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武术课程的改革实践探索

2016-02-02 03:01高幕峰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术专项技能

高幕峰

一、高中体育专项化的背景及意义

2012年12月7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并将其简称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1]随后,上海市教委于2013年选取17所高中学校,开展首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本次改革希望通过“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施,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兴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专项化改革后,调查显示,有超过 80%的学生喜欢或者比较喜欢专项体育课,有近90%的体育教师和校长赞同专项化教学改革方向。[2]因此,2015年8月,上海市教委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选取五爱中学等21所高中学校成为第2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学校。2015年10月21日上海市教委在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本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又下发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3]这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保障了高中体育专项化的顺利进行。

二、高中体育武术专项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高中体育课程专项化的大背景下,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不仅承载着体育特有的强身健体的功能,更是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但在互联网化的今天,锻炼身体的方式不断丰富,学习渠道不断多样化的今天,想要保持武术的优势地位,高中武术课程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1.武术独特的育人价值

2004年3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就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4]武术运动从练习方法到实用功效,从自身特点到文化内涵所体现的教育价值是其它体育项目难以达到的。其中,“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德教育是最能突出武术教学不同于其他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谦逊礼貌的优秀内涵。最为重要的是武术中的大量拳理、拳谚等理论均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的中医学、阴阳学、传统养生术等均有着不可割裂的文化纽带。文化是一国的精神,高中生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之际,将武术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渊源,从而形成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力。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加强已经上升到关乎于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层面,而武术所蕴含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也正是青少年所需要学习的。

2.武术课程符合高中课程专业化建设的要求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引领,[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把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校武术在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在其“全面育人”目的的基础上,把武术独具特色的文化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上,并在提高学生敏捷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武德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由此,高中武术专项化改革适应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成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3.教学目标符合运动技能为途径的要求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指出:破解学校体育难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现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目标。即达到学生健康体质水平、运动技能发展、人格健全三者合一。[6]同时,他在谈到“专项化教学”时也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改革总体的思路是体育课上,要在培养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推进专项化教学。[7]而武术专项化运动突出的技能性,更好地诠释着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武术专项化以武术技能为突破口,旨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武术运动项目不仅有表演性的套路技能,更有防身健身的自我保护功能,在技能之上的便是承载“武德”建设的人格教育以及文化修养功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失为“三位一体”的最佳体育教授课程。

4.与高中生心理需求相契合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是教与学的互动。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刘平等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突出性格优点依次为感恩、欣赏、爱、公平、好学。[8]高中生性格中的优秀特性正是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和引导的,在武术教学中充分发挥武术动作美,使学生能充分欣赏武术的美,在武德教育中进行“扶危救险、帮助让人”的正义教育,这都符合武术教育的特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价值观。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9]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并期待朝着稳定的健身方向发展,基于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注重发挥学生选择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元的教学机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1-2门体育运动技能,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体现的就是学生主动性发展的趋势。选择武术课程的学生都是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这也从内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中武术专项化教学课程大纲变化

1.课程设计上突出文化性

在新的上海市高中体育教学大纲中,课程简介将高中武术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进行了介绍:“感悟武术具备的健身价值和蕴含的文化价值,特别是武术所包含的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民族文化精粹,逐步理解传统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课程设计上突出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武术专项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它分别从武术的历史发展、价值功能、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竞赛组织与编排以及运动损伤与防治五大方面为武术专项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在课程目标上提出:“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增强终身体育意识,不断完善人格,逐步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深入理解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形成关爱国家和人民的民族意识。”在课程大纲的设计上处处凸显文化性传承性,也是高中武术专项化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可见新的高中课程大纲对武术文化传承十分重视。

2.教学目标设计更加科学专业化

教学目标的设置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在设置高中武术教学目标时,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高中武术教学大纲从“武术文化知识”与“运动技能”两大板块设置教学内容。在技能掌握显性成效上看,主要是由“武术技能基础内容”“武术技能掌握目标内容”以及“武术技能提高部分”三部分组成,随年级逐层递进,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目标。

为保障武术专项化的身体基础保障,在新的武术教学大纲中将一般素质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写进大纲,其中一般身体素质包括50米快速跑与800米、1000米的耐力跑以及力量练习和核心腹肌练习。同时武术的专项素质练习从相应的武术基本功中抽出对应的武术动作进行专门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与柔韧的练习,为武术专项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课时量也增至400课时(从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共6个学期,每学期18周,其中高三下学期以10周安排。每周4课时,共400课时),其中专项运动技能战术内容占60%,专项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占5%,专项身体素质内容(含一般身体素质内容)占30%,机动占5%。这更凸显了武术技能战术的重要性,符合武术的本质特征。从教学内容上而言,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包括了延伸、辐射并推进大学及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是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的制度创新。

3.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

相对于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而言,新的武术大纲教学评价方式采用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既关注学生每学年一次的最终考试,亦关切学生的平时表现与进步幅度;既采用目标参照性测试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更采取常模参照性测试在评价对象群体中建立基准,以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内容包括专项技能、专项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及学习态度四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50%、20%、20%、10%。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以帮助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都能获得发展,并鼓励学生逐步向高层次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促进他们较为熟练地掌握武术专项技能的原则,根据教学任务上提出的“在武术专项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思想,培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优秀精神的责任心”,最终上升为以武术文化为背景、以文化软实力为依撑,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四、高中武术专项化的实施策略

1.把握武术专项化教学核心,实现终身武术影响

在上海市教委全面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同时,武术专项化教学也在紧锣密鼓地施行。根据最新修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大纲,武术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武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专项运动技能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积累健身实践经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升体育文化素养。要达成学科目标,就必须把握住武术专项化教学核心,避免将“武术专项化”简单化,而是在武术课程教学活动中,以技能要领和学生兴趣为依据,通过专项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健身防身的技能,懂得技能的意义与用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武术文化内涵与武术运动健身性与技击性的特点相融一体,为学生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以武术的特质去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依托办学特色,推行武术段位制

以学校特色为主建设武术课堂,开展特色项目。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推动包括体育与健身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运动队、学校体育竞赛等在内的整个高中体育的深化改革,探索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方式、路径、管理和保障模式。以小班形式进行专项化武术教学,根据学生体能素质、技能水平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设置基础班与提高班。随着学习年限的延续,技术应用能力和达标的比重逐步提升以确保教学质量,遵循体育专项化教学过程的不间断性原则,安排足够的周课时量和总课时量用于专项化教学。

在教学评定中,为确保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顺利推进,应当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兼顾知识、体能、专项经历和情感体验等维度的综合评定体系。推行武术段位制评价便是反映武术教育推广的一个标识。亦可激励学生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完成,同时,武术段位制考评是习武者掌握武德以及武术技能的内容标准。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加强考评制度,推行武术段位制进中小学,可以形成系统专业化的武术氛围,促进武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也为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武术课堂教学设计

建设高质量的武术师资力量,是全面推进武术教学的基本保证。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教师本人的优势专项与所授课专项的符合率一般不低于50%。目前上海市高中武术教师主要是以师范类学校毕业生为主,对于武术的学习也仅限于一到两年的本科教学计划,缺乏专业扎实的基础训练,对武术的理解和实践教学经验也较为缺失。据此,要想获得武术专项化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适应武术专项化教育改革的要求,武术教学推进的核心也将是武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基地统一培训、教学研讨观摩、武术技能比赛以及专家教学指导等多元的形式进行。同时在引进教师资源方面可以多元化,以弥补武术专项技能的不可替代性与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引入更多高水平运动队的武术人才,以充实武术教师的来源,促进校内外体育资源的互补与交流,以利于武术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开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武术专项技能水平。

除此之外,深化武术教学课程设计,也是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武术教学原则,在多视角的教学方法中转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融合多元的多媒体教学,拓宽教学思路,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式、自主性的学习,充分凸显武术教学特色以深化武术教学课程设计。

4.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搭建高校合作平台

武术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除了需要武术教师自身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和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之外,学校还应帮助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形成组织学习机制,建立导向学习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持续学习、知识共享、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肯定和奖励,使之不断创新和成长,达到成员与组织同步发展。结合高中武术教学的特点,建立校本位、区本位的武术课程教师培养模式,开展与高校合作的武术师资培养合作机制,依托师范院校的武术课程资源,加强武术教师职后的再培训进修力度,开展多样的武术课程教师培训活动,多形式、多渠道提高武术教师专业化的教学水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猜你喜欢
武术专项技能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画唇技能轻松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