热情,提高他们的抗战技能,军事教育完全服务于此一目标,但是与常规军事教育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军事教育主要包括抗日游击战术,战时军事政治工作等内容。

游击战争是发动和组织全国的抗日民众,以全民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方式,故游击战是青训班军事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青训班编写了《抗日游击战争讲授提纲》,对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意义和作用、组织领导、基本原则、指导要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就意义而言,游击战是在中国经济、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对正规军抗战的有力补充。“中国的军事技术虽说落后,但游击战争能利用它的特点,群众的经济力量,群众抗日情绪的高涨,就是最落后的武器也能发挥他的伟大作用,减弱日军的技术威力。”[3]214-215在组织领导方面,共产党在苏维埃运动中,经过了严酷斗争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八路军能成为一支模范军队,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严密的游击战争阶段发展形成的。因此,党的领导就是游击战最可靠的组织保证。

尽管如此,青训班的授课中,对游击战争也有着客观的认识,在战略上,它只是配合主力军作战,“是站在辅助的地位”。但是,游击战也不是无组织的盲目行动,而是依据大的战略任务,根据主力军队的任务、敌情、群众、地理诸条件,适应于战场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战斗的中心及方向。游击队需根据自己的任务,选择敌人的弱点,于敌军不利的地方,深入后方袭扰,吸引敌前线的兵力。一切战术动作,要有计划地组织,在敌人最感到危害的地方展开战斗,破坏、削弱敌人的一切资财力量,从而在整体战略战役上,促成最后的胜利。

在游击战术方面,青训班的教授也极为详尽。针对游击队的动作要领,要求其时时占据主动地位,这就需要详细的作战计划,要有明确的侦察和正确的判断,选择敌人的目标是其弱点,并且对我军战略战役上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游击战需与地方群众密切地联系配合,预计好转移的方法,做好通讯联络保障。针对埋伏,讲义解释了埋伏的概念、目的、准备以及地点选择、注意问题,“对火车的设伏,应在铁路近旁的荫蔽地。此荫蔽地便于射击或出击。把前面的铁路破坏一段,使火车不得不停止,然后,游击队则在其停止时对之射击或出击”[3]225。在袭击中,要求选择敌方警戒疏忽或兵力疲劳的时机,或者在拂晓、黑夜、大雪、风雨之夜,做好兵力修整、秘密侦察等准备工作。袭击行进中,“步枪不要装子弹,以免失火,保持极端静肃,不咳嗽,不说话,不吸烟,不发光”。在游击战中,应有针对性地破坏敌方交通、通讯设施,如打伏击时,在便于埋伏的地方,把地方电线剪断,为造成大的破坏,还需要将电线收走,把电线杆掘起烧掉。“为了使敌方不易查出破坏点,对裸线可以于瓷碗旁搭上铝线通过到地,或只插进电杆上,则电流不通。”“为了偷听敌方的电话,就要懂得日本话的人,携带一个电话或只一个听筒、一条电话线到敌方电线下,把电话线上,就可以偷听得到。”对铁路,用火药炸其桥,或“卸去铁路桥的螺丝钉”,卸其铁轨,焚毁其枕木,挖断其路基,遇到凹的地方,堆积石头填塞起来,以阻碍交通线[3]231-233。在实施破坏时,特别强调要察明地形,出敌不意,动作敏捷,迅速撤退,其他队员做好警戒、掩护工作。

可以看出,青训班对游击战争的教育,不仅高屋建瓴,对其地位、作用有十分准确的分析,而且非常具体、细致,具有操作性,诸如埋伏、行军、袭扰等战术问题,都有详实的介绍,从而对实际作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军事政治工作也是安吴青训班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教育的鲜明特色。在青训班的军事教材中,专门有“抗战军队政治工作讲授提纲”一章,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意义、任务、对象、方法等都作了十分详实的介绍。提纲开宗明义地指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就是等于军队中的生命线。假如革命军队没有政治工作,便不能达到它的战斗目的和保证其胜利,也就不能负担起革命政府给予它的任务。政治工作不是八路军独创,而是自孙中山以来就有的传统,北伐之所以获得胜利,正是依靠着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新成立的两个团为骨干,有着三民主义作政治工作的基础。抗战一年多之所以曲折艰难,军事政治工作的弱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抗战时期,军事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保证战争胜利,驱逐日寇出中国,求得抗战胜利,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为此,必须要巩固统一战线,激发抗战到底的决心,提高官兵勇气、坚定信心。军事政治工作不止要团结上下级官兵,发扬友爱、互敬、互信的精神,以保障战斗任务的完成,还需要改善军民关系,进行民众战斗动员,使军民真正做到团结一致。基于此任务,抗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工作的对象有三类,即我军官兵、抗日民众,以及敌军。对我军官兵,要开展适宜于战斗情况的政治工作,普遍深入到全体士兵中,发动官兵,一致积极参加,要使连队成为军事政治工作的基本组织。政治机关应指派代表,到连队中担任指导员,政治机关须保证上下级的密切联系,紧跟政治工作计划和指示,让有鼓动性、有教育性的报纸、传单、宣传品等,迅速传播到连队中。建立自觉的革命军风纪,保证指挥员在军事指挥上、行政上命令的执行,使军事指挥员了解,一切是为着抗日民族利益。对于民众政治工作,应该保护人民利益,使军民“打成一片”。保障军队不扰民、不害民,做到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借物送还、损物赔偿等。在军事上要求人民帮助时,须召集民众代表会议,耐心地说服人民、鼓动人民,使人民自动地起来帮助军队。对居民的政治工作还要做好民众的抗日组织工作,帮助人民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组织抗日武装,发动人民的游击战争,以配合正规军作战。在此过程中,亦须肃清汉奸,巩固战场与后方。对敌军的政治工作,则需抓住敌军内部的反战情绪,经常对其进行宣传鼓动,散发各种传单、标语,瓦解敌军。在战场中,对敌军进行喊话,或举行战场联欢,散发宣传品[3]280-282。俘虏政策也是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为了使敌军认识到我军的正义性,采取优待俘虏的办法,对其给予相当的优待费和物质上的慰劳、精神上的安慰,再以极诚恳的态度对待他,进行政治教育。

在抗战军队中,连队是战时政治工作的基本单位,对连队的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政治机关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指导,须由政治机关指派代表,到连队中担任指导员,专门负责政治工作。连队之下,再设立政治战士,他们是政治指导员的助手,以加强班、排与杂务人员的教育。连队中的政治干部必须忠诚于民族解放事业,有政治上的清楚认识,有相当的军事素养,生活中又能作为表率,为士兵所信任。因此,军事政治工作干部的培养十分重要,除了青训班外,“应开办教导队、随营学校、训练班”[3]283等,以保证政治干部不断地供给。此外,驻军环境中、行军中、战斗时、战斗后的政治工作,也都是军事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战斗前,要鼓励战士的作战勇气,提高胜利的信心。在战斗后,则应关心伤亡的士兵,清理伤亡人数。阵亡者要安埋和写信给家里,让政府表扬他、尊敬他,要抚恤他们的家庭;伤者应送后方医院休养医治。可以说,战时的政治工作既把握大局,又具体细微,成为保障战斗胜利的必要举措。

三、安吴青训班军事教育的方式

由于安吴青训班是随着抗战爆发临时成立的“学校”,不仅教职人员难以保障,学校驻地也几经变迁,故无法采取与正规学校一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形,冯文彬等青训班负责人采取课堂教学与演习训练等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训练班存在的实际困难,而且很好地实现了快速获得战时急需的基本军事训练的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军事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需要系统地教授,安吴青训班虽班期较短,亦采取了常规课题教学的方式,只是较之一般学校更为灵活。每次上课之前,教员都会召集教育准备会,根据军事教材相应的内容,指出一些基本的中心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材料。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灌输式、讲演式、问答式、启发式等多种方式,在课堂上分组讲授实兵指挥。如讲解进攻战斗时,教员先讲一般情况,学员聆听后,教员再提出补充情况,启发学员向战术原则方面去运用。学员对教员所提出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教员根据学员的处置最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课题教授后,再采取讨论会的方式,彼此启发辨疑,增进对教授内容的理解。讨论会一般有精心的组织,教员出席参加指导,由教员制定参考材料的中心,拟出讨论的重点内容及其着眼点,使每个学员在讨论中互相解答,先进者帮助落后者学习。讨论会之前,教员先召集学习小组长开会,讲授怎样主持讨论,怎样作结论,怎样发动比较落后的学员发言。在讨论中,学习组长应随时记录学员所发表的原则错误,指导如何纠正发言错误的学员,小组长不但要注意正确军事原则的传授,还特别要多举实例以纠正错误认识。在讨论中,除加深对一般军事原则的认识,更需要注意到游击队如何组织群众,怎样发动群众,怎样提高群众对敌的仇恨,使敌占区的民众积极地、踊跃地参加游击队,加强与扩大游击队的战斗力。

在课堂教授及讨论之外,青训班还采取实地演习的方式,加深军事教育的效果。首先是教授基本的武器使用和战斗动作,包括战斗队形的操练,步枪使用与手榴弹投掷,讲解各种武器的性能、拆卸、保管、瞄准、射击要领等。其次要操演战斗指挥和政治工作开展,青训班在分组上课完毕,学员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战术原则概念后,即将各班组编成实兵演习的连队,由学员中挑选班排连长、政治指导员等,来亲自指挥部队进攻或进行政治工作演习,指挥员指挥的正确与否,是以情况纠正的,教员并不直接干涉演习时指挥员的行动。演习完毕后,教员再将指挥中的优缺点作总的讲评。学员孙毅人回忆野营演习时,“埋伏圈内封锁了消息,静静地、耐心地呼吸着。他们跳进一个山坑里动也不动,只有化装成农民的瞭望员自由地站在山顶上,没有声音,只有草虫叫”[1]203。另一个曾经受训于青训班的学员王维之,在1938年经历了一次为期20天的游击战军事演习,他在日记中记述:“30日早4点钟起床,脸没洗,牙也没刷就集合了,每人发4个馍,连一碗开水都没来及喝。4个馍确实有些不够,但是没办法,只好忍受。今天演习遭遇战,我们先出发至县城10里外的地方,由黄教官先教授遭遇战的意义和内容,然后再讲今天的任务,10点我们再向淳化县境进发,随即发生一遭遇战,结果我们连活捉许多俘虏,夺回武器10余件。战斗情况紧张激烈,和真的战场没什么两样”[1]164。

不难看出,青训班的军事教育完全是着眼于抗日战争的实际需求,更注重使学员掌握切合抗战实际的作战本领,接近实战的行军、袭扰、作战演习,无疑可以让学员快速地对实战形成直观的认识,锻炼作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转化为抗战力量。

四、安吴青训班军事教育的历史意义

(一)安吴青训班军事教育总结并发展了游击战思想

游击战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军事思想的精华,在苏维埃时期以及后来的红军长征途中,游击战、运动战的军事思想就开始渐具雏形。1929年,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毛泽东初步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4]56的游击战基本方针。1936年,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专门论述了“运动战”,他对墨守成规的阵地战予以批驳,认为根据地的流动性、作战方向的不固定,决定了红军需要实行运动战,从井冈山到江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的游击性和流动性是很大的,根据地还是游击区。游击战虽然取得战果,但还是存在缺点,如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工作方法简单化等,“应当有条理地叙述到,应当给以总结”[5]233。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毛泽东对游击战的深入总结并未马上展开。

1937年创建的安吴青训班,以游击战作为主要军事教育的内容,对游击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这种总结,包括了战斗实际经验的总结和军事理论的提升,从而发展了游击战思想。青训班之所以能对游击战作系统总结,有一批富有游击战经验的军事教员是重要原因。青训班虽然是战时青年组织创办的,但在发展中,师资力量也逐渐充实提高,延请了不少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战员参与教学。办学之初,军事教员十分缺乏,毛泽东听说后,“亲自写条给抗大教育长罗瑞卿,要他选送红军干部支援青训班”[1]9。后来,陆续有一批军事教员来到青训班就职。担任青训班教务处军事科科长兼教员的李东潮,就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他1931年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就任红军五军团特务队、指导队排长、队长,江西瑞金红军连长,红军学校六军团分校营长、校长,参加过长征。1935年以来,又担任“军委干部团独立营营长,陕北步校八营营长”[3]445,积累了丰富的作战指挥与军事教育经验。李东潮等军事教员的运动、游击等作战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化到军事教学当中。

此外,青训班也有不少有学识、有思想的理论家,他们善于将实际作战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从而成为系统的战争理论。青训班的《抗日游击战争讲授提纲》虽然未标注作者,但该系列教材的首篇,即《三民主义初步》,编者署名是“乔木”,乔木即胡乔木,是党内知名的理论家,也是青训班的创始人之一。现在虽无法确定游击战争的教材编者是谁,但胡乔木组织、参与了整个教材的编写应该是无疑的,也因此,整个教材才显得体系清晰、结构齐整。在游击战争提纲部分,教材明确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疲我打。这与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是十分相似的。“提纲”之袭击一节,分为袭击的目的、时机、准备等,与1938年11月毛泽东《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技术——袭击》又有诸多类同之处。之后,教材又对游击战的战术动作、埋伏、行军等进行了一系列总结,应该说是对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在敌后战场上,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从平型关战役到百团大战,在战争实践上反复检验了游击战、运动战。应该说,军事教育与战斗实践,共同为毛泽东系统论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安吴青训班军事教育为抗战培育了大批军事人才

安吴青训班虽然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办学时间也不长,但简明实用的军事教育,确为抗战培育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在《反对投降提纲》中,毛泽东指出,在中央直接指导下建立了抗大、陕公、党校、马列学院、青训班等十七所学校,学生多的万余人,少的几百人几十人[2]222。实际上,青训班学员多的时候曾达到数千人,总计受训学员超过万人。冯文彬、乔木总结青训班工作时说:八千以上的毕业同学,在鲁西、皖北、豫北、晋南、晋西、晋东、冀中各地正规军和游击队里,在华中、华南的群众工作里,在若干高级的军事政治学校和若干地方政府里,大多数都能表现出任劳任怨、视死如归的牺牲奋斗精神。《新华日报》的记者看到工人、农民、学生都在安吴堡受训,甚至杨虎城将军的女儿也在这里受着艰苦的训练,不禁称赞青训班“可以称作战时国防教育的模范”[6]。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听闻青训班的卓越成绩,欣然来电:“抗战建国,事艰任重,切盼全国青年一致努力工作,效忠党国,以期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为要!”1939年10月,在青训班成立二周年之际,毛泽东又亲自题词勉励:“青年同志们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要亲身参加革命斗争,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7]据统计,安吴青训班前后共办了十四期,组建了一百多个连队,为抗战培养了12 000多名青年干部。青训班的学员一部分又转入延安抗大学习,继续提高军事技能;更多的直接参与到各地的抗战部队、军事组织中,成为促进抗战胜利的有生力量。

五、结论

肇始于抗战初期的陕西安吴青训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造就能服务于抗战需要的青年人才为根本宗旨的战时教育机构。青训班的课程安排虽然是丰富多样的,但军事教育无疑是其核心内容。青训班在安吴堡办学期间,附近的城墙上就刻着朱德的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1939年,朱德给西青战工团作了《青年要学会打仗》的讲演,这篇后来登在青训班编辑的《中国青年》上的讲演稿,指出青年们要知道怎么去打仗,不仅要会用枪刀、手榴弹这些武器去打,还要会动员群众去打,会用政治工作去打。[8]与此同时,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又多次发表文章论述抗战期间的游击战争,这都为青训班的军事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决定了青训班必须以灵活、实用的游击战作为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安吴青训班共举办十四期,培养学员一万余人,为发动和团结爱国青年投身抗战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通过简短扼要又实用的军事教育训练,青训班不仅初步总结了中共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更将游击战思想全面地传授给各届青年学员,促进了灵活又有力的游击战在全国各地展开,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推动了抗战胜利。就青训班军事教育本身而言,延请富有战斗经验的教员,重视理论教学与实战演习,将军事技能与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等等,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直到今日仍不乏现实意义。

(本文写作得到李忠全研究员、姚德强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

[1] 纪希晨.战火青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李智,仲炎.熔炉·丰碑——安吴青训班文献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4]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若望.国防教育的新实验[N].新华日报,1938-02-23(04).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43.

[8] 朱德.青年要学会打仗[J].中国青年,1939(1):5.

[责任编辑 朱伟东]

On the Military Education of Shaanxi Anwu Youth Training School duringthe Early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its Historic Contributions

HAN Wei

(HistoricalResearchCenterforShaanxi-Gansu-NingxiaBorderRegion,ShaanxiAcademyofSocialSciences,Xi’an710065,China)

Shaanxi Anwu Youth Training School started as a resul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ts mission was to train youth talents for the nee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it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cused on military education. The instructors had rich battle experience and compiled the military teaching materials, combined military theoretical learning with actual combat training, military skill training with political work, having found a road to military education in conformity with the times 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leaving us with a valuable experience.

Anti-Japanese War; Anwu Youth Training School; military education; Anti-Japanese War in Shaanxi; guerrilla war

K265.1

A

1001-0300(2016)03-0092-06

2016-02-16

韩伟,男,陕西绥德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

猜你喜欢
游击战青训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游击战战役
分散游击战与作战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