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简评

2016-02-02 01:26张献英朱龙凤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格

张献英 朱龙凤

朱利安·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简评

张献英 朱龙凤

罗特的行为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逐渐向社会学习理论的过渡,他在两者之间打起了第一个桥梁,为米歇尔和班杜拉等人的理论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国外,罗特的思想有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而中国心理学界对罗特及其思想的介绍并不多。为此,本文对罗特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剖析,以期对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及当前的教育改革等提供心理学依据。

行为潜势预期心理情境

1.罗特的个人简介

朱利安·罗特,1916年出生在纽约州布鲁克林区,他是家中第三个儿子,也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曾回忆说,自己是一个“好战”的孩子,符合阿德勒所描述的竞争性很强的那种人。罗特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是在初中时期,当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到了高中,罗特还曾给自己的同学释梦,还发表了一篇题为题为《我们为什么会出错》的论文,该论文反应了罗特对阿德勒人性理解的学习和研究。195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学习和临床心理学》一书,在这本书里,罗特将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概念应用于人格发展和临床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也确立了他在心理学界的地位。罗特一生致力于理论建构和研究长达60多年,于1988年时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2.主要理论

2.1 社会学习理论的概观

罗特的理论源于五种基本的假设。第一种假设是人和对其有意义的环境相互作用。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回应并不取决于环境本身,而是我们所赋予事件的意义。第二种是假定人格是习得的。由此,他推论出人格并不是在某个特定阶段产生或发展的,而是人们学习的结果。第三种假设是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随外界改变而改变。第四个是假设动机是受目标指引的。他主张人们的行为是由期望目标所激发,反对人们是以降低驱力或寻求快乐为只要动机的主张。第五个假设是人类都有预测各种事件的能力。即人们能够预先感知周围事件的发展变化。

2.2 对具体行为的预测

罗特最感兴趣的是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因此,为了对具体情境中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他提出四种可分析的变量,分别是行为潜能、预期、强化效价和心理情境。

2.2.1 行为潜能

罗特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某种行为发生可能行的大小称为行为潜能。换句话说,针对某一定目标,在特定情境下有多种可能行为,即这些行为都具有行为潜能,只不过有些行为潜能高,有些行为潜能低。即使,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持有不同目标的个体而言,其潜能是也是不一样的。

2.2.2 预期

罗特提出了预期的概念,预期就是个体对某种情境下选择某一行为所带来强化可能性的估计。比如我们对成功的预期,是指我们主观上认为自己会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根据真实情况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这种主观的预期与客观结果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相应的区别。

2.2.3 强化的效价

强化的效价也是罗特行为预测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个体对某种行为结果相对价值的判断,而且这种相对价值是个体的心理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同样的物品对于不同个体而言,其心理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同样的物品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强化的效价也不同。

2.2.4 心理情境

心理情境是个体所反应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行为发生时个体内心的各个因素。罗特特别强调对某种行为发生概率的预测一定要考虑个体特定的心理情境。

2.2.5 基本预测公式

BPx,s1,Ra=f(Ex,Ra.s1&Rva,s1)该公式读做:发生在与强化a有关的情境1中的行为势能x是对情境1中行为x将伴随强化a的期望与情境1中的强化值a的函数。

罗特行为预测公式的意义就在于,他希望借此来预测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对于某一种目标而言,一种特定的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仅仅说出一个抽象的、概括的原理。

2.3 对一般行为的预测

2.3.1 行为的动力——需要

罗特认为对人类健康发展和适应性行为的学习关键在于需要满足与否。他认为幼儿从小就形成了对爱、关注、保护和认可的心理需求,只有当我们的需要获得满足,才会得到发展。罗特提出了人类的六种心理需求:认可——地位、支配、独立、保护——依赖、爱与情感、身体舒适。

(1)认可——地位,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并在他人心目中占有一定位置,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强烈需要。

(2)支配,支配需要主要是获得对他人控制的权利。

(3)独立,独立是摆脱他人支配的需要。它包括自己做决策、不依靠别人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4)保护——依赖,这类需要指让别人照顾自己、保护自己。

(5)爱与情感,爱与情感是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的一种强烈的需要。它是一种被人接纳、关注的需要,还包含着别人对他们持有一种积极的情感。

(6)身体舒适,是最基本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要。

2.3.2 控制点理论

为了了解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性,罗特自己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一些大学生完成一项猜图的任务,并欺骗他们说这是一个超感实验。把一张卡片背向学生,让他猜上面是圆是方,然后主试告诉他们猜的对错。10次尝试之后,让被试说说在后面10次中可能猜中几次。罗特发现,有一些人总是认为他们会猜得很差,因为他们说自己是凭运气猜对的;而另一些人总是认为自己会越来越好,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超感方面的技巧会越练越熟。

罗特把这个重要的发现叫做控制点,而人类的不同表现可以用内外控来解释,它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预期。内控的人将强化的本质解释为内在的、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而外控的人则把强化的本质解释为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由此罗特编制了内——外控制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类化预期上的个体差异。

2.3.3 人际信任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其他体或团体的语言、承诺和陈述信任的程度。人际信任不能与轻信相提并论,人际信任是当没有证据表明他人不可信时,相信他人传达的信息,而轻信是愚蠢或天真地相信别人的话。为了测量人际信任差异,罗特还编制了一个人际信任量表。

4.罗特理论的应用

4.1 适应不良

罗特对适应不良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适应不良的可能原因:

(1)低预期——高效价

患者对某种行为的心理需求十分强烈,可是对于达到成功的期望却又非常低,也就是生活中经常说的好高骛远,只想不做而引发一定的不良适应。

(2)冲突

对于两个不能相容的需求同时赋予高效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适应不良的人想不透这个道理。

(3)缺乏能力

由于在某方面能力的缺乏,于是不断地放弃参加相应活动的机会,长期得不到锻炼,以至于越来越没有信心。

(4)不恰当的目标。个体把自己的目标确立的过高或过低,致使个体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一定的适应不良现象。最低目标水平订得过高或过低。

(5)无法区辨

某种需求的效价高到支配一切,以致对适宜的和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都做出相应行为。

4.2 心理治疗

对罗特来说,“心理治疗是如何通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其行为变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心理治疗是人类在是某种社会情境学习的问题”。一般说来,罗特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的活动自由与需要值能够协调一致,以此减少防御和回避行为。心理治疗师像教师那样担任主动角色,并尝试用两种方法来实现其治疗目标。

(1)改变目标

许多患者之所以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偏离的或歪曲的目标。治疗师的作用就是帮助这些人解其目标的错误性,并教他们确立适合自身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

(2)消除低度期望

罗特认为致使患者活动自由度低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技能和信息,针对这种现象,治疗师就要做一名教师,热情地指导患者掌握有效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方法,并为患者提供一些可以选择的行为方案。

5.对其理论的评价

一生致力于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的构建和应用研究的罗特,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传统行为主义向新行为主义的转变。他在由传统行为主义向新行为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人对其理论和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升到更高的阶段,获得更快的发展。

5.1 理论的贡献与影响

5.1.1 创立了别具特色的人格理论

罗特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提出了行为主义方法对人格的研究,发展了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弥补了传统行为主义和人格理论的缺憾。

5.1.2 促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长河中,罗特和他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其理论对后来新的新行为主义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嫣然是罗特思想的补充。米歇尔和班杜拉对罗特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研究和推广,将其推向新的高度和领域,促使新的新行为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5.1.3 关于类化期待问题的启发式研究

罗特的许多思想和争论可以称为“分水岭式的思想”,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并极大地影响了它们的研究进程。特别是关于控制点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如心理治疗、人格发展、精神病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

5.2 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5.2.1 狭隘的人格理论研究

首先,罗特提出的行为虽然加入了个体的情绪体验、言语认知活动,但与精神分析领域的人格视野相比,仍显得很狭窄。其次,罗特人格理论对个体整体发展缺乏详细的描述。特别是,罗特对行为表现的强调,而不是行为的习得,故有些学者直接把罗特的理论称为“社会行为表现论”。

5.2.2 片面的认识动机研究中期待的中介过程

罗特强调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对目标的期待,但他忽略了其他心理过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如信息的检索、记忆、分类、判断及作出决定等,这些在个体的行为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罗特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其理论研究对心理学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认真学习其理论思想,进一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1、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4

3、郑雪,《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321-325

4、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唐蕴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3

6、黄希,人格心理学,台北:东华书局印行,1998:302

7、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9

8、李茹,傅文青译,《人格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1-303

9、陶丽.自助者,天助也——朱利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重温经典,2008(5):

10、李军霞.论控制点对学生的影响及引导策略.教学与管理,2007

11、贾艳杰.从控制点的角度诠释因材施教.教育评论,2005

12、隋美荣.罗特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4

13、王登峰.罗特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试用常模修订.心理学报,1991(3)

14、高峰强.罗特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l:55-59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格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