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林泉 陈 丽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25年老年人抑郁研究的内容分析
童林泉陈丽1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关键词〕抑郁;内容分析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到2025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将达到14.3%,2050年这一比例还将上升到26%〔1〕。调查表明全国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达到6%~29.4%〔2〕。我国对老年抑郁的研究在数量和研究范围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还需要一个全面而精确的描述。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对信息在定性描述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具有比文献计量法分析粒度更细的特点,能对资料进行更为准确的主观分析〔3〕。本文总结老年人抑郁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对研究倾向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中国CNKI数据库作为研究工具,分别以检索项 “题名”,检索词 “老年”,并含 “抑郁”,匹配方式 “精确”为依据,共检索到样本894篇,然后抽得样本729篇(政策宣传、新闻广告、卷首语及不能被浏览和下载的文章等除外),时间跨度从1988年1月至2013年1月共25年。每篇文章只要结构完整都算作一个独立的分析单元。
1.2信度分析和统计工具信度分析由两个评判员对所抽取的文献样本进行评判,其中两位评判员都同意纳入评判的篇数为702篇,可得相互同意度K=2×共同同意的篇数702÷(甲评判过的篇数729+乙评判过的篇数729)≈0.963。信度R=评判员人数2×K÷〔1+(评判人员的人数2-1)×K〕=0.981,该研究信度说明本研究有效。
2结果
2.1文献量逐年增加我国对老年抑郁的研究自1988年起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1999年前每年发表的数量还只维持在2~3篇。1999年文章数量上升为6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人口结构宣布进入老龄化的现实情况相符。此后数量呈平稳递增态势,2003年以后文献数量增长迅猛。由2003年的 14篇增加到2004年的39篇,到2007年这一数量上涨至64篇,以后逐年递增, 2012年达到112篇。
2.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使用调查法或测量法的共占总研究数量的46%(324篇),实验法占44%(308篇),观察法和档案法及其他方法(文献综述、个案研究、发展研究、模拟等)只占10%(70篇),反映出对老年抑郁的研究还是以现状描述和内在机制探索为主,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
另外,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抑郁筛查或诊断工具主要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6%,抑郁自评量表(SDS)35%,老年抑郁量表(GDS)使用率为17%,其他11%。这说明HAMD和SDS是目前老年抑郁筛查或诊断的主要工具,但HAMD在使用上存在评定标准划分不清的情况,而SDS作为一种抑郁自评问卷,其作用是抑郁筛查而不是诊断〔4〕。此外,在对HAMD、SDS、GDS、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老年抑郁筛查和诊断存在使用不规范的问题〔5〕。
2.3研究对象以患者为主对老年人抑郁的研究以由躯体疾病或躯体障碍所引起的抑郁症患者为关注重点,对普通老年人的研究很少。对躯体疾病或躯体障碍患者的研究达到了80%(564篇),单纯以抑郁症患者为对象的占15%,而以普通老年人为对象的只占5%(33篇)。在对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后也证实了这点,85%的文章来自医疗相关机构(602篇),13%来自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89篇),社会保障机构占2%(11篇)。不同的躯体疾病对抑郁确实存在影响且影响因子不同,如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肾衰竭、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死〔6〕对抑郁的影响因子逐渐递增。但引起老年人抑郁的因素很复杂,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3方面综合探讨,比如同是高血压患者,一般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7〕。此外,对老年抑郁患者的配偶进行调查分析〔8〕也表明对 “非患者”的研究开始被重视。
2.4研究内容以影响因素分析和疗效分析为主“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占54%(381篇),“抑郁疗效探索”占44%(309篇)。说明历年来老年抑郁研究重点考察抑郁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抑郁的治疗也愈加重视。
已有文献的抑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独居、社会支持、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睡眠障碍、人际关系、是否在职、并发症数目、疾病种类、病程、疾病的知情情况、家人的支持、自尊评价17个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交叉,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3方面综合探讨〔9〕,如有的研究提出病程对癌症患者的抑郁无影响〔10〕,但会对高血压患者的抑郁情绪产生影响〔7〕,可见病程是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的〔11〕。有的研究认为高血压患者的研究中性别、文化程度对抑郁的影响不显著〔12〕,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女性和文化水平偏低的患者在抑郁水平上更高些〔7〕。
在抑郁疗效探索方面更多以医疗手段效果探究为主。如以老年老鼠作为对象,在生理和神经系统层面探究原因时发现,海马的功能障碍和胃肠激素分泌失调可能是抑郁的重要因素〔13,14〕。药物作为治疗抑郁的主要手段一直被广泛关注,新型抗抑郁药物成为老年抑郁治疗中的一线药,传统三环药物的使用量在逐年下降〔15〕。对历年研究使用的药物及药物关注度进行整理依次为氟西汀(28%)、西酞普兰(15%)、帕罗西丁(13%)、舍曲林(12%)、文拉法辛(8%)、米氮平(7%)、阿米替林(5%)、美利曲辛(4%)、中药(4%)、其他药物如度洛西丁和瑞美隆等(4%)。用心理手段对老年人抑郁效果探索的文章仅占13.7%,所涉及的心理治疗模式可归纳为运动干预疗法、安慰激励式心理护理、心理早操、回忆治疗、集体心理干预、社会心理学的健康信念模式、认知疗法、音乐疗法等方法,但以上心理手段概念笼统,步骤模糊且心理干预的实验设计单一,干预方法的介绍缺乏可参考性,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估上存在实验污染等问题〔4〕。少数文章从心理学范式探究老年抑郁个体的信息加工模式〔16〕。
2.5研究重心向抑郁疗效探索转移研究重心的变化预示抑郁领域的研究走向和发展态势,分析发现、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及疗效探索的变化是焦点,“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与“疗效探索”有增长趋势,且重心从“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向“疗效探索”转移。对老年抑郁的现状和因素分析的文章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在1999、2004和2010年出现增长转折点。医疗效果探究的发展趋势和因素分析有很大的相似性,且这种相似性在2004年之后显得更为明显,而心理手段效果探究的变化趋势则表现出一种互补的态势。这说明对心理手段的关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关注度逐年提高。
3建议
3.1探索有效的筛查工具和诊断标准现有研究在筛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上的不统一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出现众说纷纭的乱象,如GDS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状自评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7〕,但无法说明GDS可以作为所有老年抑郁的有效筛查和诊断工具。
3.2研究方法需要多样化现有的研究主体现象是对老年人进行调查和测验,而后用实验法去验证某种治疗的效果,但调查法或测验法与实验法之间的关系是描述与实证的关系,彼此之间的不足并没有横向弥补,这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研究是不全面的,所以应该增加其他研究方法对该领域的涉及。
3.3关注“非患者”老年人健康自评差是空巢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8〕,显然躯体因素不是唯一因素,而且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保障的完善,躯体问题在老年抑郁上的影响作用在减少,但老年人抑郁的现象并没有相应减少,说明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在不断凸显。“非患者”将成为抑郁情绪感染者的主要受众,所以对于“非患者”的关注及其他因素进行详尽的探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3.4探究应更具区别性和针对性疾病、社会支持、文化程度、经济等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和健康成年人抑郁的共同因素,区别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在疾病种类、社会支持偏向、经济效能等因素的差异是老年抑郁研究的关键。此外,在结合老年人的社会、心理、生理系统三者探究老年抑郁的同时也应分别对这3个部分做有针对性的深入探究。如针对药物中药效和单价两个因素探究氯丙咪嗪、文拉法辛、氟西汀及瑞美隆4种不同药物对抑郁治疗的性价比〔19〕,从而对抑郁用药最佳方案进行探讨。相比之下心理治疗的针对性则不够,心理干预或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应该有更为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更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4参考文献
1许加明.城市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5-8.
2张雄,钟玉涛.高寒地区老年抑郁症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8):1522-3.
3王亮亮,彭晓东.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方法〔J〕.科学学研究,2007;25(5):959-63.
4戴必兵,李娟,吴振云.我国老年抑郁心理干预研究的方法学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851-4.
5牛亚南,李娟.我国老年抑郁筛查工具及流行病学研究述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14-7.
6任素琴,李金梅,赵黎明,等.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程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3):5-7.
7张春萍,林梅兰,周瑾.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62-3.
8宋培华,王华丽,李霞,等.老年抑郁患者配偶生活质量及其初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234-7.
9贾龙,官铁宇,唐孝龙,等.不同运动干预对老年妇女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3):75-7.
10苗天爱,王功朝.老年癌症患者的抑郁状态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2-5.
11丁守銮,崔才三,王洁贞,等.老年大学学员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38(3):334-5.
12王淑玲.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2):1005-6.
13李娜,赵兴蓉,胡静,等.文拉法辛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老年大鼠海马血管生成素-1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7):6-12.
14邢德刚,谢辉,严金娣,等.老年抑郁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5.
15郭蔚,任浩洋,王晓丽.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抗抑郁药使用现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6):533-4.
16陈传峰,李湘兰,胡珍玉.老年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发生阶段〔J〕.心理科学,2011;34(3):738-43.
17何晓燕,肖水源,张德杏.老年抑郁量表在中国农村社区老年人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73-5.
18陈正英,楚婷.民族地区空巢老人抑郁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30-2.
19林雪菜.4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7;13(4):237-42.
〔2015-03-30修回〕
(编辑冯超/王一涵)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4JY25);井冈山大学2012年社会科学课题(JR1207)
通讯作者:陈丽(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老年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1-2780-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1.103
1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
第一作者:童林泉(1990-),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