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现代化发展探究
——以闽东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2016-02-02 05:43许陈颖陈烨鑫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许陈颖 陈烨鑫(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00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现代化发展探究
——以闽东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许陈颖陈烨鑫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000)

【摘要】不同民族的各具特色村寨,是一个民族智慧、创造力以及文化的结晶。这种独特的民族村寨往往承载和表现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闽东地区现有42个少数民族,20.8万人,其中畲族18.9万人,多分布在上金贝、溪塔、霞浦等地。本文通过对上金贝与溪塔两地的畲族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研究,发现当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局限以及对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探究。

【关键词】溪塔;上金贝;村寨文化

据统计,闽东地区现有42个少数民族,20.8万人,其中畲族18.9万人,有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畲族乡,242个民族村,986个少数民族自然村。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部署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宁德市先后有蕉城区上金贝村、福安市溪塔村、福鼎市瑞云村在内的19个民族村被列入福建省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为了解闽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成果,找寻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路径,我们对蕉城区上金贝村、福安市溪塔村,霞浦水门村等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一、宁德市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的投资情况

据统计,到2015年为止,宁德市共争取到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专项资金2000万元,同时又吸引各方面投资5000余万元。这其中,大部分用于建设,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对当地的特色建筑进行修缮,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独特的产业。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闽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这里就先以蕉城区上金贝村为例,研究闽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二、上金贝村的基本情况

上金贝村,是全国首批挂牌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上金贝村坐落于蕉城区金涵乡西北部,距宁德市中心6公里,海拔325米,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82户303人。上金贝村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并且村子被绿荫环抱,景色优美,环境宜人。不仅如此,由于相对高差大,所以也造就了上金贝村一些瑰丽的自然景观。村中不仅只有自然景观,同时也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上金贝村拥有浓厚的畲族风情,村中的千年古寺金贝寺,曾是明朝吏部尚书林聪修学处,至今还留有石槽、石柱、石塔、古井;同时村中发现了疑似建文帝陵墓,但又为塔制,处处充满玄机奥妙,很可能揭开600年来明朝建文帝失踪迷案,为福建最大的僧人墓塔和神秘古墓;近几年来,上金贝村的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全国农业休闲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称为我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上金贝村保护与开发之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壮大特色产业,走新型致富路

畲村的各项事业要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没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没得到提高,那么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是纸上谈兵,就是空中阁楼。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上金贝村结合自身实际,坚定不移的发展特色农业,壮大特色产业,走新型致富路。但俗话说:要想富起来,先修路进来。所以,修路就成了上金贝的头等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原本的4.7公里的进村公路只有3.5米宽,后来拓宽到4.5米,现在又拓宽到7米,可容两部大车交会。同时从2008年开始,福建省农科院直接介入,使得上金贝村的特色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农科院的专家们帮助村民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嫁接红肉蜜柚。推广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铁观音、金观音等茶叶优品。并且,省农科院的专家们还对上金贝村中的30几亩冷烂田进行了改造,在冷烂田中种上荷花,在由猪圈地改造的景观湖里种上睡莲,成为村中的一大景观。

经过村民们的不懈努力,现在的上金贝村焕然一新,村中建立了无公害茶叶基地1300亩,推广种植“金观音”等新品种400多亩,引进蜜柚种植500多亩,仅茶叶、蜜柚两项就可为农民创收11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5380元增加到2013年的1.34万元,增长了150%。

(二)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特色民族、民俗旅游业

如今的上金贝,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据统计,每年约有20万游客到上金贝村游玩。这得益于上金贝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着力打造“畲家寨”景区旅游品牌。形成了极具畲族特色的旅游业。如上金贝村在旧房,土房,危房改造中,充分结合畲族特色,统一立面风格,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住房条件,同时也形成了极具畲族特色的村容村貌,使得畲族风情更加浓厚。

不仅如此,上金贝村还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加以弘扬、保护和发展,还充分利用保留至今的传统畲族习俗如:畲语、畲族特色服装、畲舞、畲族武术、乌米饭、唱畲歌等,同时借助畲族“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使得优秀的畲族文化声名远扬,一改过去空有优秀文化却无人知晓的尴尬窘境。

如今上金贝这个畲家小寨逐渐被八方游客知晓,依托着别具特色的优秀畲族文化,旅游业红火发展起来,形成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产业的良性融合。

四、上金贝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没有一个专门性的畲族民俗风情博物馆

游客游览上金贝村虽然会对畲族的民俗风情有一定的了解,但却对畲族的历史、文化、日常生活、节庆日等认识有限。尽管在中华畲族宫中有一定的藏品展示,但是数量有限,略显匮乏。所以,应当由各部门牵头,修建专门性的畲族民俗风情博物馆,将畲族的历史、文化、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通过历史文物、影像资料,书籍资料等方式立体的呈现在游客面前,从而增强人们对畲族文化系统性的认识。

(二)发展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生态环境的被破坏为代价,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发展文化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修建设施时,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争取做到与环境的有机统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局面。而上金贝村中经过多年保护而留存至今的亚热带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与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样都是是宝贵的资源,都值得我们去保护。

五、溪塔村的基本情况

和上金贝村一样,溪塔村也是一个畲族村。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左右,现共有133户、633人辖2个自然村。由于风景秀丽,畲族风情浓郁。中央电视台《海峡西岸行》、《闽东北亲水游》、《学讲汉语》、《再现十佳风采》栏目组和福建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前来取景拍摄。

溪塔村建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五百年左右。但是溪塔村村民依旧遵守着一些祖宗遗留下的一些习俗。例如,过传统农历三月三丰收节、唱畲歌、吃“乌米饭”等。

同时,西塔村中也保留有“孩儿撑伞”房、古磨枋等古建筑。“孩儿撑伞”房是一座由一根柱子支撑起的房子,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因而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古磨坊是一座炮楼式建筑,这座建筑在近代革命战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六、溪塔村的保护与开发之路

(一)完善基础设施,立足农业,发展特色产业

溪塔村将刺葡萄与水蜜桃培育为其特色农产品。其中刺葡萄经过村民们的引导种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00多亩,年产值上百吨收益上百万元。加上种植水蜜桃的收益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5080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万元,增长了181.5%。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溪塔村也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委领导班子结合溪塔村的实际,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村建规划,相继硬化了通村公路、村内巷道和学校篮球场,安装健身器材,平整了绿化带,并建成了自来水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打造十里“南国葡萄沟”,发展特色旅游业

溪塔村的葡萄沟其实是溪塔村先民智慧的结晶,当地先民在移植刺葡萄的过程中,为了节约耕地于是在穿村而过的秀溪、詹溪溪面上搭架,让葡萄藤交叉生长从而形成了一道独特景观,便是葡萄沟,这条葡萄沟到现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过去的溪塔村少有游客问津。

近年来,随着白云山旅游景区的开发,溪塔村逐渐被游客知晓游客逐渐增加。当地村民抓住机遇,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溪塔村将刺葡萄沟景观带进行了改造提升,同时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使得溪塔村跻身为国家AA级景区、闽东北亲水游线路站点,同时还被誉为“全国第三大葡萄沟”。

于此同时,溪塔村还充分挖掘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畲族元素,修建畲族民俗展示馆和畲家乐度假山庄使得溪塔村更好的融入白云山景区的配套建设。

七、溪塔村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知名度不够

虽然溪塔村的游客日益增多,逐渐被外界知晓。但是与上金贝村相比,溪塔村的知名度略显不足,游客对溪塔村的了解不够。所以,应当紧抓“全国第三大葡萄沟”这一特点,加强宣传,同时深挖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好祖宗遗留下的一些习俗。例如,传统农历三月三丰收节、唱畲歌、吃“乌米饭”、端午节包“枕头粽”、巫舞“奶娘踩罡”以及现代的“枪担舞”等,增强溪塔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村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①《滴水穿石争先创优——访福建省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中国民族网》。

②宁德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宁德市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检查验收

情况报告》。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福建省宁德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宁德市政协文史委.闽东历史文化名村[M].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

[2]闽东畲族志编纂委员会.闽东畲族志[M].民族出版社.

注释: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课题名称:闽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大学生课题编号:2015 10398032。

作者简介:许陈颖,宁德师范学院教师;陈烨鑫,宁德师范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