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靖
王杰传略
孙 靖
一
据宋郑樵《通志》卷28“氏族略第四”所论,王姓一氏,溯源可至黄帝,出自姬姓。琅琊、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京兆、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髙之后。毕万封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此皆山西王姓始祖,王杰一系所出于史无证。
又《明太祖实录》、清张廷玉《明史》所载,明初山西向外移民盛行,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其中缘由,主要因元末兵隳影响,民不聊生,加之明初的靖难之役,导致中原荒芜,政府需要借其他地区人民予以充实。杰先祖自山西洪洞移至陕西韩城,即属于此次移民潮中。
清钱坫(乾隆)《韩城县志》卷3及卷6记载,王杰曾祖父王养元,以杰赠光禄大夫;祖父王家檀,以杰赠光禄大夫;父王廷诏,浙江杭州石门主簿,以杰赠光禄大夫。王廷诏墓在韩城县东南仁和寨,翰林孙景烈志其墓。廷诏三子,长浚,次澈,杰为其三子。
王杰字伟人①文中所涉及王杰生平履历及家族名录,多参考《葆淳阁集》前附阮元《王文端公年谱》,不一一注明。,号惺园,又号畏掌②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2页。,陕西韩城人。生于雍正三年(1725)十月二十七日寅时,终于嘉庆十年(1805)正月十日子时③朱珪:《王文端公墓志铭》,见钱仪吉:《碑传集》卷28,清道光刻本。,卒后入贤良祠④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2,《四部丛刊》续编影旧抄本。。四岁随父至浙,八岁能书大字,十八岁入学,从武功孙酉峰游,闻关闽之学。乾隆十八年,拔贡,以教职用,继丁父忧。尹继善制两江,聘入幕。后入陈宏谋幕府,闻性命躬行之说。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第一。乾隆二十七(1762)年,充湖南乡试副考官。乾隆二十九年,督学福建。乾隆三十二年(1767),擢侍读。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晋右庶子。十月,擢侍讲学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迁少詹士,充武会试主考官。乾隆三十六年(1771),充日讲起居注官,直南书房,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江西乡试正考官,旋督学政。乾隆三十九年(1774),署工部右侍郎,十二月,转授刑部右侍郎。乾隆四十年(1775),充会试副总裁。乾隆四十一年(1776),再视浙学。乾隆四十二年(1777),回京,署礼部右侍郎,转吏部右侍郎,仍兼署礼部右侍郎,充四库、三通、国史诸馆副总裁。乾隆四十三年(1778),充会试副总裁。乾隆四十四年(1779)二月,转吏部左侍郎。五月,阅《大清一统志》。八月,典浙江乡试。十二月,充武英殿总裁,同办明史,充国史馆副总裁。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左都御史,旋回京,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乾隆四十八年(1783),丁母忧。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即家擢兵部尚书。乾隆五十年(1785)八月,服阕进京,充三通馆总裁。十一月,充经筵讲官。乾隆五十一年(1786),正月,赐紫禁城骑马。四月,充尚书房总师傅。十二月,直军机。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拜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三月,充会试正总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台湾平,图形紫光阁。乾隆五十四年(1789)三月,充会试正总裁。平廓尔喀,再图形阁中。十一月,罢尚书房行走。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充会试正总裁。十一月,加太子太保。乾隆五十六年(1791),仍充上书房总师傅。嘉庆元年(1796),以足疾辞退两书房、军机、礼部事。嘉庆三年(1798),仍直军机处。嘉庆四年(1799)正月,高宗升遐,仁宗亲政,命总理丧仪。二月,充实录馆正总裁。嘉庆六年(1801),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嘉庆七年(1802),以疾辞官,在家食俸,加太子太傅。嘉庆九年(1804),入京谢恩,薨于京邸。奉敕编有《钦定秘殿珠林续编》8卷、《钦定石渠宝笈续编》88卷①胡敬:《胡氏书画考三种》卷1,清嘉庆刻本。、《钦定西清续鉴》甲编20卷附录一卷②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274《经籍考》18,民国影十通本。、《钦定西清续鉴》甲编20卷③王杰等:《西清续鉴乙编》,续修《四库全书》本(1108册—1109册)。、《高宗纯皇帝圣制诗五集》一部 100 卷④庆桂:《国朝宫史续编》卷76,清嘉庆十一年内府抄本。。
杰有《葆淳阁集》24卷传世。卷1为赋、颂,卷2、卷3为跋,卷4为序,卷5为赞、议、志铭,卷6为传、记,卷7为恭贺诗作,卷8亦为诗,多自作,卷9至卷18为《赓扬集》十卷,均为恭贺应制之诗,卷19、卷20为《芸馆集》两卷,均为赋,卷21至卷24为奏折四卷。《葆淳阁集》由公门生阮元编辑刊刻。阮元《揅经室集》三集卷5“王文端公文集校本跋”条曰:“王文端师诗文不自以为重,盖公所重在立朝风节也。公薨后,公子堉时收罗杂稿寄至江西,属元编刻之,元乃手编为《葆淳堂集》若干卷,又订成年谱一卷,付之梓。梓成,元匆匆移河南,爰以板寄闽,是时公子已出守闽郡矣。板中误字颇多,同门友李许斋赓芸手校一过①李赓芸,字鄦斋,江苏嘉定人。少受学于同县钱大昕,通六书、《苍》、《雅》、《三礼》。官至福建布政使,《清史稿》将其列入“循吏”。笔者点校《葆淳阁集》,即觉此书校勘质量颇高,十几万言几鲜有讹误。,改补之,此李公手校本也,故跋之。”阮谱有“嘉庆二十年受业扬州阮元谨编”之语,可知阮谱编于嘉庆二十年(1815)。再检《阮元年谱》,嘉庆十九年(1814),阮元51岁,“七月初七日,……渡江,由金陵陆路至芜湖、池州、安庆,复乘船至九江,陆行入南昌”。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元53岁,“闰六月十九日,调补河南巡抚,时新抚未至,仍留江西”。而“八月十七日,至开封府到任”。可知,堉时将杂稿寄于阮元当在嘉庆十九年七月至嘉庆二十年之间,初版刊刻完毕之日当在阮元改任河南巡抚之前,即嘉庆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之前。
为官之余,王杰亦有文人之雅兴。好藏书,于四库馆征书时献其所藏《张邱建算经》三卷和唐王孝通撰《缉古算经》一卷,两书均收入《四库全书》,此在杰任吏部侍郎时。杰又藏有清姚际恒撰《诗经通论》17卷,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7载,《诗经通论》世无传者,唯王杰家藏有抄本,由其孙王笃刊于蜀。
王杰精书法,传世墨宝多种。苏州市博物馆藏有其楷书七言十四句扇页,字体秀丽端正。陕西安康历史博物馆藏有其书行书一卷,河南民俗博物馆藏有其所书“连步”匾。福建泉州东北的清源山有其与马负书诗摩崖一通,有叙述作诗缘由之题曰:“丙戌中夏,温陵试竣,太守严湖陈君、大令牧村方君邀同易斋马提帅同游赐恩岩,即此原韵。”可知此诗当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王杰督学福建时所作。诗曰:“兹山生面为谁开?喜属高车际晓来。海上晴云蒸泱漭,人间佳气转恢台。争奇岩岫当轩立,渐老松杉记手培。自是雄城资保障,尘襟批豁一登台。”书法刚健苍劲,自成一体。
王杰亦颇好治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其进呈五色凤池云墨,同式两锭,墨面为翔云漫天,凤飞空中,小桥流水环绕。墨背有“五色凤池云”篆书及“臣王杰”印。
王杰妻程氏,诰封一品夫人,另有侧室姚氏、黄氏。有子四人:子塖时,乾隆十一年(1746)生,员外郎职衔;垿时,乾隆十六年(1751)生,监生;堉时,乾隆二十二年(1757)生,嘉庆元年(1796),恩荫生,嘉庆四年(1799),掣签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嘉庆十年(1805),因丁忧回籍,嘉庆十三年(1808)二月起复部,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补兵部员外郎,保送御史,嘉庆十六年(1811)二月任兵部郎中,九月补江南道检查御史,嘉庆二十年(1815)掣签任福建建宁府知府,仕至广东肇罗道①黄叔璥:《国朝御史题名》“嘉庆十七年”条,清光绪刻本。;塽时,乾隆四十七年(1782)生,廪生,选授宝鸡教谕。
有女二:长适举人、批验所大使同县刘栋,次适朱文正公子、恩荫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太仆寺少卿大兴朱赐经。
有孙九人:駉,塖时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八月生;騊,堉时子,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生;隲,垿时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二月生;骕,堉时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九月生;笃,垿时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十月生,嘉庆己卯(1819)举人;䭻,塖时子,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生;骞,垿时子,乾隆六十年(1795)二月生;駎,塖时子,嘉庆五年(1800)二月生;驯,塽时子,嘉庆五年十一月生。
二
王杰少时师从清代著名学者孙景烈学于关中书院,后入名臣陈宏谋之幕,自言受二位先生影响至深。孙景烈秉承自张载以来的关学传统,崇气学,尚礼教,常以天下为己任,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躬行实践。陈宏谋也对关学十分尊崇,以之为毕生信仰。纵观陈宏谋的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无时无刻不在实际行动中贯彻张载所倡导的关学核心思想,他本人对孙景烈的礼遇也是很好的证明。观王杰一生事迹,亦是在二位先生的教诲和影响下,继承了具有强烈知识分子气息的关学传统。故欲探究王杰之思想,必先知其渊源。
孙景烈,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七月二十六日,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②张洲:《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孙先生景烈行状》,见钱仪吉:《碑传集》卷49。早岁举于乡,为商州教官,勤于课士,不受诸生一钱。雍正年间,巡抚蒲阪崔公以贤良方正荐授六品衔。乾隆十五年(1750),陈宏谋抚陕,奉旨举经明行修之儒,将以景烈名入告。先是,景烈成进士,后授检讨,以言事忤旨放归。景烈深自韬晦,因而固辞。后主讲关中书院、兰山书院,教生徒以克己复礼。平居,虽盛暑必肃衣冠。王杰为入室弟子,尝语人曰:“先生冬不炉、夏不扇如邵康节,学行如薛文清。”又曰:“先生归籍三十年,虽不废讲学,独绝声气之交,为关中学者宗,有自来矣。”③江藩撰,钟哲点校:《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页。陕西理学,至乾隆间,武功孙景烈亦能接关中学者之传。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80《儒林一·孙景烈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27页。景烈孝友端方,研穷经史,讲求实学。①法式善:《槐厅载笔》卷9《掌故二》,清嘉庆刻本。刻有明康海《对山集》十卷,以所藏张太微本,又加删削而刊刻。②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71集部二十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99页。孙景烈有其学生张洲为其所做行状,当为可见最为完整丰富之数据。
王杰的另一位师长则是陈宏谋。审杰之行实,无不充盈孟轲之“浩然之气”,而此种气度之形成,实受陈宏谋影响甚深,且王杰修齐治平之方法,亦与陈宏谋如出一辙。故不知陈宏谋,无以知王杰。综合来看,陈宏谋集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多重身份于一身,这一多重身份造就了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将理学家身份作为陈宏谋的第一特征,是因为生存在华夏大地的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带有挥之不去的儒家烙印,深刻入心。此种影响不仅是学术思想上的,更延及实践之中,小至言行举止,大至齐家治国。对于陈宏谋而言,这一点尤为突出。陈宏谋深受清初以来张履祥、陆世仪和陆陇其等人影响,宗程朱、排陆王的同时,也将经世致用之思想秉而持之、一以贯之。他在接受清代理学影响的同时,也成为清中期官方理学家的卓越代表。作为政治家,陈宏谋在1733年到1763年的三十年时间内,历任十余省道台、巡抚、总督等职,其任巡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有清一代无人可望其项背。陈宏谋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核心理念,并以之为信仰而躬行,自身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为官又勤政爱民,所到之处无不澄清吏治、兴利除弊,堪称清乾隆时期的循吏。而称陈宏谋为教育家,则在于他不仅在任内大力推进教育发展,建校兴学并亲自授课,还十分重视教育理论的建设,辑纂大量的教育典籍,《五种遗规》便是代表。是书分《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五种,后来作为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以及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材,流传甚广,影响极深极远。
除此之外,陈宏谋在为政之余,还编写大量著述。从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将陈宏谋部分著述编辑而成的《陈榕门先生遗书》来看,其著述可大致分为撰著、评辑和校订三个方面。国内关于陈宏谋的相关研究,近年来虽逐渐增多,但多局限在对其本人著作的整理和生平事迹的梳理方面,对其个人学术、政治思想,乃至由此而申发的对于陈宏谋所处的时代,即清中期的知识分子研究,仍旧处在一个程度相对较低的层次,而国外学者在这一方面却有相当的突破。美国学者罗威廉所著《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即是代表。罗威廉认为陈宏谋是清朝18世纪最有影响的汉族官员,进而认为如果力图观察雍正乾隆时期的盛世,了解造成这种盛世局面的因素,特别是探索正统精英的思想状况,陈宏谋便是当仁不让的最好选择。这样一种认识无疑将陈宏谋定位于雍乾时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陈宏谋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王杰在陈府中供职多年,除陈宏谋外恐怕再无二人对王杰影响如此之深之远。在这样一位同时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达到相当高度的精英影响下,王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陈宏谋思想理念的又一践行者。纵观公生平所行,以理学为养身之基础、思想之源泉,讲求诚心正意,不自欺亦不欺人,因而成就了近乎完美的高尚人格。当然,杰并未止步于此。在崇奉关学、深研学理的同时,杰秉持儒家惯有的经世致用之风,学以致用,为官一处无不尽忠职守、造福一方。
王杰执掌文衡多年,所拔俊杰无数。除此之外,公亦奖掖后学,唯才是举:
汪照,初名景龙,字翌靑,廪贡生。少能诗,通经义,覃心金石之学,注《大戴礼》数万言,又纂集齐、鲁、韩三家《诗》说,凡见于唐以前书者,片字必录,人服其博赡。性情安雅,与物无忤。王杰任浙江学政时,礼部侍郎沈初任福建学政,皆属以衡文。继从杰游西安,历主有莘、横渠两书院山长。照又工隶书,如《临潼横渠张子祠堂记》、《崇福寺罗汉堂记》皆其所书。归未几,年五十八,病殁。①王昶:(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38“人物”条,清嘉庆七年刻本。
朱文藻,字映漘,仁和诸生,少居东园,既而吴颖芳割宅居之,又馆汪氏振绮堂,勘校群籍,见闻日广。时开四库馆,杰延文藻至都,佐编校之役,考异订讹,多成善本。晚年为阮元辑《輶轩录》,为王昶辑《藏经提要》、《西湖志》、《金石萃编》,订正之力居多。②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145,民国十一年本。
官献瑶,字瑜卿。后官至洗马,任陕甘学政时,识得杰,于诸生中以为大器。治经不主一家,于《易》主李光地,于《尚书》主蔡沈、金履祥,于《周礼》主方苞,于《仪礼》主郑康成、敖继公、吴绂,六经三礼咸有撰著。③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郎潜纪闻二笔》卷9,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5页。
俞廷抡,字杉舟,余杭人。乾隆辛丑进士,官云南昭通知府。少以优行贡成均,文名噪甚,和相欲罗致门下,拒弗往,杰雅重之。旋由编修出守昭通,洁己爱民,免郡中值日之役,禁官买器物之弊。④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13,清光绪刻本。
单照,少失学,年十九始读书。王杰督浙学,爱其才,将贡之成均,以不就试而罢。诗文力追古人,顾不轻与人交。其论艺多否少可,里中后生亦鲜与洽者。诗宗少陵,榜其斋曰:杜可。五十后逃于禅,尽焚所作文字。足不岀户限者逾二十年。⑤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7。
吕迪,字长吉,余姚诸生。天姿英敏,弱冠受知杰。诸生性耽吟咏,客游金陵,北立河洛燕晋,所过胜迹纪之以诗。诗境得江山之助,益豪迈苍浑。书法尤卓绝,道州何绍基见其墨迹,以为足与石庵覃溪抗行。著《屐山山房诗稿》七卷。①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18。
杨棨,初名枝,字戟辕,号吉园,会稽人,年十四,受知杰,补诸生。中年又见赏学使窦东皋、吴蓉塘两先生。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力辞不赴。年八十有三,制行端严,为越士钦瞩,以儒术名越郡。工书法,教授里门卖字以老画得元人旨趣,然不轻作。②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27。
杨知新,字符鼎,一字拙园,浙江归安人。生而聪慧,九岁赋《月华诗》,有千卫瞻锦绣,万国仰文明之句,见者奇之。年十七,补县学附生,旋食廪饩,岁科试屡冠军。先后受知于王文端公、朱文正公、窦东皋、阮芸台、潘芝轩、刘金门、李芝龄诸先生。③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56,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潘有为,字卓臣,号毅堂。广东番禺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先生受知于杰,又为翁覃溪先生入室弟子,性落落不事权贵,官至中书,十余年不迁,丁外艰归,不复出。④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40。
众人之中,又以阮元、洪亮吉、江藩和孙星衍为最著。四人皆有盛名,各有传记可参,不予详述,此处仅就其与王杰交往之证据做论列。阮元和孙星衍同为杰门生,二人在为官时,均极受杰赏识称赞。关于洪亮吉,据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35所载,洪亮吉“生六岁而孤,家贫,以副贡客公卿间。朱学士筠督学安徽,先生从游最久,旋客浙江学使王文端杰幕中”。关于江藩,清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卷7《赠江郑堂藩》诗中注文“郑堂馆韩城王文端公邸第二十年”,可知交往。
其中亦有公欲提拔而为拒者,王鼎是也。据赵尔巽等《清史稿》卷363《王鼎传》所载:“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少贫,力学,尚气节。赴礼部试至京,与王杰同族,杰欲致之,不就。杰曰:‘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一生刚正不阿,政绩颇著。”
其他交往者,如彭光斗(《葆淳阁集》卷3《跋彭贲园同年兰亭帖》)、袁枚之弟袁鉴(《葆淳阁集》卷3《朱子论语集注手稿真迹跋》)、胡季堂(《葆淳阁集》卷3《跋胡云坡司寇石刻后》)、游酢九世孙游端栢(见《葆淳阁集》卷4《游廌山先生文集序》)、吴峻明(《葆淳阁集》卷4《建安吴生峻明学庸贯一序》)、汪蘅圃(《葆淳阁集》卷4《海阳汪君征拙堂集序》)、钱塘吴敬斋(《葆淳阁集》卷4《吴敬斋书塾课存序》)、金华映峯黄使君(《葆淳阁集》卷4《金华诗录序》)、施子(《葆淳阁集》卷4《释耒小草序》)、宝冈大司寇(《葆淳阁集》卷4《余宝冈大司寇八十寿序》)、张会九(《葆淳阁集》卷4《寿张太翁七十序》)、李天秀(《葆淳阁集》卷5《焦娄李公墓志铭》)、师彦公(《葆淳阁集》卷6《师氏祖祠记》)等。
三
王杰主要活动在清乾隆、嘉庆两朝。关于乾嘉时期的学术主流的认识,虽然有诸多存在差异甚至互相对立的观点,但无论从乾嘉时学人自己对学术倾向的论述来看,还是从后世对于当时学术思想的分析来说,以语言文字为传统的朴学或是汉学始终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刻意贬低朴学及朴学家影响范围、影响时间和影响程度的做法,还是有意扩大义理之学影响力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鉴于乾嘉时主流学术倾向的事实,尊尚义理之学的王杰虽然在科考中表现突出,但是却始终难以进入当时主流学术圈。作为学者的王杰,毫不忌讳地说,在学术成果和影响上颇有局限。纵然《清儒学案》和《清代学者像传》等不少学术史著作均将杰纳入其中,但这仅仅是对其学者身份的肯定。所以,相较于学术,王杰在思想上的造诣和贡献似乎更值得说道。王杰少时就读于关中书院,受业多时,影响甚深。
作为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一向被认为是西北书院之冠。据(乾隆)《西安府志》卷19记载:书院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为冯从吾讲学而建。明末清初,又有大儒李颙主讲关中书院,力倡关学。又,关中理学源自张载,讲求“太虚无形,气之本体”①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1《太和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页。,倡导“由穷理而尽性”的“自明诚”方法②同上书,第96页。,开关学“崇儒”与“实学”之风。继有吕柟,糅合关学之笃实实践与心学心性修养,启明中期关学“兼收”与“并蓄”之新气象。其后,又有冯从吾(1557—1627)倡导“以心性为本体,以诚敬为功夫”③冯从吾:《少墟集》卷1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3册。,敦本尚实,以纠当世浮夸学风。再有李颙(1627—1705)兼采朱陆,倡“悔过自新”④李颙:《二曲集》卷1《悔过自新说》,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明体适用”⑤李颙:《二曲集》卷24《盩厔答问引》。说。而素有宗旨“学以致用”、“躬行实践”则贯穿整个关学学术发展,未曾有过间断。作为明清两代关学重镇的关中书院,虽几经起伏,但始终秉承关学宗旨,实为弘扬关学的重地。
王杰著有《葆淳阁集》24卷。书名来源,难以详究。不过欲求其寓意,倒可从字面予以窥测。“葆”,《说文》:“草盛貌。”《段注》:“师古曰:草丛生曰葆,引伸为羽葆幢之葆。史记以为宝字。”而“葆”字又通“保”,当为假借。“淳”,《说文》:“渌也。”“渌”即“水清”之义,后又引申为“纯洁”、“醇厚”。故所谓“葆淳”者,保持自身天生纯洁醇厚之本质,而不为外界所污染也。王杰一生行事之准则,由此可见一斑。
王杰身份多样,这种多样性在书中有着完整的体现。在《葆淳阁集》中,恭和之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王杰状元出身,又履任朝廷要职,位极人臣。故这种比重既是王杰作为皇帝身边重要政治人物使然,也直接体现其特殊身份和创作倾向。恭和之作虽为应制而生,但在奉旨而作之时,也体现出其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寄托。如《恭跋〈御制君子小人论〉》行文伊始,便引《尚书·洪范》论证离析小人君子的重要性,《恭跋〈御制劭农诗〉》虽篇幅不长,但先引《尚书》、《诗经》,又引《左传》、《周礼》、《孟子》等经典,借以强调农业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到,王杰在歌颂帝王功绩的同时,也时时劝讽,表达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强调作品的政治教化和社会意义,是《葆淳阁集》的重要特色之一。此外,作为饱学之士的王杰,在遣词造句方面很明显下过一番苦功,其辞藻之绚烂、字句之典雅,不愧状元美誉。
纵观全书内容,颇具学术性的数篇序跋可窥测杰学术思想。王杰于万斯同颇为推崇,《葆淳阁集》卷4有为万斯同名作《群书疑辨》与《纪元汇考》两书所做序文。万斯同作为清代讲求专家的浙东学术,尤其是浙东史学的代表人物,在继承其师黄宗羲史学一脉的基础上,将清代史学研究推向更高境界。王杰以为《群书疑辨》“其于群书之疑,如攻坚木,如解乱绳,略无穿凿支离之弊。俾读者人人发其覆而通其蔽,有相说以解之趣”,而对于考证之功用,又认为“然五礼六礼之殊伦,五音七音之易位,用绵蕝以易三朝之仪,因同室而紊都宫之制。乡饮之不修,冠礼之不讲,论钟律则铢黍既差,均节何有,五量三统因之无所适主。此则有志于兴礼乐以正人心隆世教,亦不可谓非节目之大者也”①王杰:《葆淳阁集》卷4,清嘉庆二十年刻本。。可见,考证最后仍旧落在了教化之用上。王杰又以为《纪元汇考》“上溯陶唐迄于胜国之季,四千余年,年经代纬,纪号无遗。凡禅继正闺,及割据僭伪,与夫世系之久,近时地之纷更,按图摘例,灿如列眉。虽卷帙不多,而上下千古,绳贯丝联,不至泛而无所稽洵,读史家案头必置之册”②同上。。对于此种纯学术考证型著作,杰亦不吝其赞美之词。
王杰在师长的影响下,一生清廉,躬行实践,求真务实,继承关学的传统,是关学思想的又一实践者。这种实践精神、务实质量不仅体现于《葆淳阁集》的诸多篇章,尤其是其所作传记、墓志及奏折之中,更是王杰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