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的道教舞蹈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16-02-02 05:43王鹏飞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唐代道教

王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浅谈唐代的道教舞蹈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王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期,唐代舞蹈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一个辉煌的篇章,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舞蹈可谓是百家争鸣。道教舞蹈作为道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唐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甚至对后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唐代道教舞蹈的发展及代表作,说明唐代道教舞蹈的辉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唐代;道教舞蹈;霓裳羽衣舞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稳定并且迅速的发展。唐代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这一时期,舞蹈是各阶层人民社会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项娱乐手段,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舞蹈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百花齐放。

一、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华民族中传播和发展。它成形于东汉时期,哲学思想是基于老庄道家,信仰的核心是“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道”。修炼身心、追求神仙是道教的特色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发展早于佛教,但作为动态的发展,尤其是形象的树立方面,它缺乏佛教的后劲。在佛教传入以前,道教的宣传模式较为单一,甚至连信仰的神袛的具体形象都没有。佛教传入以后,佛教的诸多宣传手段使得佛教迅速发展,道教在这种刺激之下,才开始学习佛教,在宣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因此在唐代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基本上一直处于一种“道小佛大”的形态。

到了唐代,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道教徒在灭隋建唐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唐朝成立以后,为了感恩封赏,皇室自然会对道教有所扶持。此外唐高祖李渊还利用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唐王朝帝室也姓李的关系,自称是道教祖师李聃的后代,尊老子为其祖先,以此抬高皇族的身价地位,并钦定三教秩序,宣布道教在儒家和佛教之上,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道大佛小”;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也对道教宠爱有加,发布了扬道抑佛的诏令;唐高宗李治在乾丰元年追封老子李聃为“太上玄元皇帝”,随后又下令在宫廷中以道教音乐参与典礼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命人创造了很多道教音乐,还亲自教道士“步虚音韵”。可以说,几乎历代的唐朝皇帝都做出了一些举动来提高道教地位,促进道教的发展,从而使唐朝这289的时间成为了道教的全盛时期,在道教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唐代道教舞蹈的发展及代表作

(一)唐代道教舞蹈的发展

唐代以前,道教舞蹈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简单。但是唐代是道教兴盛和高速发展的时期,道教舞蹈在唐代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崇道尚仙的舞蹈作品,尤其以皇室贵族创作的道教乐舞居多。可以说,这段时间是道教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道教舞蹈的数量、质量、地位、人数规模、乐器规模等都大大提高,同时也更加体系化,更加艺术化。

因为皇室对于道教乐舞的支持与喜爱,自然有许多能人参与到道教舞蹈的创作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道教舞蹈的质量,使得道教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进步良多。如德宗贞元年间创作的《八卦舞》,在舞蹈布局和队形方面就有很大的讲究,该舞是按照八卦意识来编排设计的,将舞者按卦象分成八个方位以组成八卦图形。而且还不时变换成东、南、西、北、中五个位置,加上舞者身上所穿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服装,共同表现阴阳五行和八卦意识。

祭祀在古代对国家祸福关系很大,唐朝皇室在中和节这样的节庆和祭祀活动中也会采用道教的理论和形式,并且演奏道教乐舞,这使得道教舞蹈在地位上已经登峰造极,非其他宗教艺术可比。《中和舞》就是德宗在中和节创作的,中和节是与农事相关的节庆,开始出现于唐代,节日之时,宫廷会将瓜果谷物放在袋子里赐给民间以表示慰问,宫中也会有相应的祭祀活动。“中和”取“中平协和”之意,制中和舞在中和节表演,不只是为了表演助兴而已,其在整个祭祀活动中也是占有很高的地位,“舞中成八卦”、“象中和之容”,就是通过跳这个舞来乞求天地归序、国泰民安的愿望。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凡事都讲究大国风范,因此在舞蹈人数和乐器种类方面也是规模宏达,崇道尚仙之舞亦然。以“执金莲花如仙家行道者”的《云韶乐》为例,《新唐书·礼乐志》记载:“文宗好雅乐之乐,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云韶乐》舞者三百人,阶下设锦筵,遇内宴乃奏。”三百人表演一个舞蹈,这种规模莫说古代,就算在现代也说得上是大规模、大制作了。乐器种类方面,《乐府杂志》记载:“《云韶乐》用玉磬四架。乐即有琴、瑟、筑、箫、篪、籥、跋膝、笙、竽、登歌、拍板。”按书中记载算一算,为《云韶乐》伴奏的乐器有12种之多,这种规模在唐代以前是非常少见的。

(二)唐代道教舞蹈的代表作

唐代是道教舞蹈多产的一个时期,精品也是层出不穷,并且用途广泛,经常出现在祭祀、宴飨等场合,甚至有一些舞蹈成为千古名舞,名传至今。

除了上文提到的《八卦舞》和《中和舞》之外,最著名的还有玄宗为祭祀老子命人在太清宫创作的《紫极舞》,唐朝张复元的《太清宫观紫极舞赋》中记载了此舞的舞容动态。唐代宫廷还创造了很多“崇道尚仙”之舞,比如宫廷女伶谢阿蛮依曲改编的《凌波曲》、《紫云回》;唐玄宗作曲、杨贵妃编舞的《霓裳羽衣舞》;太宗的《庆善乐》、玄宗的《龙池乐》、高宗的《上元乐》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仙道意识。

在这些舞蹈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这首曲子是唐玄宗所作,属于与“大曲”节奏相同的“法曲”类。杨贵妃根据这首曲子的意境编排出《霓裳羽衣舞》,其舞、其乐、其服饰都极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这也是它能够传名于世的原因之一。《霓裳羽衣舞》的版本很多,后世多有人将其复排、改编上演,演员人数上也分单人、双人、多人等多个版本。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宫中看过《霓裳羽衣舞》的演出后,以“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来抒发他对此舞的喜爱。

三、唐代道教舞蹈对后世的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逐渐走向下坡路,道教也渐渐从宫廷中退出,以各种方式繁衍于民间、流传于各民族,许多地区的节庆、民俗活动都受到道教的影响,由此演变出很多民间的舞蹈。如跳灶王、跳钟馗、拜月、祀神、迎神赛会等风俗中的舞蹈,如舞龙、舞狮、跑旱船等节庆中的舞蹈,如拜香会、跳大神、善司会、打菩萨等俗信中的舞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国舞蹈亦是如此。

汉族民间舞蹈中有些内容就是表现道教故事,如“八仙庆寿”、“吕洞宾戏牡丹”等,还有很多直接来源于道教舞蹈,形式上完全遵循道教思想和文化,比如发源于山东栖霞的八卦鼓舞。八卦鼓舞产生于神秘的道教仪式,八卦推演,风生水起,既有鼓的阳刚,也有舞的阴柔。它由八个卦位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正位组成,按照八卦中的阳刚阴柔、阳实阴虚、阳开阴合、阳大阴小、阳强阴弱、阳明阴暗等通过人体动作的动与静、大与小、左与右、高与低、上与下等的反差来体现舞蹈的韵律。

道教舞蹈的传承与改造不仅出现在汉族舞蹈当中,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受到了很多的影响,如壮族的《师公舞》、《土地舞》、瑶族的《还盘王原》、云南的《踩九州》等,这些舞蹈都将道教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将道教舞蹈与本民族舞蹈相互吸收,虽然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道教文化的内涵,但是换个角度来讲,也使道教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道教文化以及道教舞蹈同中国古典舞也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古典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解构。中国古典舞身韵讲究形神劲律、内外统一,无论是舞姿造型、运动轨迹还是连接线条都在圆的过程中运动,达到周而复始、连绵不绝、一气呵成的外在形象。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一个“圆”字,平圆、立圆、八字圆是古典舞神韵中最有特点的三种运动轨迹。动态的圆就像太极图的外圈圆,古典舞身韵所遵循的原则也如同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

道教舞蹈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带有道教的文化意识:20世纪90年代,《霓裳羽衣舞》被两次复现;男子独舞《轻·青》在灵魂之“轻”与生命之“青”中探寻天人合一的境界;女子独舞《扇舞丹青》以扇为笔,在身体和扇子的收放闪转腾挪中,舞出了一股仙风道骨……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重印(中国艺术教育大系),2013(1).

[3]陶志平.唐代道教的兴盛极其政治背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4]兰天文.道教文化对中国古典舞审美的影响与渗透[J].科教文汇旬刊,2012(3).

[5]孙素涵.八卦鼓舞与道家文化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5(3).

【中图分类号】B95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唐代道教
道教以人为维度的“和谐”思想外延探析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西夏道教补议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道家道教研究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