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长征
一例运用RET解决未成年服刑人员家长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施长征
一位家长因孩子犯罪被判处实刑后的一个月内,将孩子犯罪的原因全部归结到自己身上,并且认为孩子服刑完毕后没有出路,为此感到焦虑,尤其家人陪同前来咨询,其心理问题系有现实因素引发,病程为一个月左右,情绪在理性控制范围之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认为求助者是因为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运用面质技术、倾听技术等技术,结合放松训练,帮助建立合理信念,形成对事件正确的态度、看法和评价,从而摆脱负性情绪困扰。
RET放松疗法一般心理问题
1.1 人口学资料
陈某,女,1970年出生于天津市,43岁,已婚,天津市人,汉族,建筑工程会计,月收入4000左右,大专文化。
1.2 婚姻家庭情况
1993年,经人介绍与丈夫认识,婚后生活和谐,没有什么大矛盾。有一独生子,16岁,初中毕业后准备上某中专,但暑假期间跟几个同龄的孩子在学校附近抢劫过往低龄孩子的学习用品、手机、现金等随身携带物品,一个月前因犯抢劫罪被法院判处四年有期徒刑入狱服刑。双方老人都已经退休,身体健康。孩子主要跟爷爷、奶奶生活。
1.3 工作情况
大专学习会计专业,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建筑会计行业,换过几个单位,但一直没有离开过本专业,有时需要跟着工程做会计工作,现在其在建筑会计方面在本市小有名气,还有猎头公司邀请她去某五百强企业工作。
1.4 身体状况
携带最近单位组织的体检的报告单显示身体健康情况良好。自述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疾病史。
1.5 心理测验
心理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
2.1 主诉
近一个月来,睡眠不好,坐立不安,常感紧张,胸口感觉压抑,能正常上班,但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分心,且容易疲倦,偶尔呼吸不畅。
2.2 自我陈述
自己与丈夫于1993年结婚,1996年妻子生下儿子,自己是建筑工程会计,经常要跟着工程项目到处跑,丈夫是销售的,也没时间着家,夫妻二人忙于工作,儿子基本由爷爷、奶奶养大。儿子学习成绩不理想,2012年初中毕业考入一所中专学校,暑假期间伙同他人在学校附近抢劫财物,经过侦查、起诉、审判,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收到判决后,自己很难接受这个结果,本来在审判前自己儿子被取保候审,一审开庭后却直接收监了,认为儿子被判了实行,进了监狱肯定学坏,即使能早些出来这辈子也算完了,自己这么多年,没时间管教儿子,才让儿子放任自流,结果犯下大错,感觉自己是个无可饶恕的罪人。一个月来,一想到儿子在监狱的情景,就难以入睡,平时有些心慌,工作效率下降,本来一周就能做完的账,现在要多加一天班才能做完。上周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身体健康。希望找心理咨询师,帮自己走出困境。因在审查起诉阶段,办案人告知其心理咨询可以通过社区检察室,经介绍情况,由其同事陪同前来咨询。
3.1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
求助者衣着得体,干净利落,接触主动,思路清晰,有条理,语速适中,表情稍显凝重。言谈中,时有锁眉、搓手的动作,稍显急躁,求治愿望强烈。
3.2 求助者同事反映
求助者叙述情况属实,工作没有以前那么专心,开会时会走神,以前很少有这种情况。求助者的丈夫最近又出差去外地了。
4.1 资料可靠性认证
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诚实,丈夫对其陈述内容予以认可。
4.2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核实,该求助者的现状
心理上,焦虑、紧张、自责,注意力受到影响;身体上,胸闷、呼吸不畅;社会功能上,工作效率有所影响。没有器质性病变,内心冲突具有道德色彩属冲突的常型范畴。
4.3 心理测试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标准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属中度焦虑。
4.4 鉴别诊断
4.4.1 本例显然不属于精神障碍
按照病与非并三原则来分析,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表现在出现的问题有现实诱因,不存在幻觉、妄想,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印内心冲突感到痛苦;主动寻求解决问题,其情绪表现欲其认知过程是一致的。人格特征稳定。
4.4.2 本例不属于神经症
虽然求助者有焦虑感、痛苦感,但其时间短,仅一个月左右,对其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故本例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4.3 本案不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持续时间较短,且未充分泛化。
4.4.4 本例不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内心冲突冲突属于常形,即由未成年的孩子入监服刑这一现实问题引发,具有道德意义。
4.4.5 诊断结论
求助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4.4.6 诊断依据
(1)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孩子被判刑入狱)而产生内心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且因此体验到焦虑、自责等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持续时间较短,一个月左右。
(3)情绪反应能在理职控制之下,未严重破坏社会功能,能继续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是效率有所下降。
(4)其不良情绪均由孩子入狱服刑这一件事而起,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5.1 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没有家族重大疾病史和精神病史,且其体检报告显示身体健康,可以排除因器质性病变引发心理问题。
5.2 社会原因
孩子入监服刑这一负性生活事件,这一事件属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改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负性情绪,从而引发心理问题;“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亲密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1]求助者存在不良情绪期间,其丈夫仍忙于工作,而疏于关心照料,使求助者没有一个有效的缓冲器,使其独自面临压力,所以求助者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5.3 心理原因
(1)错误的认知,求助者对未成年刑事改造、分别羁押、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前科报告免除等刑事政策、法律规定存在误解;
(2)不合理信念[2],求助者对儿子教育问题上存在“过分概括化”的特征,将儿子的犯罪全部归因于自己,认为自己是罪人,而全然不顾自己多年来为养育儿子所付出的努力;对孩子犯罪问题上,存在着“糟糕至极”的特点,认为孩子以后的人生全完了。
(3)高估孩子被判刑这一客观事件的严重程度,拉扎鲁斯认为“过高估计客观事件的严重性,可能增强焦虑情绪的程度”[3]。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立以下咨询目标:
6.1 具体目标
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6.2 近期目标
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首先,咨询师运用专业知识,告知通过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孩子可以没有污点的回归社会,而且服刑改造促使孩子回归正轨;其次,通过辩论,使求助者摆脱自己“对孩子教育一无是处的”的错误观念,帮助其正确评价自己对养育孩子付出的努力,并且重新建立作为父亲的自信,重建良性的母子关系。
6.3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寻求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完善。
7.1 咨询方法和原理[4]
根据本案的情况,为实现咨询目标,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
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信息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由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7.2 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果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7.3 商定咨询时间、费用
每周一次(基本利用星期五下午本单位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开放日时间),每次60分钟左右,预计进行4次咨询。
属公益性质咨询,免费。
8.1 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第1次咨询(2013年4月12日)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指导她作相关的心理测验SAS,做出评估和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举例说明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认知结构。
(摘录)
咨询师:你认为你没时间照顾、管教孩子,结果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你的错,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啊,养不教,父之过啊,我没能为孩子做什么,感到很惭愧。
咨询师:你说没为孩子做什么,那你这么多年在外面风风雨雨,四处跟着工程项目跑,是干什么?
求助者: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没有钱,吃什么、穿什么?
咨询师:你说的这个“家”包括你儿子吗?
求助者:当然了,他上学学费,课外辅导,培养各种爱好,不都是我花钱吗?
咨询师:是啊,那你怎么能说你没能孩子什么都没做啊?
求助者:(沉默片刻)对啊,我还是为孩子做了不少啊,这么多年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孩子。
建议下次丈夫陪同前来。拟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求助者,建议近期减少出差,多关注妻子的情绪变化。
传授其放松疗法,传授其鼻腔呼吸放松法,每天在晨起和睡前各做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推荐其在进行放松训练时可以聆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如班得瑞),这样也可以提高其睡眠质量。
家庭作业:以对比列表的形式写出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为止,自己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情,忽视了哪些事情,即哪些该做的事情没有做。
8.2 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2-3次咨询)
第2次咨询(2013年4月17日)
了解其放松训练情况,求助者按照上次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比以往容易入睡,焦虑情绪也稍有缓解。通过把自己对孩子的“好”和“不好”进行列表对比,求助者通过总结发现自己这十几年来为孩子付出的辛苦很多,不总结还真不知道。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求助者对监狱服刑对孩子有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认为孩子一进监狱以后就完了。通过论辩使其认识到自己观念的错误之处,并建立正确的认知。
(摘录)
咨询师:你为什么认为孩子一进监狱以后就完了呢,能跟我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监狱里关的都是坏人,杀人犯、强奸犯、纵火犯,什么人都有,就像个大染缸似的,孩子进去能不学坏吗?
咨询师:你认为未成年犯会杀人、强奸、纵火这些较严重的刑事犯罪吗?
求助者:小孩一般还是打架斗殴多吧,我孩子抢东西也是跟着一帮人觉着好玩?
咨询师:如果你孩子和未成年人羁押在一起,他们又都所犯的是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如聚众斗殴、寻衅姿势、较轻的抢劫,你认为你孩子还继续学坏吗?
求助者:(思忖片刻)哦,那应该不会吧,都是小孩,坏能坏到哪去。
咨询师:按照我们国家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单独羁押的,在本市还有单独的监狱,未成年犯和成年犯人是分开关押的,你认为你所说的“大染缸”还存在吗?
求助者:哦,我明白了,是我把监狱管理想的太简单了,其实我儿子并没有和那些人接触的机会。
咨询师:对啊。这就是你想当然的一种不正确的认知,而这种错误认知又使你的情绪焦虑、紧张,甚至有些痛苦。
(摘录)
求助者:哎,但是这孩子毕竟犯罪了,几年之后出来,带着案底也很难在进入社会,有什么出息了?
咨询师:你这种想法我很能理解,社会上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和你探讨一个问题,一个犯过错的人还有机会成功吗?
求助者:当然可以成功,人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错误本事也是锻炼。
咨询师:您现在的职业是建筑工程会计,您的工作能力怎么样?
求助者:这个我可以拍胸脯的说,在这个领域我属于经验丰富,在业内小有名气,本市几个大型的建筑工程,都是有我担任项目总会计师。
咨询师:那您在做会计之初犯过错吗?
求助者:那是自然,记得刚独立做项目的时候,有个项目我做的账目出了点问题,搞的那家建筑公司还要找我打官司,最后我的领导帮我摆平了,从那以后,我做项目特别认真,无论大小项目,我都要仔细核对多遍,任何小账都不出差错,所以做到了今天。
咨询师:你做账错了,仍可以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会计师,你儿子行为出错了,被判了几年刑,你就把他剩余的人生都直接判定为失败,这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啊?
求助者:这么说来,确实有一点。但他是犯罪啊,这个不是小错,人们都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他很难逃出社会的偏见啊。
咨询师:是,社会偏见我们个人很难纠正。但我告诉你,如果社会看不到你儿子的案底,你还会有顾虑吗?
求助者:你是说让我儿子隐瞒自己的犯罪经历,那不是不诚实吗,再说被人发现不还是对他不利?
咨询师:我很赞同你养育孩子的观点,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诚实,这也说明你教了孩子正面的东西。我们国家立法机关早已经关注,未成年的犯罪前科对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不利方面,所以提出了犯罪记录封存和前科报告免除义务,可以说,法律允许未成年隐瞒自己不光彩的历史?
求助者:您能跟我详细解释一下吗?
家庭作业:去监狱会见孩子,了解孩子在监狱服刑情况,并告知孩子保持书信联系;阅读并学习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前科报告义务免除的相关法律规定;继续放松疗法。
第3次咨询(2013年4月19日)
与求助者共同学习有关法律规定,了解国家的未成年刑事法律政策,促进求助者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了解求助者与儿子会见的情况、通信情况。通过法律学习,纠正自己因为法律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错误,对纠正不合理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会见,求助者了解儿子在监狱里面生活情况,羁押场所的条件还不错,在里面有学习文化课的机会,而且还有机会进行一些手工劳动,求助者自己的焦虑情绪已经有了很大缓解。
(摘录)
咨询师:你以前认为孩子判缓刑比判实行要好,是吧?
求助者:那当然,在外面呆着多舒服,多自由。
咨询师:你儿子在外面服刑,谁来管孩子?
求助者:我可以管,他爸爸可以管,他爷爷奶奶、姥姥、老爷都可以管啊。
咨询师:你和你丈夫的工作都需要经常出差?怎么管?
求助者:那还有四位老人呢?
咨询师:老人毕竟年龄大了,你让他们天天跟着孩子屁股后面跑,这样是否现实可行呢?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其实,这次孩子的错误就是因为大人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有关,如果孩子被判缓刑,没有帮教条件,孩子如果再犯错,怎么办?
求助者:(很认真地听)
咨询师:法律要把“新帐旧账”一起算,缓刑没了,再加上新的问题,可不是这次这么简单了。
求助者:哦,您说的挺有道理?
咨询师:您这次了解孩子在里面的情况怎么样?
求助者:孩子吃的还可以,有人给它们定期上文化课程,在里面还要做一些手工活,他和同监室的几个人相处的还不错。
咨询师:你看,我们未成年改造的过程充分考虑了未成年身心特点,在改造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学习、学会劳动,还学会和别人相处,这是服刑的过程,但更是一个教化的过程。
求助者:那看来我以前的担心有些多余了。
咨询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孩子是进监狱呢?但您的担心程度上太过了一些。经过这几次调整,您也逐步恢复了,您孩子在里面都在天天进步,您也不能外面垮了啊。如果您每次会见他的时候都是面容憔悴、脸色苍白,孩子会怎么想呢?
求助者:孩子会怪自己犯错,让当妈的难过啊。
咨询师:是啊,这种心理负担也不利于他的改造,如果他有了太多的不良情绪,就会感觉服刑时间特别长,如果心情舒畅,就会感觉时间过的快。
求助者: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啊,痛苦总是折磨人,而快乐时光却如此短暂。
咨询师:所以,你尽量给他创造更多的快乐和希望。
求助者: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咨询师:一是通过写信多鼓励他,与他分享你生活中的快乐,二是鼓励他参加一些自学的电大课程,这样让他的时间充实起来,而且通过课程学习对减刑也有直接的帮助。
求助者:好的,我一定按照您说的坚持做下去。
8.3 巩固与结束阶段(第4次咨询)
第4次咨询(2013年5月10日)
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分析总结求助者从不合理信念到建立合理信念、从错误认知到正确认知的过程,加强ABC疗法的效果,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并对求助者的沟通技巧予以指导,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能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方法技术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做SAS心理测验。
本例心理咨询结束。
9.1 咨询师评估
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基本消除焦燥的情绪。社会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工作效率正常。求助者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对自己父亲角色认知更加深刻,对自己在孩子养育过程所起的作用有了正确评价,对孩子服刑的影响、以后的出路有了更理性的认知。
9.2 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自述原有症状基本消失,情绪基本恢复到平常,睡眠较好,身体无其他不良表现,但仍然很思念儿子,通过写信的方式寄托思念之情。工作效率已经正常,孩子入狱反而成为自己事业奋斗的动力,最近连续承接了一个较大项目的会计工作。另外,他还主动参加了社区法律宣传小组,主动参与普法活动,宣讲有关未成年法律政策,他希望其他家长不要“亡羊”后再“补牢”。
9.3 心理测验结果:
SAS粗分32分,标准分42分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9.4 总结:在本例咨询中,一位未成年家长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其现实原因是唯一的儿子入狱服刑,由此其对过于自责,产生了自己对孩子未尽教养之责、“孩子以后完了”等不合理信念,咨询师主要采用RET疗法,校正其错误认知,帮助其建立合理观念,形成对现实事件的理性判断,从而帮助其消除焦虑情绪。本例在未成年刑事案件中较为普遍,通过RET疗法一般都能得到较好解决。但在本例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纠正其错误认知过程中,由于需要涉及法律专业知识,而咨询师的第一专业背景为法学,所以在辩论过程中,有一定“说教”的意味,如果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家庭作业提前布置,之后再通过论辩,实现求助者的“修通”,也许效果更好,这是在下次咨询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第343页。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第142页。
[3]转引自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第341页。
[4]参见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二章心理咨询技能第六单元“合理(理性)情绪疗法”,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第132-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