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文化广电体育局,内蒙古 赤峰 024076)
新时期广场舞风靡现象所体现出的群众文化需求的提升
王 博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文化广电体育局,内蒙古 赤峰 024076)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GDP的提升,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实现了同步提升。广场舞健身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其包容性、开放性的特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参与其中。本文将对新时期广场舞风靡现象加以解析,从广场舞现象的文化生态学层面进行探究,并就广场舞现象背后的群众文化发展展开思考,以资借鉴。
广场舞;群众文化;文化生态学;人口老龄化
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表现形式来看,其通常选择节奏欢快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舞蹈形式不拘一格,因而广场舞健身活动适应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群众健身活动的现实诉求,并形成了一股风靡的态势。
从发展历史来看,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在人类早期活动中,人们习惯通过舞蹈实现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因此可以说,作为源自群众生活实践的广场舞健身形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并逐步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为对精神生活的诉求,从而使广场舞健身活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作为大型群众性健身活动,广场舞实现了健身、休闲与舞蹈的三位一体,即广场舞健身活动不但使参与其中的群众的身体机能得到提升,同时使群众的休闲诉求得到了满足,还使群众在欢快的舞蹈过程中提升了艺术品位。此外,广场舞健身活动为群众提供了社交平台,使群众在闲暇时间投入这项健身活动的同时,自觉地革除了以往将闲暇时间耗费于赌博、滥饮等方面的不良生活习气。因此可以说,广场舞健身活动不但为群众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健康选择,同时净化了社会风气,改善了群众的精神面貌。
广场舞健身活动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普及彰显了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并且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化生态学理论乃是克虏伯在对多人的著作进行综合研究之后阐发的理论,按照该理论,群众所接触的文化同其所处的外部生活环境联系紧密,而对于文化形成的关键影响性要素乃是群众所信奉的日常观念。广场舞健身活动乃是文化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对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研究应当立足于文化生态学视角进行。
(一)物质文明丰富背景下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期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因此广场舞的出现成为了必然现象。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满足更多基层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需求,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完善相关的文化配套措施,以此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合理需求。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群众文化需求急速提升
城市化进程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下经历组合形成高浓度的汇聚地,并以此来构建独有文化形态的过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既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增,而广场舞是最广泛、形式最自由的文化形式之一,不仅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能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因此势必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宠儿。
(三)人口老龄化形态中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满足
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生育率下降,社会向老龄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此种社会发展过程中,中老年群体对提升自身的身体机能、保持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参与社会交往与实践的诉求较为强烈。然而从现实角度来看,现今社会所流行的娱乐休闲模式多为商业化运作,因而其受众群体多以年轻人为主,进而使得有强烈娱乐休闲诉求的中老年人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群体被排斥在外。可以说,中老年群体因无法参与到社会主流娱乐休闲模式之中,因而对适宜其参加的娱乐休闲活动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渴求。而广场舞健身活动对中老年群体更具包容性和接纳性,使得这部分人群对于广场舞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
广场舞作为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现象,更是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社会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场舞在各地的不断兴起,反映了当地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又能体现出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对于广场舞背后的群众文化的思考,我们还是应该更为深入,更为理性。
第一,从当前广场舞健身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之所以在广场舞健身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噪音扰民等社会问题,原因即在于广场舞健身活动必须依托大型公共空间的场地便利方才能够组织和开展。然而现实问题是,因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布局和规划过程中未能规划出专门面向群众的大型公共场地,因此使得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能选择小区的广场或者公园进行活动。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理论的视角来看,城市管理者应当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为群众提供供其参与户外大型活动诉求同公共空间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
第二,从文化生态环境的价值层面看,公共空间应当确保群众的使用便利,以便使群众能够通过公共空间的使用,实现身心的放松。然而国内近年来在城市规划方面过于推崇商业化运作模式,无形之中导致对公共空间建设的失位,进而使得广场舞健身活动面临着场地不足的窘境,从而影响了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也使得中老年群体的娱乐休闲诉求难以得到保证。
从现今国内多个城市的市政规划情况来看,随着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视,一些公共文化措施相继落地,与之配套的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备。然而从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情况来看,因这些设施的运行以政府或商家为主导,因此作为普通群众而言,其使用权无形之中受到限制。可以说,尽管许多城市中的公共文化设施以造福群众为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群众难以真正享受到这些设施所提供的福祉。有鉴于此,作为地方政府,应当使公共文化设施真正向群众开放,使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权真正回归群众手中,让群众能够从中获益。
第三,从公共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推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可以使用更具效率的方式,也就是说,应当依托政府的有效组织,使群众同政府一同成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者,如此将有效改变以往政府独立负责运行公共文化设施的局面,同时也使得群众藉由主体身份的获得,更为注重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从社会化角度来看,如若单一个体过于推崇个人私利,则将导致公共文化生产效度的降低。基于此种情形,政府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并非意味着政府要独自实现对公共文化发展的维系,而应当注重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公共文化的良性发展。
广场舞健身活动满足了群众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娱乐的诉求,并且彰显出现阶段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和投入。广场舞建设活动的开展与普及,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众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可与支持。此外,通过对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现实意义剖析能够看出,唯有社会繁荣稳定,群众的生活福祉提升,才能够使群众的幸福指数得以提升。作为大型群众性健身活动的广场舞,其彰显了群众在物质生活福祉提升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诉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对广场舞健身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范,避免出现因广场舞健身活动组织不力而导致对周边群众健康安宁权的侵害事件发生,以便使广场舞健身活动继续发挥正向价值,使社会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1]俞祝琴.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4(21).
[2]张海英.论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16).
[3]金园园.探讨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大众文艺,2014(12).
[4]王培娥.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初探[J].戏剧之家,2016(10).
[5]彭文革.广场舞蹈的现状、特征、价值与推广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
[6]颜晓双.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群众舞蹈——论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J722.6
A