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亟需进一步落到实处

2016-02-02 03:01
非遗传承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所文化遗产物质

方 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正式颁布五年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表明了我国最高层和地方领导层对加强非遗保护事业和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已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少成绩。

上海现有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220项,省市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7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有63个项目,有94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连续多年展开调查、研究,申报非遗保护项目,确定保护责任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出版相关书刊和拍摄制作电视片,成立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协会,应该说成绩斐然。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在我们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系统大工程。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如果缺乏人们自觉性的坚持,它就会不可避免地消亡。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消亡意味着民族个性、民族特征的消亡,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消亡。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发展日益一体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趋势正在加剧。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国和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当前的问题是,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具体细致和专业化程度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措施,亟需落实和展开。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已到了人老艺衰、甚至人亡艺绝以至于后继无人的地步。更严重的是,大多数年轻人还不愿意学习和继承。据了解,所有问题都出自整个社会并未从民族的文化安全高度,来认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所有具体保护工作还基本上停留在一般性号召或口号上,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令人堪忧。

2007年,由于韩国学者频频发表“中国文化韩国创造”的言论,尤其是韩国申请端午祭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国人对“文化安全”开始变得敏感起来,不少国人对韩国人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愤不平,这完全可以理解。但问题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是否真正珍惜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不容质疑的。但偏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是当代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所得也有所失,最大的所失就是文化发展的严重滞后,是无数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落。

中国有一句古训,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在我们这几代人手中中止消亡,哪怕是遗失一两项,也是大过错。有一位专家说得好,对待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要赡养她的啊,应该像赡养老人那样,从法律上予以规范并真正落实。

针对怎样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前一时期,有些人片面和机械地把“发展是硬道理”的经济发展思想套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提出“在发展中保护”、“产业化保护”和“市场化保护”,这种观点比较空洞,操作性很弱。试问,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危急时候,你不去拯救它,却要求它发展,这不是太苛刻了吗?另一方面,非遗之所以成为“遗产”,就说明它已经难以依靠产业化和市场化来继续生存,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曾经提出过“在保护中发展”的观点,却一度很难被认可。

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例,从2006年起,经过大量艰巨的调研和学术总结,先后申报了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果全部被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申报的经费和精力十分有限,特别是相关的专业技艺和学术研究人员严重缺乏和流失,该所内还有不少项目没有申报。一个基层单位集中了如此精湛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整个上海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该所成立于1956年,建立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是当时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公共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濒临人绝艺亡境地的传统工艺美术(是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此,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省市级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就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业性改制为企业性单位以后,虽然尽了很大的艰苦努力,从“吃皇粮”转变为实现“自负盈亏”,为了求生存适应市场,已无力担当起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社会责任。有一些专业已经被迫撤销或自然消亡,保留下来的专业也是困难重重,要么难以再有传世之作出现,要么后继无人或后继乏人。

十年前,日本大坂市的竹艺研究所代表团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访问,当来访者听到接待者颇有成就感地谈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在转为企业性质后,已做到在国家中止“皇粮”,实现了自负盈亏的转制目标时,不无惊讶地说道,他们的竹艺研究所是因为在六十年代初期,一个日本文化友好代表团在访问了当时事业性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后,认为上海市人民政府这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做法很好。回国以后即向日本大坂市政府报告,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为范本组建了一系列的日本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机构,其中就包括竹艺研究所。日本代表团还对转制后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发展前景表示怀疑,他们说,即使在日本这样高度市场化的发达国家,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扶持、社会的关注和公共财力投入,传统文化艺术如单靠市场化和产业化来保持其生存、传承及发展,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第一代的十几位老艺人,曾经在良好的环境中创作出一大批精湛的工艺美术珍品和精品,其水平之高,至今无人能超越。在该所改制后的经济最困难时期,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不断地有人提出要购买这些珍品和精品,但所里的两任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决不卖出,为国家保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今天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藏品和展品的基础。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一定的政策、机制、理念、措施和环境来予以强有力的保护,才能得到健康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决定了它是难以适应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精神,其保护原则只能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先抢救和保护,这是文化方面,带有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后将遗产技艺中能够适应现代产业开发的部分,合理利用起来,此乃产业方面,带有经济效益性,并且也是一种理想的传承方式。

但首先还是应该从文化层面来进行保护,即便是暂时不能实现产业开发,也必须从社会公益性的角度予以保护传承。在日本,一件历史上农民在雨天田间劳作时所穿戴的蓑衣(源自中国),在今天已没有任何产业开发的经济价值,但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在博物馆内予以收藏和展示,而且由当地政府认定一位蓑衣制作技艺传承人。当该传承人退休时,他还必须做到已经为国家培养了新的传承人,所有为此发生的费用均由政府买单。

一件蓑衣尚且如此,相比之下,我们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工艺美术,无论对其怎样重视和推崇,都不为过!目前,已有一些省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走在了上海的前面,如江苏省扬州市和苏州市的工艺美术博物馆,无论从场馆规模还是从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数十倍,这都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包括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而上海,在这方面则可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纵观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早就把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认真保护和传承,目前已同现代科学文化一起,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保证和促进了其硬实力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借鉴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须采取踏实和科学的态度。冯骥才先生曾说过,“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失”,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性保护上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纵上所述,我们建议:

一、上海作为一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更应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切实努力,落实具体措施。虽然会牵涉到公共财政的支出,但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建设的质量。

二、在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严重缺乏专业领导人员和专业理论研究人才的情况下,应不拘一格充分利用现有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专业新人,并更紧密地与有关专家学者合作,力争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学术上有新成果,在实践上有新突破。

三、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也可考虑在现成的上海博物馆或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让广大市民也能充分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四、适当增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新成立的上海非遗保护协会的工作经费,使其能够更加扎实地开展工作。

五、本着分步推进、抓点推面的原则,首先着手对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传承人进一步落实保护政策和措施,争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研究所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睡眠研究所·Arch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昆虫也会便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